当代青年学生政治观现状特点及教育对策分析
2017-08-17雷晓婷
雷晓婷
摘 要:本文选取武汉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调研,得到有效样本458份。最终通过SPSS 16.0进行信效度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当代青年学生对于政治理论、制度的了解度都比较高,基本上可以保持自身政治观的方向正确;青年学生的政治观逐步趋于积极化和理性化,对政治理论的了解、认可度都较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依然展现出了功利性、冷漠性和不稳定性等特征,更需要及时地加以引导。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政治观;非稳定性;功利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1-0218-02
一、前言
政治观是处在社会政治关系中的政治行为主体在社会政治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观现象和政治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广义的政治观即政治意识,包括政治理论、政治观念、政治观点、政治心理、政治活动、政党、纲领、路线、方针、制度、政策等内容。青年时期是人生旅途上的黄金时期,是一个人处于思想、心理和社会行为急剧变化与发展的突变时期,由于青年的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生活阅历也难免存在着不足,再加上当前青年学生正身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撞击和整合,这就使得青年的政治意识、政治态度、政治去向也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在全球化的汹涌浪潮下、在网络时代的信息冲击下、在知识经济的快速变革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正处于一种全新的社会环境之中,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青年政治观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状况下,对青年政治观进行全面的了解、深入的剖析与归因以及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势在必行。
二、当代青年政治观的影响因素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无可避免会受到外化环境和内在选择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和改造。在进行大量文献综述以及在问卷和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思想、心理和行为都处在急剧变化之中的青年学生,其政治观形成与变化发展更受到许多外部和内部影响因子的作用,接下来我将主要分成外化环境影响和内在自身选择两个方面进行影响因素的阐述。
(一)外化环境的影响
如同纸上作画,外界环境对人的观念有着影响和塑造的作用。首先,当数舆论与资讯浪潮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各种媒体、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我们获取资讯的渠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全面,无论真假、无论善恶,都填鸭式得装进青年的思想中。不同的青年学生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同、类型不同、数量不用,因此大家的思想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得发生着变化,造成分流。
其次,人是我们获得信息的一个主要载体,朋辈通过自己的情感选择倾向而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常见的自然是家庭教育,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对自我政治观的复刻,父母的价值观会通过自身的言行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子女,使其在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上与父母趋于一致。同样重要的还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论是学校老师的言传身教、政策方针的硬式塑造还是社会百态的软性默化,都是以人为载体传递倾向性信息。
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我们能获得大量的信息,从而对自身造成深远持久的影响。而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实践的影响渠道大多也就是以社团组织活动、寒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进行。
(二)内化选择的结果
内化影响即自身影响,是一种向内寻求力量的方式,挖掘自身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作为一个社会人,必然会牵扯到各種利益关系,所以人的政治观的形成也会出于自身利益关系的考量。这与当代青年学生政治观和政治参与上表现出来的功利性相互贯穿。
当然,理论信仰也会受到人们自身信息来源的影响,因为人是信息的组合,对信息的认可度会对理论的认知及认同产生影响,进而形成政治信仰。青年大学生只有接受了正确的理论形成了正确的信仰,他们的政治观才会趋向于稳定和成熟。
三、当代青年学生政治观的现状
我们的问卷调查量表采用李克特量表,调查的对象是武汉大学本科生。问卷主要根据政治观的定义,通过了解大学生对政治理论,政治信仰,政治纲领、路线、政治制度了解、认同、参与来掌握青年学生政治观的基本现状。在问卷设计上,结合政治观定义的关键词共制定了四个维度,分别是:政治理论、政治信仰、政治纲领和路线、政治制度。接下来将从这四个维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政治理论
总的来说,青年学生对于以上政治理论的了解程度都比较高。但根据数据对比发现,大学生对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了解度最高,其次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对毛泽东思想,分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了解度略低。归因分析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与当代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最为贴近,无论是报刊杂志还是电视媒体的报道都十分广泛且频繁,易于大学生了解;而对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方面,它们可以说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由于大学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公共必修课,也客观上促进了大学生对于这两种理论的了解。
(二)政治信仰
我们希望在这个维度上,通过比较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宗教的信仰程度,分析信仰对当代青年学生政治观的影响。根据问卷结果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略高于对于宗教的信仰程度,但不难看出,青年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亦或是宗教的信仰程度普遍都不高。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信仰缺失的现象。这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
