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韩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7-08-17华英楠
华英楠
摘 要:随着应用型大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其人才培养的方法与目标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翻译课程作为韩语专业学习的重要应用方面,课程的改革也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开展翻译课程对学生就业影响的调查研究,分析找出现阶段翻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企业对韩语翻译课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情况,通过此次的调查研究结合本人的翻译教学经验,给出了具体有效的改革方案与教学改进建议,对目前应用型大学韩语翻译课程的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韩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55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04-23
一、韩语翻译课程现状调查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1.翻译课程的设置方面
调查发现学校开设翻译课程为32、64、72课时的比例分别是16%、79%、5%,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院校对翻译课程的重视明显不够,翻译课时设置上明显不足,翻译作为大部分韩语专业学生毕业后最有可能首先应用到的课程,很多院校对本课程仅仅开设了36学时,相对于大学3~4年的课程学习时间来看,显然所占比重太少。
2.教材使用情况
从对200位学生展开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认为翻译教材较难、难、适中、容易、很容易的比例分别是35%、16%、5%、15%、29%。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院校教材使用不合理。学生调查反馈呈现两个极端,学习的翻译教材或者偏难或者过于简单,而认为翻译教材选用较为合理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5%。
3.韩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方式
课堂缺乏实践性、开放性。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的院校课堂教学比较传统,依旧是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方式,没能充分合理利用好手机平台和网络资源。此外,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不能及时把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4.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度
调查显示,大约有71%的学生对翻译课不感兴趣或极不感兴趣,只有29%的学生对翻译课感兴趣或兴趣较高。其原因主要包括:翻译课难度太大,课堂授课形式无聊乏味,学习动力不足,学习阶段性成果无法在实践中体现,没有学习成就感,渐渐失去对翻译课程学习的兴趣。
5.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翻译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足。大多数高校的韩语教师是毕业后直接入职的新进教师,并未有过多的翻译实践经验。同时,大多数的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导致翻译课缺乏衔接性、系统性。
二、改革措施
(1)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要提高对翻译课程的重视,加大翻译课课时的比重。同时,还要完善翻译课程的课程设计,做到笔译—口译相结合的系统合理的教学模式。虽然口译和笔译都属于翻译,但是对翻译人员的要求差别很大,口译的难度和要求更高,入学阶段应以笔译为主,学习中后期加大对口译的训练力度,毕业最后一年采取对口译的专项训练。
(2)寻求一套难易有所区分,并且生动有趣的教材。一本教材很难满足所有的要求,因此应选择主教材与辅教材相結合,主教材侧重理论体系和知识点的学习,辅教材侧重于实践应用。同时,还应该适当补充具有时效性的,不同领域、不同主题的翻译资料。
(3)在翻译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做到开放、实用。建立需求导向,引导学生走出去。教师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开设网络课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手机平台,提高翻译课程的质量。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充分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可以把理论转为实践机会。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充实自己的生活阅历。依靠学校提供的平台以及自身努力,增加自身的翻译实践经验,做到有目的的讲解,言传身教。
本文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从人才培养的目标思路,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使用,教师能力培养,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等方面,探寻制订应用型大学韩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金莲花.对中韩翻译课堂教学的几个建议[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1(10).
[2]张燕清.翻译教育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