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县级图书馆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
2017-08-17李美玲
李美玲
古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过程中积淀的重要文化成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在前进过程中的历史见证。但是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弥补,因此,整理和保护好古籍文献,对于文化传承,连接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于这些历史财富的整理和保护,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责无旁贷。
笔者是一名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由于县级图书馆的经费有限,古籍整理与保护人员缺乏,自从笔者上班以来一直从事古籍整理和保护工作,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才把本馆堆放在书库里的古籍进行了清查和整理。由于古籍整理和保护知识的匮乏,当时只做了简单的登记工作。2009年之后笔者连续三次参加了国家以及省里举办的古籍普查培训班。学习结束后又再次投入到古籍普查工作,从古籍普查的索书号、分类、书名卷数、著者到版式、定级、定损等等都详尽地著录。这次古籍整理中有一部古籍善本入選了国家级第三批珍贵古籍名录和五部古籍善本入选河南省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
古籍普查是对现存古籍的品种、数量、级别等次、破损情况和保护环境所进行的调查、鉴定和记录。古籍普查的主要内容是对登记的古籍进行详细清点和编目整理,建立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作为这次古籍普查的负责人和著录着,笔者亲历了这次漫长的工作。见证了这次古籍整理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古籍整理和保护工作所存在的问题。现将这些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业务技能问题
业务技能问题可大致分为专业知识缺乏和著录规范生疏两种情况。古籍普查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从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可以看出,从事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必须系统地学习过古籍整理编目知识或古籍普查平台著录知识。笔者著录普查平台数据也是边学边做、逐渐摸索的初级阶段,虽然经过了多次普查平台著录的培训,但是缺乏相应的古籍整理专业知识,这对古籍普查平台著录的进度和准确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时间遇到问题解决。业务知识缺乏的结果就会出现很多常识性的错误。比如:仅仅简单的题名卷数“卷首一卷”应为“首一卷”,总卷數问题“御选唐宋诗醇四十七卷目录二卷,总卷數应为四十九卷”,著录册数应用阿拉伯数字等等,还有书名中的繁体字的应用,比如:姓氏范,如果用繁体字就是範,其实古代的姓氏是不用这个範的。这些都是以前笔者犯过的常识性错误。所以著录规范是普查中必须严格遵循的规则和标准,只有严格按规范著录文献信息,才能创建合格的数据。否则即便是数据内容本身并没有错误,也不能算是合格的数据。
2 职业道德问题
职业道德问题与业务技能同样重要。如果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就不够端正,也绝对不可能把古籍工作做好的。职业品德主要体现在诸如诚实、敬业等多个方面,在古籍普查平台的著录中更是要体现耐心、认真、详细和勤劳等品格。
古籍普查工作的特点是“慢工出细活”,只有注重细节,并且耐心、细致才能做好工作。另外工作的成效有赖于勤奋的工作作风,只有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和研究才能保证普查平台数据的准确性。
3 古籍保护专业人员少
我国虽然在古籍文献上的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不可否认,古籍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古籍破损情况十分严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环境的污染,导致古籍善本文献加速酸化和脆化。这就需要对古籍善本进行脱酸去酸和防酸化工作,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基本上是空白,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当大,修复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3.1 古籍整理专业人员少
县级图书馆由于编制政策、用人机制的不灵活,古籍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例如笔者所在的图书馆和不少的县级图书馆只有一人,更严重的是从事古籍普查的还身担图书馆其他科室的工作,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求图书馆馆领导高度重视,要积极与政府人事部门进行沟通,通过公开招聘等各种方式来改变古籍专业人才缺乏的局面。其次,古籍普查工作的环节比较多、涉及的专业知识比较强,对于县级图书馆来说几乎没有这种专业的人才。古籍普查的全部工作有赖于国家及省级图书馆的培训工作。因此在人才的配置上需要相关专业人才,比如古文献学、目录学、汉语言文学等等。
