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县域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
2017-08-17马艳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大规模新农村建设改造的进行,散布于城乡各处、流传于民众之间的民俗文物不断受到破坏,有的甚至因此消失、灭绝。与此同时,县域博物館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发展中的困境,而民俗文物因其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特定背景下,主动保护利用民俗文物无疑是解决县域博物馆发展困境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民俗文物;抢救保护;民间传统
1 加大征集力度,进一步丰富民俗文物藏品
根据博物馆场地条件,重点征集本行政区域内具有代表性、保存完整的民俗实物,特别是在特定时代、全省乃至全国代表性的特色实物。通过征集来丰富馆藏文物藏品的数量、种类,有条件的县域应积极扶持民俗博物馆建设,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影响力及地方文化品级。
从类型上说主要包括:
1、生产类用具:农业生产加工用具,如犁、耙,马车、牛车,镰、锄、镐、镢,碾、臼、磨等实物;手工业用具,如铁器制作、装裱、染坊、纺织、编织等用具实物;
2、生活类用品用具:生活用品,如帽、衣、鞋及底样,头饰、佩饰等实物;生活用具,如锅、碗、瓢、盆、壶、盅、缸、瓮、筐、篮、筛、斗笠及其它盥洗用具、制作食品的用具等实物;居住家具,如门、窗、栏、枋等建筑装饰,桌椅、板凳、条几、床榻、橱柜等陈设用具等实物;交通工具,如轿子、独轮车、老式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车、摩托车等实物;
3、商业类用品用具:流通钱币、票证,如银票、布票,老字号发票、收据等实物;店铺的匾额、幌子、陈列等用具;买卖、借贷、租佃、典当文书、契约等实物;
4、文化习俗及艺术品:传统礼仪活动,如婚俗、丧葬、生育、祝寿、祭祀等礼仪,传统庙会、节庆和民间游艺活动的实物和档案资料;艺术品,如刺绣、雕塑、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作品及使用工具;其它游戏娱乐品,如铁环、陀螺、弹弓、木质手枪等各种玩具、游戏实物。
5、其它实物及档案资料:如特定时代的传单、年历、书籍、图画、照片等档案资料。
2 提升展陈水平,进一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民俗文物是反映地方风土人情的重要实物,县域博物馆应充分挖掘、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举办特色展览。
要与馆藏资源相结合,充分利用已藏历史文物与新藏民俗文物的差异化,策划展陈主题,不断推陈出新,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精品“套餐”;同时结合生活器物、交通用具等有关实物沿革,配以反映居住条件变化、城乡建设中的文物保存面貌等图片资料,使观众在强烈的对比体验中感受时代变迁而伴随着的文化发展和生活进步。
要与地域特征相结合,建设专题场馆。针对县域内的文物分布、民俗差异及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等情况,可以利用现有的传统民居、传统公共建筑,或者保存较好的废弃厂房、大屋窖等近现代建筑空间,建设乡村记忆或某类、某地专题民俗馆;同时结合当地手工艺制作、传统演艺、文化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参与、体验活动,进一步彰显特定地域特色。
要与观众需求相结合,完善配套设施。提供翔实的民俗文物资料,如印制介绍册页、相关资源宣传等多种资料,提供语音导览器,满足观众参观需求。同时完善提升旅游厕所、停车场、游客中心、标识系统等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带动关联文化景区及产业的发展。
3 完善宣教交流,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影响力
以服务为导向,通过“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特定节日活动,积极宣传馆藏文物的文化魅力;举办专题讲座,宣传民俗文物保护动态,普及文物知识;结合进学校、社区、企业、农村巡回展览,深化“流动博物馆”功能,不断拓展索宣传教育形式。
借助报刊、网络等媒体力量,及时发布民俗文物展览资讯及相关活动,特别是针对青少年提供特色展览及免费服务,争取更多的观众来访,及时改进服务功能。
加强县域间、与其它地区间馆际合作交流,既走出去、又引进来,为群众提供更多、更新的展览,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民俗文物展览与文化交流的平台作用,进一步带动博物馆影响力的提升。
4 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储备专业人才队伍
首先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积极争取地方在职位考选、职称评聘等方面对博物馆所需人才的大力支持;同时协调探索通过选聘等方式,从文化爱好者、文物志愿者等社会阶层引进民俗类人才,进一步充实民俗文物保护管理、展陈、宣传教育等队伍力量。
其次要加强培训交流。通过出去学、请来讲等形式,有针对性的组织举办民俗文物管理、保护、陈列、讲解等专题培训交流,进一步提高民俗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最后要加强专题研究。深入城乡各处实地调查民俗文物保存现状、了解群众需求,亲身体验地域民俗文化,学习文物知识,为实际保护利用工作储备经验,以期提升专业技能。
综上而言,县域综合博物馆藏品以历史文物居多,目前正面临着藏品扩充困难、展陈内容陈旧、文化影响力弱的困境,甚至备受冷落;于此同时,民俗类专题博物馆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展现了更大的活力和吸引力,这其间的对比不能不引人思考。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变革,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社会各界对文化越来越重视,对乡土民俗、地方文化日益关注,特别是各类民俗博物馆、乡村记忆馆等展馆的兴办效应,更是为民俗文物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契机,也为解决县域博物馆发展困境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重要途径。在城镇化建设日益深入、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县域博物馆应切实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历史使命,积极投身民俗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真正将民俗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赵冬菊,民族民俗文物抢救刻不容缓--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 2007年
[2]肖万斌,加强文物保护的根基建设促进文博事业的健康发展—湖北红安文物的保护于利用(J)科教文汇,2007,(27):201,203
作者简介
马艳(1977-),女,汉,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市文物局三孟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