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峰书院

2017-08-17董剑云

文史月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书院

董剑云

山西省洪洞县现在以“大槐树移民”和“苏三起解”的發生地而闻名,但在历史上经常被提及的还有崇文重教、文化发达。据不完全统计,自宋至清,洪洞、赵城二县(1954年合并为现在的洪洞县)共有500余人考中进士、举人,显示了昌盛的文风。在清代,洪洞县建有玉峰、讲学、希贤、养正、万家镇等5所书院,尤其是玉峰书院,因为有王楷苏、祁宿藻、陈德先等名师接踵来教,培养了董文涣、王轩等著名学者,成为山西书院史上享有盛名的一所书院,并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

祁寯藻与祁宿藻:兄弟故土情

山西省寿阳县的祁氏家族是清代北方的文化大家,有“一门五进士”“三世四翰林”等美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祁寯藻、祁宿藻兄弟。祁寯藻(1793—1866),嘉庆进士,翰林院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是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帝王师。祁宿藻(?—1853),是祁寯藻之弟,道光进士,翰林院编修,官至江宁布政使。

道光十四年(1834年)春,祁寯藻正在北京担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祁宿藻正在准备参加次年的会试。由于母亲刘夫人去世,兄弟俩只得放下工作和学习,回家乡寿阳县平舒村奔丧。处理完后事,依照当时的官员丁忧制度,应居家守孝三年,即使是教书授课也被明令禁止。但实际上,制度执行时紧时松,而且丁忧不是带薪休假,没有俸禄,迫于生计,许多官员就在家乡或邻县教书授徒。祁宿藻也不例外。

办完丧事后,祁宿藻应邀去了洪洞县,担任玉峰书院山长。玉峰书院是清代雍正三年(1725年)知县孔传忠捐献俸禄兴建的,经过历年续修,成为洪洞县最大的一所书院。祁宿藻答应到玉峰书院,有一个原因是洪洞县是祁氏家族的祖籍。祁氏家族是明代洪武年间从洪洞大槐树移居寿阳的,对洪洞县有着很深的故土情结。祁寯藻非常支持祁宿藻的决定,并且挥笔写下《送六弟之馆洪洞四首》。诗中写道:“姑射神仙宅,王官吏隐居。莲花好城郭,槐树旧村墟。忧患能伤情,清闲且读书。向来离别意,只为望门闾。”祁寯藻还特意在“槐树旧村墟”一句后题注:“吾家明初自洪洞大槐树迁寿阳。”这首诗在洪洞很快传诵开来,特别是“莲花好城郭,槐树旧村墟”一句,可谓妇孺皆知,从此,当地百姓就把洪洞县城称作“莲花城”。

祁寯藻对祁宿藻到洪洞担任书院山长看得很重,考虑到祁宿藻仅仅是个举人,没有多少社会阅历,也没有执教经验,他又写了一首长诗《书院一首示六弟》,帮他梳理书院的历史,告诫他书院山长地位尊崇,“主其教者必耆宿”,洪洞县所在的平阳府是明代大儒薛瑄的家乡,人文荟萃,“平阳大邑材之薮”,决不能等闲视之。

祁宿藻在玉峰书院过得非常惬意,教书之余,踏访故迹,写了不少诗词,抒发回到故里的喜悦。如,《洪洞感旧》称:“入乡不识乡间路,父老当年钓游处。一经莲桥花满城,问津疑是桃源渡。”《大槐访旧》称:“世代难稽新谱系,钓游仍是旧山川。更无乔木枌榆社,剩有唐风蟋蟀篇。”

祁宿藻还写下组诗《玉峰书院杂咏》,徜徉在书院“愿学堂中人似玉,逢源亭畔花如薰”的幽静环境中,追思书院创建者的余业遗烈,“层楼曲槛旧帘栊,范水模山忆孔公”,抒发着“到此敢云桃李盛,奉扬欣许借仁风”的意气奋发。

