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鹳雀楼
2017-08-17张兵
张兵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清光绪《永济县志》记载“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现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3000米的黄河岸畔,南倚中条山脉,西临滔滔黄河,东北一马平川,占河山之胜,据柳林之秀,早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名播遐迩。
永济古称蒲坂,位于秦晋豫三省交汇区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核心地带。夏、商、周以前,尧帝、舜帝先后在这里建都,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汉书·地理志》:“蒲坂,有尧山。”阚骃《十三州志》:“蒲坂,尧都。”司马迁在《史记》里称这里为“天下之中”,是“古中国”最早的活动区域。据《太炎文录》,“华”指的是华山一带,就是黄河西岸一带;“夏”指历史上的大夏民族。黄河西为华,东为夏,华夏文化的繁荣昌盛,正是尧舜禹活动的中心区域。鹳雀楼就正好坐落在华夏历史座标的中点上。
高楼始建
据史料记载,鹳雀楼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关于鹳雀楼的建造者,唐代李翰在《全唐文·河中鹳雀楼集序》中提到了鹳雀楼由北周的宇文护建造:“后周大冢宰宇文护军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影倒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概,四方隽秀,有登者悠然远心,如思龙门,若望昆仑。”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蒲州府志》、光绪《永济县志》中也有鹳雀楼由北周宇文护建造的文字记载。
宇文护(513-572),字萨保,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北周权臣,从小追随叔叔宇文泰征战,屡建奇功,后接掌国政,拥宇文觉建立北周,受封大司马、晋国公,后升任大冢宰,执掌朝政,先后杀掉三位北周皇帝,权倾一时,“百官总己以听之”。这一时期,蒲州古城在北周和北齐的战争中,处于前哨位置。按照李翰的记述,鹳雀楼应该建在古城附近,高达30多米,比当时的城墙还要高出许多,是驻扎军队和战事瞭望的高台,“俯视舜城,傍窥秦寨。登兹楼,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据虎视,下临八州”(李翰《全唐文·河中鹳雀楼集序》)。
如果仅仅是为了军事瞭望之用,为何要耗时十几年,大兴土木,建造得这样高大雄伟呢?据史料记载,蒲州古城建造于宇文护鼎盛时代。557年前,北齐政权为了争取和平,在太原羁押了宇文护的母亲和周武帝的姑母,这让宇文护耿耿于怀。为了将北齐彻底赶出境地,宇文护决定联合突厥,大举伐齐。齐武成帝害怕,于是归还了周武帝的姑母,以换取暂时的和平。而宇文护的母亲却仍然被羁押。武成帝让宇文护的母亲写了封家书并附上宇文护小时候穿过的衣服,一并传递给了宇文护。宇文护接到家书后,悲彻痛心,不能自已,母子之情在两个国家的战争缝隙中显得那样真挚、凄切。之后,母子之間一直书信往来。鹳雀楼位于蒲州城西南,正是前往太原的起始之点。宇文护在此建造高大雄伟的鹳雀楼,是不是可以凭栏远眺,以寄相思呢?
宇文护建造鹳雀楼的真正目的,没有历史资料可以考证,或许是为了军事瞭望,或许寄托母子之情,或许两者兼而有之。不管是什么目的,宇文护留下的是引发后人无限遐想和追思的历史名楼!
千古名楼
清乾隆《蒲州府志》中有一幅《鹳雀楼图》,形象地展现了鹳雀楼的雄姿。图中所绘鹳雀楼位于蒲州城外黄河岸畔,条山远望,垂柳婆娑,楼身3层,平面方形,片石台基,十字歇山式楼顶,虽然其细部构造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但其建筑样式却与唐宋时期所记述的鹳雀楼建筑形制基本雷同。鹳雀楼建成后,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到金章宗明昌年间(1190—1196)屹立如故,唐代河中府录事李逵所书的“鹳雀楼”匾额尚存。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金元光元年(1222年)攻打蒲州古城。为延缓敌兵攻城,金军守将侯小叔下令焚毁鹳雀楼及附近的蒲州浮桥等军事设施,有史籍记载:“夜半攻城以登,焚楼、橹,火照城中。”元至元九年(1272年)冬,元朝开国三代大臣、翰林学士、监察御史王恽巡游蒲州,登鹳雀楼旧址故基,写下《登鹳雀楼记》:“予儿时得闻,此州楼观雄天下,而鹳雀尤为之甲。及读唐季虞部、畅当、王之涣等诗,其藻思鸿裁,令人飘飘然,有整翮凌云之想。至元壬申春三月,由御史里行来官晋府。十月戊寅,按事此州,遂获登楼址,徒倚盘桓,逸情云上,虽杰观伟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风烟之胜,不殊于往古。是当元初楼已就毁。”至明初时,鹳雀楼故基犹存,后因黄河泛滥,故址淹没,难再寻觅。虽然楼毁景失,但鹳雀楼的形制、风貌在历代志书诗文中多有描述。