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德宏阿昌族的服饰文化

2017-08-17吕隽

求知导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德宏保护策略服饰文化

吕隽

摘 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德宏”)阿昌族服饰文化独具民族特色,其形成有着民族社会历史、地域和自然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目前,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正在消亡。文章尝试通过田野调查,初步梳理阿昌族服饰文化的类型及区别,并初步提出保护策略。

关键词:德宏;阿昌族;服饰文化;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J523.5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04-23

1.阿昌族历史概况

阿昌族是中国古代民族氐羌族群的后裔。氐羌族群最初生活在甘青地区,唐代以前氐羌族群逐渐分化南迁,其中一部分阿昌族的先民南迁到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一带。后来一部分迁到怒江西岸,史籍上称为“寻传蛮”。13世纪左右怒江西岸的阿昌族陆续南迁,其中一部分沿怒江、龙川江南下迁到今陇川县户撒地区定居,另一部分沿大理云龙、保山腾冲方向迁徙,最后定居于今梁河县。明朝时阿昌族定居于从滇西到缅北的广大地区。今天中国的阿昌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芒市、梁河县和陇川县。

2.德宏阿昌族服饰的类型及其区别

(1)德宏阿昌族服饰的三种类型。阿昌族的服饰文化在保留本民族服饰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受到周边民族的影响,产生了文化变迁。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基本形成户撒、腊撒、梁河等三种服饰类型。

户撒地区类型,主要是指陇川县户撒乡北部的阿昌族传统服饰。该地区未婚女孩盘辫发,穿蓝色或白色的对襟、窄腰、长袖、圆摆上衣,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腰系绣花小围裙。已婚妇女则包黑色前高后低的笼状包头,穿蓝色、白色、黑色对襟长袖上衣,下着长筒裙,系黑色围裙。

腊撒地区类型,主要是指今户撒乡南部地区阿昌族的传统服饰。该地区女子包黑色包头,穿蓝色或是黑色的对襟长袖上衣,下着筒裙,腰扎宽绣花腰带,小腿扎绑腿。

梁河地区类型,主要是指今梁河县九保、曩宋乡的阿昌族的服饰。该地区未婚女孩服饰与户撒地区基本相同,已婚妇女戴黑色、上扁平下圆的筒状高包头,穿着白或蓝、黑三色的对襟长袖上衣,圆摆幅,外穿绣花“挂膀”(马甲)。下着“乱花”织锦筒裙,腰间系有织锦或绣花小围裙。

(2)阿昌族三种类型服饰的区别。三种类型的阿昌族服饰各有其特色,但就总体而言,还是有其共同特征的。首先阿昌族服饰在色调上尚黑,并喜爱用花或绒线球璎珞作为装饰。无论男女服饰,都为对襟长袖,布袢扣。已婚妇女都穿筒裙,这些筒裙在织造上采用提花工艺织成“乱花”花纹。

男子服饰的区别不大,通常上穿蓝色或黑色的对襟长袖上衣,直摆,布扣袢。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头饰。今天户撒的男子很少包包头,比较正式的场合通常会戴上黑色的毡帽;腊撒的阿昌族男子更喜欢白色的包头;梁河的阿昌族男子则偏爱黑色的包头;阿昌族受汉文化的影响比较多,服饰中的传统元素流失比较严重。

妇女的服饰区别很大,最明显的就是已婚妇女所佩戴的包头不同:户撒女子包头为高长笼状,腊撒则为矮圆盘状,梁河为上平下圆的筒状。

3.阿昌族服饰文化的保护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阿昌族的服饰文化正在快速消失,亟须开展保护工作。

首先,要促进阿昌族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从源头保护好阿昌族的服饰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潮流的冲击,阿昌族服饰文化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打击。只有让本民族特别是年轻一代懂得阿昌族传统服饰的價值,增强自豪感,大家才能自觉地去传承和保护自己的服饰文化。

其次,通过旅游开发,加强传统服饰文化保护。近年来云南省整族帮扶阿昌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业上已具备诸多优势,要通过旅游开发,加强传统文化保护。

最后,作为过去民族文化的记忆,为了更好地保护阿昌族传统服饰,也可以采用国有文物收藏的形式由文物、博物馆等部门征集、仿制收藏不同时代的优秀的阿昌族服饰标本。

因地处边疆,阿昌族服饰仍保留有较多的传统文化因子,如今还能见到类型比较丰富、种类比较齐全的传统阿昌族民族服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阿昌族的服饰文化虽然在其中所占分量并不大,但同样值得我们去研究和保护。

参考文献:

[1]曹先强.阿昌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54.

[2]王志良,文小勇.阿昌族:陇川户撒乡芒东下寨[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德宏保护策略服饰文化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浅析油气层损害机理及保护策略
湖北民间舞蹈的特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移动阅读环境下数字版权保护探究
云想衣裳花想容
广西瑶族服饰文化研究
庐山牯岭近代别墅旅游资源现状与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