祁宿藻在玉峰书院差不多度过了一年平静、惬意的教书生活,就被发生在邻县赵城的一件突发事件给打乱了。这就是在山西近现代史上非常有名的曹顺起义。

道光中期,平阳府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尖锐。赵城县(今洪洞县赵城镇)耿峪村农民曹顺在赵城秘密发展先天教组织,教民捐献家产共同生活。道光十五年(1835年)三月初四,曹顺领导先天教徒200多人起义,一举攻入赵城县城,火烧县衙,杀死知县,很多穷苦百姓参加了起义军。次日,又派兵攻打洪洞。洪洞知县知道祁宿藻平时好谈论兵法,急忙请他出谋划策。祁宿藻说:反贼虽然众多,但站在队列前面的大多是被掳掠、裹胁的普通百姓,只有后面的才是真贼。咱们枪药少,只有避实击虚才能取胜。他让城上的兵勇异口同声大喊:“被胁者左!”被裹胁者遂向左狂奔,祁宿藻指挥兵勇向留在右边的人开枪。又大喊:“被胁者右!”被裹胁者又向右狂奔,兵勇又向左开枪。折腾了三四个来回,前面被裹胁的大多乘乱逃走,后面真正的义兵又损伤惨重,曹顺军队只得溃退。不久,曹顺起义被镇压。

丁忧期间没有安心居家守丧是一件违制的事,所以曹顺起义被镇压后,知县要为祁宿藻上报请奖,被他婉言谢绝了。战乱过后,祁宿藻辞职离开玉峰书院,回到家乡寿阳,将他在玉峰书院期间写下的一百多首诗汇辑成诗集《玉峰吟草》。祁寯藻写了《题六弟〈玉峰吟草〉》一诗,称:“百首玉峰集,一年空谷吟。文章出忧患,离别付登临。渐觉豪情退,仍期道力深。归来且相慰,把卷对横参。”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月,祁寯藻奉命出京使蜀,沿途触景生情,写下大量诗作。进入山西洪洞后,祁寯藻写了《洪洞》,称:“杨侯吾故国,马首昔东迁。一去大槐树,经今五百年。苍茫问家室,感慨付云烟。”“杨侯”“马首”,分别是洪洞、寿阳的古称。路过玉峰书院时,祁寯藻念及祁宿藻在此讲学的种种际遇,写下《玉峰书院寄怀六弟》,想象他讲学的场景,“玉峰恰对讲堂开,曾为诸生问字来”;牵挂他在曹顺起义中的安危,“坐席未安邻警至,登陴不待县符催”;希望他在朝廷识才用才之际能获得一个好的前程,“莽莽炎荒多盗贼,朝廷迁擢正需才”。

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太平天国起义军进攻南京,祁宿藻正在南京担任江宁布政使,他登城指挥守卫,激战三天三夜,在城上吐血数升而亡。消息传来,祁寯藻写下长诗《哭六弟幼章三首》《再哭六弟》。同治初年,清朝平定江南后,祁寯藻派人找到其弟的遗棺,迁葬家乡。

王楷苏与王轩:祖孙书院情

洪洞县曲亭镇地处县东南部,距县城12公里,是历史名镇。该镇的薄村是汉文帝生母薄太后的故里,也是光绪《山西通志》总纂王轩的家乡。王轩的祖父王楷苏,聪敏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年轻时曾在酷暑天气奔赴外地探望父病,因中暑落下“重听”(轻度耳聋)的毛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举,被选为知县,但由于有“重听”而没有被授官,于是回到家乡教书。王楷苏口才好,喜欢喝酒,常常在酒酣耳热之时为学生讲解经义,竟然一字不差。乾隆六十年(1795年),知县阎绍世看重他的才学,请他担任玉峰书院山长。

玉峰书院历年的膏火要么指望学田的田租,要么全靠历任知县捐献养廉银,并没有专项收入。乾隆三十年(1765年),知县筹集到3000两白银,交给典当商运营,用利息作为师生的束修和膏火费。王楷苏接任书院山长时,距离当时已经30年了。其间,由于经常有典当商歇业倒闭,导致书院经费入不敷出,束修和膏火难以为继。嘉庆五年(1800年),玉峰书院年久失修,知县阎绍世集资维修,筹到白银2200两。竣工后,用剩余的800多两及放贷给典当商运营的款项,在县境内购买了水地100亩,交给各绅士轮流打理,请人佃种,以租代息,作为书院公费。“至此,膏火赢余,文教振兴矣。”王楷苏受其委托,写下《重修玉峰书院更筹经费记》,碑立于书院。王楷苏担任山长期间,洪洞县被选拔为监生、中举、中进士的,大半都是玉峰书院的学生,因而“从游者日众”。