古籍分类也是不容忽视的。古籍分类的目的,一是为了查找方便,随着图书数量的增大,给翻检查阅图书带来很大的不便,为此,古人根据内容把相同相近的图书放在一起,查找起来显得方便;二是通过分门别类总结学术的源流,中国图书以书的内容、学术门类为主要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学术发展的历史状况。最早对图书分类的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将图书分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不断经过后人的研究应用图书分类领域开始了以四部分类法为正统的新阶段。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总目》,成为集四部分类法大成者。他将经部分为十类,史部分为十五类,子部分为十四类,集部分为五类,共四十四类。使古籍分类法更加完善。现在古籍分类仍然沿用四部分类法。古籍分类的对与错关系着古籍普查平台数据的质量,所以在古籍整理与保护中古籍分类也是非常关键的。
3.2 缺乏古籍版本鉴定人才
在古籍普查工作中,笔者认为最难的就是古籍版本的鉴定,但是版本的鉴定是古籍的清查和整理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这是古籍与普通图书的一个重要区别。版本学上的版本之称,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版本,最初是专指用木板雕印的书本;广义的版本,则泛指一切稿本、写本、抄本、雕印本排印本、影印本等。版本学的基石靠校雠学奠定,版本学的功用靠目录学实现。古籍版本的鉴定需要丰富的古籍专业知识和版本学、目录学的知识,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相当强的专业性工作。
版本的鉴定绝不是古书版本学的全部内容,且鉴定仅靠直观判断也不行。直观判断只能说出个大概,绝难说得具体,更难依次做出科学的结论。因为直观判断更多的是靠人的眼力去捕捉书籍的表面特点,这就容易在两方面产生问题。一是眼力属于人的主观因素,凡属于主观的东西就难免凡经验主义的错误,二是书籍浩如烟海,形形色色,一般说来虽有时代特色和同一时代的近似风格,但特殊情况也不少。总之,在实践中,对任何一部古籍都应从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等多方面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全面考察。
3.3 配备基本的工具书
古籍普查工作中会遇到多种学科的问题,这时借助相关的工具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配备基本的工具书对于提高古籍普查效率相当重要。基本的工具书有如下几类①书目类,《中国丛书综录》、《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②人名、室名别号、地名。《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古今人物别名索引》等。③职官。《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等。④年代《中国历代纪年表》⑤字典。《中国纂刻大字典》《说文大字典》等。
3.4 古籍保护的基础知识
古籍保护工作应该坚持“以防为主,以防结合”的原则。以防为主,以防结合,就是要做好预防工作,在做好预防工作的基础上,再对已经发生损坏的古籍进行修复,使古籍回复原貌。文献的变质是不可逆的化学反应,当变质已经发生后,即使花费再大的投入,也不能恢复文献原有的面貌和寿命。所以,文献的保护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不可挽回的损失发生。
科学地保护古籍的方法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控制环境,改善保护条件,包括古籍储藏环境温湿度的调节与控制,防光、防尘、防霉、防虫、库房建筑等,使得因环境因素作用引起的古籍纸张老化变质速度降低到最低限度;②采取人为措施去除古籍纸张中不利于长期保存的因素,如通过去酸、去污技术;③对已经损坏的古籍进行修复;④通过古籍文献的复制。仿真复制、缩微复制、电子扫描等,是文献内容得以充分利用,使珍贵的原件得到更好的保护。
3.5 專业古籍修复人员
古籍,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年代久远,辗转流传,长期的风化、虫蛀、鼠嚙、老化等等各种自然侵蚀不可避免。如何挽救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这样让它们尽量恢复原貌,专业的古籍修复人员不可缺少的。由于这些能让沉睡的古籍重见天日的古籍修复人员的缺失,使得古籍整理工作举步维艰。
关于古籍的修复,归纳起来大概有去污、修叶、溜口、补洞、粘裂、托裱、镶衬、接脑、装订等主要程序和方法。一部霉烂不堪或千疮百孔的古籍,经过高手修复并加以政治,便可完好如初,整旧如新。这门技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发明创造,并不断完善的。而且历久弥深,不断发展。
3.6 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提高古籍利用率
县级图书馆一般对收藏的古籍图书只注重保存保护,不注重流通、利用。没有充分发挥古籍图书的真正价值。要想改变图书馆的这种重保护、轻流通,必须是古籍图书的数字化。通过计算机将珍贵的资料转换成电子数据,由互联网进行延伸,从而实现古籍的再生和利用,这是古籍保护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文化传承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古书版本鉴定》(修订本)李致忠著P67、P73-74。
[2]《简明中国古代书籍史》(修订本)李致忠著P180-181。
[3]《古籍普查培训讲义》(试用本)P1、P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