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017-08-16郭雅慧隋宏光

科教导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通识科学素养人文

郭雅慧+隋宏光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如何保障人的培养这些重大问题,通识教育的价值恰恰体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想、理念和方法。在通识教育视域下探讨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因为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过程本身包含了科学素养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是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 科学素养

1通识教育的历史回顾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也称博雅教育)。他认为自由教育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人具有理性,能够进行正确的思维、理解和判断,人只有充分运用和发展理性,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也主张自由教育,他们认为人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性,把人文学科作为自由教育的主要内容。他们认为自由教育能凸显人的价值、信仰和意义,强调培养个性自由发展和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人。

19世纪初,美国学者帕卡德认为,大学应进行涉及文学、社科等多个领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综合性教育,这些教育能够为学生将来接受专业教育奠定基础。192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对充满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唯市场取向的高等教育进行了抨击,他强调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所有专业之间必须要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大学应该传授一种“共同教育”。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康南特发表“哈佛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把哈钦斯的“共同教育”提升到通识教育的高度,并系统地提出了通识教育的四大目标:有效思考的能力、有效沟通的能力、恰当判断的能力和对价值的认识能力。哈佛文理学院院长Rosovsky于1982年对通识教育做了说明,他认为通识教育要重视六种类别“核心课程”的学习,包括科学、文学艺术、社会分析、历史研究、外国文化以及道德思考等。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赫斯特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心智发展相关的教育。

在我国,通识教育在上世纪30年代被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率先提出。他认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但当时在面临国家深重灾难的情形下,“教育救国论”的观点占据主流,认为大学应该推行科学技术教育,這样才能增强国力,救国救民,这使得人们一度忽略了通识教育的发展。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可将通识教育的涵义界定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亦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理想或教育境界,向大学生传授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的基础知识,为大学生从事高深专门学问和各类职业打好基础,旨在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更加侧重价值教育和人文训练。

2通识教育的价值

通识教育传递科学素养和人文的精神。一流大学的通识教育通常被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鼓励大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通识教育让学生带着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走上社会,不断增强对生命的感悟力。

通识教育展示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通识教育告诉学生主导未来世界的文化是什么,引导学生尊重理想、尊重科学,善于探究,追求真理,教会学生保持对事物清醒的认识、独立思考和恰当判断的能力,同时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公正、坦诚,有有效沟通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导向。

通识教育充分展现学术的魅力。通识教育强调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科学教育和多元价值观,可整合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通识教育关注的是世界历史和文化、现实的问题、百姓的诉求和当代社会与人类的发展问题。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由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发挥不同的潜力,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基础理论和知识的训练,赋予学生逻辑推理、论证等能力,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揭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东西,从而教会学生质疑陈规,促进自我反思,训练分析性的思考,通识教育充分展现了学术的魅力。

3通识教育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实施

东京大学是实施通识教育成功的代表,东京大学的本科阶段前两年不分专业实行通识教育(称为教养教育)。教养教育对东京大学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林功不可没,东京大学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远多于日本其他高校与通识教育的实施不无关系。到了本世纪初,日本越来越多的大学又开始学习东京大学的教养教育。

欧洲大学则将通识教育融合到整个大学的学术活动之中,美国大学把通识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哥伦比亚大学有经典的通识课程,通常由当代文明、人文、写作、科学前沿以及科学、全球核心、外语和体育必修等构成。其中当代文明课程是通过让学生学习自然资源环境、历史学、人性等,向学生介绍现实和紧迫问题;而人文课程则旨在培养学生的理性与人文情感。

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的发展具有当地特色,地区共同教育委员会确立了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实现本土文化同全球视野之间的融合,使科学与人文在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均衡发展。香港地区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中华文化要义、西方文化概论以及社会伦理学,还包括宗教信仰、现当代社会问题、科技及人文价值观念、文学艺术欣赏等课程,按他们规定,学生必须接受通识教育,积累18个学分之后才能毕业。

当今世界许多研究型大学都在强化通识教育,淡化专业教育,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这些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中通识教育占据着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通识教育思想己成为众多名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通识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准备,比专业教育更加重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它作为一种可持续的人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课程,还是一种态度,一种学习方式,世界一流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成功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消除因过分专业化而导致学生片面发展的局限,改变目前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更富有批判反思精神,更具有科技和人文意识,更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竞争能力,更能担负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4依托通识教育理念,提升我国大学生科学素养的举措

推进通识教育,受到体制机制的制约和社会大环境的功利化倾向的影响。我们要通过推进通识教育,抵制社会普遍的功利心理,把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纳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通识教育系统之内,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第一,积极探究、倡导并实践着通识教育的理念。发动更多的教师热心参与通识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引导,激发兴趣和潜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将通知教育的理念和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有机结合,塑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完善的科学知识资源,依托通识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科学素养的新时代大学生。

第二,改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整体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科学素养培养自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开始缺失,通识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无差别地面向本科所有专业的学生开放,需要的是一整套完整的通识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系,将有助于保证大学科学素养教育的对象更为全面。

第三,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更要注重科学精神的提升。通识教育注重科学素养的情意领域的培育,这也是通识教育理念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情意领域是科学素养的一个基础性的存在。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能相对更容易一些,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则更需要长久的熏陶。

第四,构建一整套完整的基于通识教育的科学素养培养的制度体系。建立有助于科学素养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为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从而使学生从内心认可科学素养培养这一教育行为,在心目中完全树立起对科学素养的正确认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通识科学素养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