王轩和祖父王楷苏一样健谈善饮,笃学好思。他12岁开始学作诗,已显示出诗学天赋。道光十八年(1838年),王轩16岁时,来到玉峰书院读书,结交了一批文友,形成了一个诗歌创作群体。其中,与王轩最为投缘的是张于铸。张于铸是赵城县城内人,出身于书香世家,性豪侠,喜交游,与王轩等人以文字订交。他们年龄相仿,意气相投,都有凌云之志,常常在玉峰书院集会,以诗酒唱和。张于铸常到王轩老家薄村阅看王氏祖上藏书,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张于铸中举人,他的文章“斩金截铁”,书法“金划银钩”。

同治元年(1862年),王轩考中进士,任兵部武库司主事。王轩结识了同在京城为官的洪洞老乡董文焕(国画大师董寿平的祖父)、董文灿兄弟,与张之洞等当时的名宿巨儒结社唱和,以文章、气节相砥砺。其诗“风动京畿,读者累累”。王轩的名气越来越大。祁寯藻见到王轩的作品,情不自禁地叹道:“吾乡后起有人,石洲(张穆)死,道不孤矣。”后来,祁寯藻以王轩“经明行修,堪资器使”,向朝廷推荐,王轩因此获得记名军机。

同治八年(1869年),王轩在诗友、山西河东道台杨宝臣的力邀下,返回山西,担任河东宏运书院山长,开始了其长达10年之久的在运城讲学的生涯。其间,他与担任临晋县(今山西临猗县)教谕的张于铸时常会面,相互切磋。

光绪五年(1879年),山西巡抚曾国荃开修《山西通志》,王轩被聘任为通志局总纂兼省属书院晋阳书院主讲,这进一步奠定了他山西学术宗师的地位。王轩挑选张于铸和杨笃(著名方志学家)、杨深秀(著名今文经学家,戊戌六君子之一)担任《山西通志》分纂。光绪八年(1882年),王轩兼任全省最高学府令德书院总校,张于铸和杨深秀、杨笃担任分校兼协讲。

王轩是玉峰书院最著名的校友,他和张于铸等人在玉峰书院的求学经历,为他以后成长为山西“有清一代尊师”打下了坚实基础。

陈景曾与陈德先:府县名师情

在玉峰书院历史上,还流传着一段脍炙人口的府、县书院争名师的佳话。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陈景曾担任洪洞县知县。陈景曾是福建闽县螺洲乡人。其父陈若霖,乾隆进士,担任过四川、湖南、广东、云南、河南、浙江等省的巡抚,历任湖广总督、工部尚书、刑部尚书。螺洲陈家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化大家,明清时期出了21个进士、108个举人,道光至光绪年间,涌现过“父子四进士”“兄弟六科甲”。

陈景曾出身在这样显赫的文化大家,对教育的重视不难想见。当时,玉峰书院已经成为洪洞县的教育中心。维持书院的正常运转,除了教师就是经费,经费中最主要的是山长的束修和学生的膏火。玉峰书院经过前任知县阎绍世的清理整顿、购置水田以租代息,经费比以前有所宽裕,但除了山长束修外,还是所剩无几,肄业诸生仅有奖赏而无膏火。

陈景曾认为“书院无膏火,非国家培养人材之至意”。为此,他捐出养廉银作为山长束修,而将水田每年所收的70余石田租,作价为诸生的膏火,并且制定章程,分为内课、外课,按月发给,并将这一制度报到平阳府核准备案,成为定规,确保继任者也只能照章办理。

山长代表书院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陈景曾知道只有请到博学有识、热心教育的人,玉峰书院才能建成真正的名校。他想到了与自己同年成为拔贡、也是福建同乡的陈德先。陈德先是福建省霞浦县人,不入公门,不交结官员,只是一心在家钻研经学特别是《易经》,并以朱子学说为本,精研《小学》,精通天文。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陈德先中举,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落榜。在陈景曾的力邀下,陈德先来到洪洞县担任了玉峰书院山长。陈德先订立了学规,他教人以德行为本,八股应试次之。以明经学、正文体、端士习为教学宗旨,以“详六书通借之法,土田冬官沟洫及洪范五行、象纬推步之学”为治经方法。陈德先的教学理念、治学之道别开生面,前来跟从学习者众多。玉峰书院声名鹊起,陈德先成为远近皆知的名师大儒。