分析数据后,我们发现对于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的了解程度基本相当且都较高。一方面可能因为政治路线与政治纲领通常是被捆绑传递的,青年大学生同时接收到两者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同高中课本以及公共必修课的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四)政治制度
我们将调查的内容定位为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以及三项基本政治制度。在了解度上,四项内容的平均值都较高,其中青年学生对政治制度的了解程度是所有四个维度中最高的,且对于四项政治制度的了解程度基本相当。这一现状一方面得益于政治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得青年学生对此了解较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比起理论、信仰之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制度相对而言是更加接近我们现实生活。
四、当代青年政治观的表现特征
(一)自主性
随着年龄、资历、教育等情况的变化, 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具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逐渐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品格,其主体意识也明显增强,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了较大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集中表现为自主认知、自主选择、自主思维、自主控制和自主完善等方面, 遇到问题往往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评判。
(二)从众性
从众性是由于青年对复杂的社会实践了解不多, 接触不深, 当他们把认为正确而同实际并不完全符合的认识坚持下去时, 就会出现认识上的片面性,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政治情感的波动性、政治态度的随意性和政治行为的从众性,当他们在某些问题上举棋不定或者觉得模棱两可时,往往会很容易被现代舆论趋势和他人所影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三)功利性
当代大学生无论理想还是行为都趋于务实, 显示出浓厚的功利性。在进行政治评价、价值衡量的时候, 总是以利益作为标尺来衡量。例如, 在入党动机上, 绝大部分同学是为个人发展获取资本, 也就是以获得个人荣誉或就业方便为目的。
(四)冷漠性
冷漠性表现在这部分群体在政治观上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政治冷漠,政治理论较为薄弱,政治敏感性偏低,政治心理不成熟,很容易形成政治成见并固化为其政治观。
(五)非稳定性
从青年政治观形成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青年阶段的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与观点,而且容易被接触的观点所改造,因为他们的政治观正处于由不成熟迈向成熟的阶段,政治分辨能力不强,又没有完全形成正确、稳定的政治观,这时政治观的形成更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感性认知强、理性认知弱的特点,例如钓鱼岛事件期间砸日产车、萨德危机时期盲目抵制一切韩国产品;再加上他们思想敏锐, 头脑中的旧框框较少, 受已有观点的影响较小, 因而在政治观形成过程中, 他们总是不断地吸纳各种思想、观点来充实、深化或调整自己已有的观念。这便是我们所说的非稳定性。
(六)积极化和理性化
调查表明,不可否认是总体而言,大学生的政治观总体上是健康稳定的, 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认同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大学生的政治情感逐渐趋于理性, 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改革进程, 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饱含爱国主义情怀。
五、当代青年树立正确政治观的教育对策
(一)加强科学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
正确的、持久的政治观的形成必然建立在科学的系统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上,高校的“两课”教学作为政治理论教学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主要渠道的作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政治理论教育还要不断更新理论教学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媒体,以增强理论授课的生动性,提高青年学生的接受度和参与度。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的培育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二是继续推进毛泽东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和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进社区,进社团”工作;三是牢牢把握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新特点,对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工作的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进行创新,增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及针对性、实效性。
(三)優化畅通青年学生政治参与通道
很多大学生早已年满十八岁,但是一直没有行使政治参与的权利,导致大学生与社会政治现实一定程度上有所脱离,所以要进一步健全政治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将大学生政治参与形式和途径固定下来,政府和学校可以运用大众传媒工具,尤其是网络,为大学生发表言论、表达利益、参与决策提供更加便利的窗口,发挥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学生团体的作用,使之成为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的重要渠道。
(四)引导青年学生科学进行政治参与
高校要及时引导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在为大学生提供表达意愿平台的同时,也要注意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仅要对社会政治热点事件提供有效科学的宣传教育,还要引导大学生的能量转化,疏导政治参与通道,做好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效果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矛盾的准备,促进政治参与对政治观形成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琼.新形势下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工作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07).
[2]许浩.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现状及特征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