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艺》——我的良师

2017-08-16高玉琮

曲艺 2017年7期
关键词:家父良师曲艺

高玉琮

作为一名曲艺工作者并能在曲艺界小有名气,我除了感谢恩师王决、冯不异二位先生,还要感谢一位良师——《曲艺》。所以把二位先生与《曲艺》联系在一起,不无原因。

我所以从事曲艺工作,源于热爱。而起因是家父非常喜爱曲艺、戏曲艺术。在我儿时,家父便经常带我去看演出。他与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相识于上世纪40年代中期,新中国成立后,骆先生还曾到我家做客。虽然她只是非常简单地提到几句曲艺相关内容,但这也算是对我的启蒙教育。除此,我家住在地道外(天津著名的一块明地),方寸之地却有7处曲艺演出场所,是我课余时间的主要去处。几个原因相加使我有了想法:以后我能不能干曲艺工作?家父虽然在情感上支持我,但他理智上又认为我说一口纯正的天津话,如《山东话》中的“油”“肉”不分,而且五音不全,根本就不是当曲艺演员的料。因家父有较为深厚的古诗词功底,就让我尝试着写唱词,他从旁给予辅导。我终于写出了第一篇快板《我戴上了红领巾》发表在《中国少年报》,那是1957年,当时我13岁。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家父订阅了《海河说唱》。两年后,他又为我订阅了《曲艺》。这两本杂志家父每期必看,我也都看,看就是学习。1960年,我参军了,可是看两本杂志并没间断。每每是家父先睹为快,而后再给我寄到部队。因为我在部队继续坚持曲艺写作,又有两本杂志提供范本,所以顺利进入师宣传队,专写唱词、歌词。部队官兵来自五湖四海,比如东北的战士喜唱二人转,我能写。写二人转的范本来自有全国性影响的《曲艺》。那时,《曲艺》已成为我名副其实的良师了。

《曲艺》不但发表作品,还发表评论文章。这对我有极大的启示,我也尝试着写评论文章了。1979年,我写了第一篇理论文章《相声的本质——讽刺》。当时并不敢寄给《曲艺》,于是寄到了《天津演唱》(原《海河说唱》),居然发表了。让我没想到的是下一期杂志发表了一篇与我商榷的文章,我再提出我的观点,反反复复,一共发表了6篇。后来得知,与我商榷的是湖北的曲艺、戏曲杂志《布谷鸟》的著名编辑王春桂女士。

仍是1979年,我写了快板《名城颂》,还是不敢寄给《曲艺》,寄到了湖南的《文艺生活》。这篇作品是朱一昆、王宏志二位编辑处理的,很快就发表了。又是一个想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这一作品,由李润杰先生的徒弟高明远演唱。作品能在中央电台播放,我的胆子也大了,再写作品,敢寄给《曲艺》了。就在这一年,我调到了《天津演唱》任编辑,由一名中学物理教师变为一名专业曲艺工作者。

感谢《曲艺》,因为它是一个平台、一个课堂,它刊登的每一篇作品和评论文章我都无一遗漏地阅读,看就是学习,学习了再进行创作实践。毋容置疑,它是指导我创作作品、研究曲艺的辅导老师。

当年,《曲艺》办公地点在中国曲艺家协会,位于北京站的东边,下火车无须坐车步行即可到达。我每次去那里几乎都与编辑上班同时到,这也是为了多些时间学习交流。我认识了冯不异老师,有时候与他一谈就是一天。说是“谈”,其实是老师给学生上课,他为我讲曲艺的历史、名家,还讲如何进行创作和研究。1984年,我收到一篇二人转作品。作为一名编辑,鉴定一篇作品的优劣至少需要对这一曲种有基本了解。冯不异老师介绍我认识了二人转专家王肯老师,我带着冯不异老师的信到了长春,王肯老师见了信热心为我讲解二人转的一切。在长春期间,二位老师通话,对我的学习态度给予了肯定。此后,不论我需要了解哪个曲种,或是冯不异老师,或是王决老师,总是介绍我去向这一曲种的专家学习,这使我获益匪浅。

更让我难以忘记的是文化部主办的全国优秀节目调演期间的往事。当时,全国各省市都有一本公开发行的曲艺、小戏类杂志。调演期间我以《天津演唱》记者的身份负责采访和征集获奖作品工作。大多数杂志都派遣了记者,而我则与《曲艺》的编辑记者老师交流得最多。我们商定两个杂志分别召开座谈会,之后把两个座谈会的发言集中到一起再进行分析研究。对获奖作品的发表,《曲艺》的老师也提出了建议,如王允平创作的天津时调《春来了》、石世昌创作的京韵大鼓《和氏璧》等,因为是天津的作家创作,就由《天津演唱》发表。须知,《曲艺》是国家级刊物,而《天津演唱》是省市级刊物。几位老师不跟我“抢”優秀作品,这从“德”的方面给我树立了榜样。

《曲艺》是我的良师还表现在处理投稿作品的耐心与责任心上。我写的京韵大鼓《改县名》被收入《解放军优秀作品集》(光盘);相声《园丁曲》由王谦祥、李增瑞合说,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这些作品的文本均发表在《曲艺》上。发表前,编辑总会提出一些意见请我进行修改。如果由编辑老师修改,之后必征求我的意见。老师们的工作态度为我作出了榜样,在我任《天津演唱》和《艺术研究》编辑的19年中,我一直以《曲艺》的编辑老师们为榜样,对待作者、处理稿件。

自1959年接触《曲艺》至今已有58年。《曲艺》为我当了58年的老师,使我从一个少年曲艺爱好者成为一名在曲艺界小有名气的理论工作者。因此,我万分感谢《曲艺》!如今,《曲艺》办得越来越精彩出色,这是历届编辑老师们努力的结果。我由衷感谢冯不异、朱一昆、常祥霖、安保勇、张小枫、李玉……,感谢所有的编辑老师。我更衷心地希望《曲艺》越办越好,培养更多的曲艺人,为中国曲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家父良师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好学笃行励志篇
涵养成就“大国良师”的泥土
“家父”“令尊”是两人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在班主任工作中争做学生良师益友的点滴体会
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激发
微课,农村留守儿童数学学习的一位“良师”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