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模块式教学改革价值初探
2017-08-17潘月游
潘月游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模块式教学改革,即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将所有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在一个教学模块下良性运行的,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课上教学与课下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掘大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其主动学习意识和专业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模块式教学;教学改革;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04-16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模块式教学改革的政策依据
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是制约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在很多重要讲话、重要批示和中央有关文件中,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指明工作的方向,提出工作要求和目标。2013年10月20日,刘云山同志在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座谈会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教育实效性。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年7月30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的通知。这些中央文件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些政策为本研究提供了明确方向,即以学生为本,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多元课程模式。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模块式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模块式教学就是以某个素质或能力为核心内容开展专题教育,并围绕专题开展系列的相關理论、经验技能以及实践方式和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某种具体素质或能力的培养目标。
将模块理论引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打破教材的局限和单一的理论灌输模式,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整合出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实践课题,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和价值观导向性,确定教学专题模块。再依据大学生的“知、情、意、行”认知规律,在每一教学专题模块下尝试开展包括课堂授课、小组讨论、课外实践、线上交流等多元课程组织形式、手段以及考核方式,并组合成若干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又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课上教学与课下教学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大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修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也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模块式教学改革的价值
第一,模块式教学改革有利于教学目标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往往从工具理性出发,强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功能和地位,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开设可以帮助受教育者健康成长,使受教育者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大学生往往从价值理性出发,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否对自己今后的成长成才有利,来决定是否接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模块式教学改革以生为本,因此更注重价值理性。
第二,模块式教学改革有利于教学内容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本研究提出的模块式教学以学生为本位,以价值观引导为目的,依据大学生认知逻辑和社会实践需求设计教学内容,避免空洞的政治说教,变务虚为务实。只有当大学生把基础课的学习同自己的成才目标和人生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才会从思想深处认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激发学习兴趣,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多余的负担。
第三,模块式教学改革有利于课堂教学向课堂与课后相结合方向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解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走出小课堂,进入社会实践的大课堂。
参考文献:
[1]熊哲宏.“模块心理学”的理论建构论纲[J].心理科学,2005(3):741-743.
[2]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