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2017-08-17杨小峰
摘 要:现代的社会已经成为知识型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技术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们生活各方面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作为知识型机构的代表,是信息使用和需求的最大领域,不断深化图书馆的管理信息化就成为今后图书馆发展的趋势所在。从目前我国图书管理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于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现状的分析,提出在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优化。
关键词: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背景之下,人们对阅读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需要图书馆需要优化图书管理工作,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图书资源的重要价值,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当前,我国高校在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精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图书资源的科学合理应用和图书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处在相对缓慢的环节。
1 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普遍引进了信息化设备,连接了互联网进行交互应用,在进行数据库和文献资料信息化建设中,建成了网上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及图书管理系统[2]。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改善了资料的保存方式,扩大了图书资料的适用范围,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电子信息查询系统,实现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电子资源导航等功能,更好地服务了高校师生[5]。同时,信息化管理节约了人力资源,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复杂而又繁瑣的工作,减少了认为操作产生的错误,提升了服务质量。由于受图书信息化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图书管理人员信息化建设意识较差等因素的影响,不少高校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
2 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人员信息化建设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图书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年轻人比例较小,图书管理人员队伍偏老龄化,对信息化技术的接受能力不强[2]。他们的工作和管理方式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方法,缺乏创新意识和信息化建设意识。管理人员的这种“硬伤”阻碍了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并且,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会日益激化,影响图书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2 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不够完善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图书管理信息化稳步发展的保证,当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向着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方面发展,但是,硬件配备不足,无法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另外,很多高校的信息资源建设还处在传统的实物处理和简单的信息管理阶段,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造成了图书资源的浪费,导致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一些图书馆由于自身信息化设备不够先进,面临着黑客攻击、网络病毒等安全问题的风险[3]。
2.3 图书管理手段陈旧
信息化进程需要管理人员对工作方式进行创新,解放思想,转变管理理念,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4]。然而,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比较封闭、刻板,管理人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没有及时改进陈旧的管理手段,提升综合素质,影响了图书馆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3 推进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优化图书管理人员组成,提高服务质量
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管理人员作为工作一线工作者,对信息化进程的顺利进行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应强化对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与兄弟院校互通有无,构建校际管理人员交流学习平台,培养团队合作及协同创新精神[1]。其次,要输入新鲜血液,多引进年轻化,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以少带多,提高整个管理队伍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最后,学校应该重视图书管理人员的发展,明确奖惩制度,加大提升空间,创造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增强工作人员的归属感,更好地投身图书管理工作。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实现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必然离不开先进的设备保障,所以,图书馆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积极引进新设备,严根据自身管理标砖和规范建立资料数据库[2]。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情况,将年龄、学历等因素融合到图书管理中去,借助自动化管理设备,不断增强数据库的编目、检索、咨询功能,探索出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层析需求的图书管理模式。最后,图书馆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进而提高图书管理的整体信息化水平,实现图书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3.3 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传统的图书管理方法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需要,图书管理人员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管理理念。首先,要进行服务创新,在管理方式上应该采取开放式模式,打破传统封闭的管理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在学校建立局域网,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完善文献检索功能,便于学生查阅;动员学生与教师参与其中,共同建立学校的资源库[1]。其次,要进行文献资料管理创新,创新文献资料的采集、编纂、查阅等内容;向广大师生提提供特色服务,不仅通过网络或纸质载体向师生及时传播专业学科的发展变化动态信息。最后,要进行人本管理创新,根据图书馆制度的运作规章原则,创造性地分配制度资源,科学合理的设立图书管理人员的考核、晋升等标准以及各部门具体业务范畴与管理原则,明确权责义务,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实现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稳步发展[5]。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还存在不足之处,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3]信息化建设为图书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推动了高校图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程序化。各高校只有认清科技发展形势,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重视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并且进行规范管理,才能提升整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 白格丽,李爱民.浅析信息时代的高校图书管理[J].科技资讯,2013,11(8):256-257.
[2]徐澍.初深计算机在图书管理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手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11):156.
[3] 李进宅,刘爱送.信息时代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素养浅议[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8(1):111-112.
[4]蒋志荣.计算机管理系统对图书管理的重要影响[J].科技资讯,2013(35):254.
[5]赵建梅,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图书馆论坛,2002,(4):92-93.
作者简介
杨小峰(1987-),男,汉族,江西吉安,中原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