尤其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更是脍炙人口,使鹳雀楼名扬天下,千古留芳。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艺文二》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688—742,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短短的二十个字,不仅描述了河中大地表里山河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而且朴素地表达了追求理想、积极向上的人生哲理,动静结合,实虚相衬,将景色、愿望融为一体,天衣无缝,成为赞咏鹳雀楼的千古绝句。从诗的最后一句“更”和“穷”字推断,鹳雀楼应当为一座三层“层楼”,第三层楼即是该楼的顶层。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与王之涣同一时期的著名边塞诗人李益(约750—约830,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擅长绝句,以边塞诗作名世)的这首《同崔邠登鹳雀楼》,从另一个角度描写了鹳雀楼的高峨壮观。这首诗的开篇便写大河中百尺桅樯,身临黄河岸边,以“高标出苍穹”(杜甫诗)的景物,形成一种居高临下、先声夺人之感,气势不凡,说明当时诗人“站得高”,超过“百尺”,相当于现在的30米,10层楼高。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畅当(山西永济人,唐后期儒士,进士第。贞元初,为太常博士,终果州刺史)的这首《登鹳雀楼》,更是直接描绘出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空中的飞鸟从脚下飞过的景象,高瞻远瞩,脱尘出世。
诗因楼而作,楼因诗出名。随着这些赞美鹳雀楼、抒发励志情怀的诗文绝句广泛传播,山西永济鹳雀楼成为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齐名的我国古代四大历史名楼之一。
盛世复建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文化和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古代四大历史名楼中的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先后修复,鹳雀楼复建工程也得到社会关注。1991年9月,出席全国第六届旅游地学学术研讨会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发出重建历史名楼鹳雀楼的倡议。1992年初,中共永济市委、市人民政府正式委托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复建方案编制,拉开了鹳雀楼复建工程的帷幕。1992年7月15日,鹳雀楼复建工程设计方案论证会召开,邀请著名建筑学家郑孝燮、古建筑保护大师罗哲文等专家学者对鹤雀楼复建工程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进行论证,一致认为这是一项“功在国家,利在人民的传世盛举”,按唐代建筑形制进行复建是可行的,并现场选定了复建楼址。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与保护60多年的罗哲文以“喜鹳雀楼即将重兴”为题口占七绝:“胜迹凋残八百秋,黄河入海流依旧。群英共议重兴计,指日相携更上楼。”
1996年初,山西省计划委员会正式立项,批准实施鹳雀楼复建工程。1996年9月,开始进行初步设计,总体工程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分期完成,总投资5600万元,其中鹳雀楼主体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楼址位于蒲州古城之西3000米、黄河东岸滩地处。这里地域开阔,视野敞朗,河山雄伟,风光如画,不仅符合史籍描述的鹤雀楼“前瞻中条、下瞰大河”的自然景观意境,而且周边环境清幽,极富诗情画意,再现了王恽《登鹳雀楼记》描述的“此州楼观雄天下,而鹳雀尤为之甲”的雄伟壮观神韵。
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太原中晋建筑设计事务所、山西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等单位承担了鹳雀楼的设计、施工任务,国内一批著名古建筑专家参与了复建工作。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复建的鹳雀楼是一座以混凝土代替木结构,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体现古建筑风貌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仿唐楼阁,台基高耸,用材硕大,构造练达,端庄健美,比例适度,钩栏缠身,出檐深远,屋盖和缓,充分体现出唐代建筑的神态气韵。
鹳雀楼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外观3层4檐,内部为9层使用空间,并设置电梯、楼梯组织垂直交通。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度达73.9米,是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堪称华夏第一仿古名楼。
