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 尖上的安全
——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巡礼

2017-08-17策划本刊编辑部刘国华

甘肃农业 2017年13期
关键词:甘肃省农产品监管

■策划 本刊编辑部 文/图 刘国华 魏 翔

舌 尖上的安全
——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巡礼

■策划 本刊编辑部 文/图 刘国华 魏 翔

2014年11月,国务院食安委在福建厦门召开全国治理“餐桌污染”现场会,为建立责任明晰、监管有力、执法严格、运转高效的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能力,提出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即“双安双创”活动。农业部积极贯彻本次会议精神,于11月底启动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印发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方案》,制定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考核办法》。经过严格考核评审,首批在全国创建了10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4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甘肃省永昌县和靖远县被纳入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范围。

2015年初,甘肃省成立了由农牧厅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甘肃省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在全省启动开展了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2015年5月,通过创建试点单位自评申报、市州初评、省级实地核查和第三方群众满意度考核,申报永昌县和靖远县为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并将凉州区等16个县区和金昌市、嘉峪关市2 个市纳入省级第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建范围。2015年11月,甘肃省农牧厅在金昌市召开了全省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工作推进会,全面总结了全省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了创建工作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对下一步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2016年12月,农业部命名甘肃省永昌县、靖远县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17年3月,农业部将甘肃省凉州区、临泽县、陇西县、西峰区纳入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建试点单位。紧接着,甘肃省命名凉州区等16个县区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命名金昌市、嘉峪关市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同时,认定玉门市等9个县区市为第二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走向深入。

甘肃省具有独特的农产品发展优势,形成了马铃薯、蔬菜、中药材、苹果、牛羊肉五大生产基地,已经建立起粮油、蔬菜、林果、中药材、畜产品、花卉、水产、茶叶等8类45个特色优势农产品标准体系,是我国重要的食用农产品供应基地。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十三五”期间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

各创建县区都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机构,明确了部门职责,强化保障措施。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府考核体系、绩效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大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投入力度,人员队伍不断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开展两年多来,甘肃省各创建县(市)认真贯彻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创建工作目标,狠抓生产标准化、发展绿色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监管法制化“五化”建设,创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实践证明,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已成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对于建立责任明晰、监管有力、执法严格、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具有示范引领效应,对于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工作任务。

今后,甘肃省将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继续抓好第二批创建工作,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不断“强化产地环境治理,提升源头控制能力;强化投入品管理,提升绿色生产水平;强化标准应用,提升标准化水平;强化准入准出,提升产品追溯能力;强化主体培育,提升规范生产的自觉性”,努力打造标准化生产、全程监管、体系建设、社会共治的“四个样板区”,开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新局面,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永昌县

紧紧抓住质量安全县创建的良好契机,增加了人员编制,县级监管站人员和乡镇农产品质量专职监管人员全部配备到位,并确定了一百多名村级监管员,县级经费预算40万元,每个乡镇预算10万元,并安排创建工作经费500万元,从乡镇政府现有公务车辆中为乡镇农产品监管服务中心调配了监测专用车,为所有乡镇农产品监测中心和重点农产品生产企业统一配备了检测设备。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纳入乡镇、部门年度考核体系,严格落实“一把手”主要责任、乡镇属地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强化统筹推进、协调调度和督查问效,构建了一幅“政府负总责,各级有机构,监管到田头,检测全覆盖”的创建工作格局。

靖远县

枸杞

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倡议书、告知书、承诺书管理模式,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责任,积极开展农产品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了靖远农产品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出台了农产品红黑名单量化考核办法,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方案和诚信企业量化考核办法,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争创诚信企业,提高广大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按照农产品“带标上市、过程可控、质量可溯”的原则,建成了县级、乡镇、生产基地追溯多级平台,追溯范围涵盖了全县主要农产品生产区域。

嘉峪关市

全面完成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建立了以市监督检测中心为主,镇监管服务中心为辅,市场、超市、生产基地速测站为补充的农产品检测体系,形成了从生产基地到批发市场,再到市场、超市的农产品全程监管模式,通过信息共享保农产品食用安全工作,对样品即采即检,及时将检测结果反馈到各生产者和经销商手中。同时,每日检测信息在农贸批发市场电子显示屏、政府网站及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进行公布。

金昌市

搭建了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将农业投入品100%纳入了平台管理,对全县农资经营门店实行“黑名单”监管名录制度、购买索证索票、经营台账,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和监测抽查制度。建立有奖举报制度,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积极性。为一进步提升监管能力,金昌市建成了一千多平米的现代化农产品质量综合检测中心实验室,配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微波消解仪等先进仪器设备,全市12个乡镇、14个村级服务站和78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检测室,配齐了速测设备,同时12个乡镇统一配备了标有“农检”标志的专用检测车辆。

凉州区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过程中,创新监管机制,构建“三级网络”,初步形成了村有人看、乡有人管、区有人查的区、乡、村三级监管网络,组建了区级监管员、乡级监管员、村级协管员和企业内检员构成的“四支队伍”,构建监管责任体系、监管网络体系、投入品监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农产品监测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 “六大体系”,通过“八统一管理措施”(统一规章制度、监测方案、检测标准、人员培训、物资配发、补助标准、上报结果、上传数据),所有乡镇全部正常开展检测工作,配备了村级协管员475人,初步形成了村有人看、乡有人管、区有人查的区、乡、村三级监管网络。

临泽县

以“全市农产品安全大市”和绿色有机生产基地建设为契机,以蔬菜等优势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以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为出发点,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落脚点,将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贯穿于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利用标准化实现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个环节的无缝对接,通过提高质量标准,倒逼农业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提升农产品质量。切实加强农作物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高效低毒农药使用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从事标准化生产。

陇西县

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重心前移。按照“制订一套标准、建立一个基地、执行一套规程、建立一份档案、创建一个品牌”的“五个一”目标要求,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为主体,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把田间生产作为农产品质量形成的“第一车间”,促进了执法监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中药材追溯平台,加强了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农业投入品档案管理和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道地中药材产地环境、选种栽培过程、采收和初加工,形成了“流向可查询、质量可追溯、产品可召回、责任可追究”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

西峰区

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产地准出、病死畜禽和不合格农产品无害化处理等各项制度,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风险评估制度等,开展区内农资市场的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活动,区域内放心农资经营和配送网络健全,70%以上的农资实施连锁、统购、配送等营销模式,逐步推进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建设,正在开展农药经营备案制度,全面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猜你喜欢

甘肃省农产品监管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监管和扶持并行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