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德育工作策略

2017-08-17徐华

魅力中国 2017年32期
关键词:高中学生行为习惯少数民族

徐华

一、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德育工作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据第五次人中普查统计,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达1.0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4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与汉族人口对流规模不断扩大,全国每一个市、县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由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少数民族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越来越大,高中在校少数民族学生逐年扩大,这也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及扎实的学识,是通过长期系统的教育和实践形成的,其中德育教育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族与族之间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将越来越频繁,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形势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中小学当下的重要任务,尤其是民族地区高中学校的当务之急。

一、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困难

由于地区及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德育工作难度大,困难多,主要表现为有以下四点。

1.学习目标模糊,没有长远的生涯规划。

在历史、地域、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下,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同学家庭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区域文化教育水平的差异带来学习上的差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族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家长对教育的重视越来越明显,高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率逐年扩大,但是,对待学习目标比较模糊,没有长远的生涯规划,许多家长和学生抱着这样的态度,只要去读书就行了或者只要进“好班”就前程无忧了。

2.行为习惯不规范,随意性强。

由于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教育水平的差异,民族地区高中学生行为习惯不规范,随意性强,主要表现在课堂纪律、就餐秩序、集体宿舍生活等方面,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小团体现象明显,缺乏大集体意识,抱团违纪。

在对少数民族高中学生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对“是否经常参加本民族学生聚会”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75.36%的学生选择了是,而对于“朋友都是本民族的”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6.2%的选择全部是本民族的朋友,有65.4%的选择大部分是本民族的朋友。由此可见,有接近一半的少数民族学生喜欢结交本民族朋友,存在与本民族同学和睦相处的小团体现象,而在我们学校日常的学生活动经验中也发现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有小团体现象,如搞家族聚会,大集体意识不强,甚至抱团排外、打群架。

4. 过度的民族自我保护意识产生一些过激的情绪或行为。

所谓民族意识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民族地区高中学生从小生长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民族文化积淀下形成了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情感。他们到高级中学就读,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希望自己的民族习惯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期待在融入学校环境的同时保持纯正的民族习惯,民族自我保护意识也随之增强。甚至由于少数民族学生与同学、教师缺乏有效沟通和必要的理解与信任,使得他们在一些琐事上的不满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容易产生一些过激的情绪或行为。

三、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德育工作策略

党明确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这为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党把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概括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明确指出,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而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不仅是国家可靠人才培养的问题,更关系到党的民族政策是否落实。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将会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笔者根据实践工作经验,总结出了以下策略,以供同行商榷。

1.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中国对我国的每一个成员的严格要求,也是对中小学生要求。古人有一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高中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为此在高一新生進校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教育内容融入到军训和入学教育中,帮助同学们练好“童子功”,打好人生底色,让核心价值观的种子真正在高中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2.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守则等规范性文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规范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要经常利用上课及课余时间多与民族同学接触沟通。上课时尽量多提问,多给他表现和发言的机会并对他进行适时的鼓励和表扬。这样做一来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二来可以帮他树立自信心。下课后同,经常与他们聊天,利用他们喜欢帮老师做事的特点,找一些事给他们干,从面拉近师生关系,为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2)提供学习榜样。提供可模仿的同学、老师的榜样示范来增强行为的认知。如把民族学生跟优秀学生编在一起坐、编在一个学习活动小组;用民族学生中的好榜样做主题班会演讲,以身示范,引起共鸣,从而达到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目的。

(3)激励法。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的观点,学生的任何行为都可通过一定的强化物来塑造。在实践中可用操行分评比、争优创先等方法进行激励。

3.进行系统脱敏训练。通过导入式或自我想象的方式引导违纪学生去想象犯错误后的后果,这样多次的反复后,违纪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加以控制,降低犯错率。

4.重视与社区、家庭联动,共同开展社会化的德育工作。

调动多方因素,重视与社区、家庭联动,共同开展社会化的德育工作。与家长联系了解问题学生在家中的情形,向村组、街道、邻居了解其在社会上的情形;与任课老师联系;利用巡课的机会了解问题学生上课的情形,必要时与街道派出所干警配合,多管齐下,约束违纪学生的行为。

5.法律宣传。

利用班会课,通过录象或讲故事等形式,向学生讲解法律中对各种犯罪行为的处置,有条件可带他们到附近的看守所、戒毒报参观,

使其对法律产生震慑,规范自己的行为。

6.把民族高中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情感引导到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正确道路上来。

猜你喜欢

高中学生行为习惯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高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探究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少数民族的服装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