建筑技术
鹳雀楼下部台基由四周月台、楼身主台基、楼身首层基座三部分组成,高16.5米。主台基平面呈长方形,底面宽85米,长73米,台顶尺寸略缩,较四周月台顶面高出4.34米,中空,钢筋混凝土柱梁式框架结构,中央筑楼身基座,内辟3层使用空间。台沿四周环以平座钩栏,平座斗栱五铺作,双抄偷心造,出头木端部悬雁翅板。斗栱后尾施华栱一跳,补间铺作设人字栱,彩绘华美;主台基东、南、西、北四面各筑平面长方形月台,高10.54米,左右两个面积较小,对称均衡;前后两个面积不同,主从有别。各台之上,环以钩栏,踏步阶级,合理布设。台心中空,内部为两层使用空间,台帮看面贴青、白两色相间的片石,台面墁仿古金砖。顶层階级高1.48米,平面曲尺形,空心造,四向分别叠造垂带式踏步11级,通向楼身首层地面;台帮为须弥座式,钢筋混凝土构造外贴石板,束腰部分雕造壶门,最上铺压檐石,台面墁方形花岗岩地板砖。
上部楼身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明3层暗6层。首层面阔七间37.8米,进深五间25.8米,楼身外转周匝回廊,正、背面各出抱厦5间,两山面各出抱厦3间,回廊为敞廊,抱厦为敞厦。从第二层开始,每层面积自下而上逐层缩减。第四层为鹳雀楼外观的第二个明层,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登楼赏景,触景生情,赋千古绝唱《登鹳雀楼》的地方,面阔7间37.8米,进深5间25.8米,楼身外围腰缠平座一周,各柱之间用隔扇门分隔内外,四周钩栏是游客凭栏远眺周边景致的场所。第六层面阔5间28.8米,进深3间16.8米,作为鹳雀楼的最高一层,这里是游人聚集,极目远眺,“欲穷千里目”的地方,前后各设3间敞开式抱厦,以利遮蔽风雨。四周布设平座钩栏,用于游客凭栏赏景。四周设抱厦,外加挑台与四角眺景台,室内中央大厅高悬,纹饰雕造华美的覆斗式大藻井,四周设平暗天花。地面铺设花岗岩地板,当心间里侧造小型多功能戏曲舞台一座,为弘扬黄河流域古老的地方戏剧文化活动提供了理想场所。
鹳雀楼的柱梁皆采用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作法设计建造。楼身底层柱网布置形式参照宋《营造法式》及五台山唐代古建筑佛光寺东大殿“金箱斗底槽”的作法,楼身用柱40根(檐柱一周24根和内柱一周16根);外围回廊和四向抱厦用柱52根(廊柱一周32根和抱厦柱4组20根),合计使用立柱92根,每面柱网均呈凸字形排列,以求在规整中得到变化。二至五各层柱网亦为“金箱斗底槽”式布置,每层金柱(内槽柱)16根,檐柱(外槽柱)24根。顶层使用檐柱(下层内槽柱)16根,抱厦柱(下层外槽柱)16根,合计用柱32根。各层内外槽柱皆采用叉柱造法逐层相接,确保竖向柱子上下成为一体,且与每层梁体形成完整的框架。为使楼身有节奏韵律地收缩变化,故在楼身第二层开始四面各向内收缩0.5米,仿照唐代木构建筑通用的构造作法,各层回廊、抱厦柱(除平柱外)都做出明显的生起和侧脚,既避免了楼身外形上的僵硬平直,又取得一种丰腴肥美的艺术效果,整个楼阁在稳健中透出几分轻盈活泼的生机。
各层立柱的高径比均为8:1左右,比例肥硕,用材粗壮。柱头卷杀皆作覆盆状。内外槽柱及回廊抱厦柱皆用宝装莲花覆盆式柱础,选用石雕圈形构件拼装而成以求得石雕艺术品的质感。
各层梁架分为明袱、草袱两类作法。抱厦、回廊及楼内平暗(天花板)以下视线可及部位的梁袱檩枋皆为明袱作法,其月梁梁肩雕制卷杀曲线,梁腹起幽时参照唐代建筑构件实物形制放样制作。各类枋材上的隐刻栱斗、垫墩花纹、栱斗曲线,皆精心模制,如同木制。平暗与其上部楼板之间,则采用直梁造草袱作法,在不影响建筑艺术造型的前提下,节省工料,保证质量,加快进度。
斗栱是楼阁式古建筑最重要的构件之一。鹳雀楼的斗栱种类达100多种,2万余件,全部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或现场浇筑。屋面椽飞为钢筋混凝土预制件,连檐、瓦口、望板、泥背等也在施工时现浇,瓦顶以筒板布瓦结瓦为主,局部和脊兽用蓝、绿、黄三色琉璃瓦件,色泽艳丽,生动活泼。
在建筑装饰方面,鹳雀楼楼身各层,除顶层为藻井外,其他各层均为平暗吊顶。平暗天花梁用轻钢龙骨制件,木制顶板并作防火处理。顶层藻井共三组,均为覆斗状藻井,藻井陡板及顶部雕饰飞天人物、莲花云朵等图案花纹,色彩华丽绚烂,线条行云流水。油饰彩画参考唐代建筑、陵墓和敦煌石窟彩画等档案资料,由我国著名古建筑彩画专家、北京古建彩画艺术研究会会长马瑞田高级工程师设计出唐式“烟琢墨碾玉装彩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是我国最大的仿唐建筑油彩绘画工程。
建筑荣誉
鹳雀楼仿唐复建工程作为一项高水平的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技术高度结合之作,2003年荣获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2004年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建筑业科技创新工程奖),同年被评定为建设部科技示范工程。《大型仿古建筑混凝土结构构架施工工法》被评为国家级工法,《仿古建筑天花吊顶花蓝螺栓施工工法》被评为山西省省级工法,施工现场的QC(质量管理)攻关成果荣获“全国优秀QC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