当时,洪洞县归属的平阳府知府延志也是一位极其重视教育的人,他不仅通令所属的11个州县从养廉银中分摊府属书院——晋山书院的经费,而且还为另一所府属书院——平水书院积极物色名师。陈德先的贤名传到延志耳朵中,延志打算聘请他任平水书院山长。洪洞学生“如失慈母”,奔走呼吁,坚决挽留,延志暂时同意。又过了一年,延志旧话重提,并且说:所谓大贤,就是能为大家之师,人人都能沾其雨露,听其教诲。现在平阳府所属11个州县的学生中,有许多是可造之才,正苦于沒有名师指导,洪洞县却忍心将名师留在本县,有悖于广育人才的宗旨。况且,洪洞县的学生也都是我的子弟,陈德先调到平阳府后,也不必担心不能接受指教。我和他朝夕相处,也可以随时向他请教学问,资治问政。事已至此,洪洞县只得忍痛割爱,送陈德先到平水书院应聘。洪洞县几乎一半学生都负笈而从,追随陈德先到了平水书院求学。

陈德先按照学生的天资、学问的高低而区别进度,应材施教,确定考课,衡量取舍,考核勤惰,甄别好坏,矫正曲枉,培植根柢。要求学生惟严惟明,必果必敏,勿荒勿嬉。为学生答疑解惑,日不暇给,对于资质稍下者难以达到要求的,也不强人所难。区别情况,向学生传授诗文、八股以及小学诂训。

陈德先针对当时学生有的推崇汉学、有的推崇宋学互不相下的状况,主张对儒家思想应摒弃汉学与宋学的门户之见,只要符合圣人之道都应该学习。他指出:没有汉儒对经书的注释,圣学就无法阐明;没有宋儒的性理之学,圣道就得不到尊崇。崇汉贬宋或崇宋贬汉,都是偏见。他教导学生作文章应从经学、圣道上面下功夫,但也不可忽视各朝的典章制度。

陈德先在平阳讲习三年,培养了许多人才,董文涣、王轩、韩耀光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董文涣,洪洞人,文武双全,咸丰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甘肃甘凉兵备道、秦筑阶道,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著名诗人、诗律学家。著有《研樵山房文集》《岘樵山房诗》等著作10余种。其《声调四谱图说》,被学术界评价为“清人声律研究的集大成”。韩耀光,进士,历任迁安县、静海县知县,滦州、蔚州知州,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为当地名宦。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七月,延志调任太原府知府后,陈德先应洪洞士绅的邀请又回到玉峰书院担任山长,后来又到赵城担任书院山长。陈德先出生于福建霞浦县,因此被学生尊称为“霞浦先生”。咸丰四年(1854年),陈德先因积劳成疾在洪洞县万安镇去世,年仅48岁。学生将他奉祀在书院内,并推举王轩撰写了《平水书院霞浦陈先生教泽碑》树立在平水书院,碑文被民国《洪洞县志》、民国《临汾县志》、民国福建《霞浦县志》等多部地方志书收录。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改制中,玉峰书院被改建为洪洞县第一高等小学堂。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被日军占领。1946年,阎锡山的洪洞县政府在此成立了洪洞中学。次年,阎军撤退临汾,学校停办。不久,洪洞县民主政府在此创办洪洞县第五高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多次改建、更名,先后称为城关完小、东街完小、东风学校、东风中学。1978年更名为城关中学。1984年初中、高中部迁出,原北街学校的小学迁来合并,更名为东街小学,成为全县最大的小学。而玉峰书院包括大门、榜亭、愿学堂、北讲堂、厢房、试号棚、逢源亭、五子祠、藜烟阁、内宅、鱼沼、莲池等在内的庞大建筑群,则在历次变革中,迭经改建、毁坏,最终湮没得了无踪迹。

猜你喜欢

书院
书院千年流变,走在复兴路上
致知书院间
漫谈书院
漫谈书院
书院:从官署到学堂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未来:现代书院的时代探索
书院复兴的关键是继承与弘扬书院精神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