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电检测技术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运行监测方面的应用
2017-08-16付可弘张晓娜王家勋伏忠旺
付可弘++张晓娜++王家勋++伏忠旺++高勇
摘要:介绍带电检测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泄漏电流中阻性电流的方法,以某500 kV变电站的避雷器为例,探讨带电检测技术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运行监测方面的应用,为及时准确地掌握避雷器运行状态提供参考。
关键词:避雷器;带电检测;阻性电流;受潮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7)05-0029-03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具有伏安特性好、通流容量大、响应速度快、残压低等特点,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广泛。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通常由多个氧化锌阀片(电阻片)串联而成,根据通流容量要求也可选择多柱并联,其等效电路为一个不变电容与一个可变电阻的并联电路。正常运行电压下,通过避雷器的电流很小,只有几十至数百微安,称作泄漏电流。泄漏电流可分为3个部分:通过氧化锌阀片(电阻片)的电流、通过固定电阻片绝缘材料的电流及通过避雷器外绝缘的电流。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泄漏电流包含阻性电流和容性电流。正常运行时主要是容性电流,阻性电流只占很小一部分,但当避雷器内部受潮绝缘不良时,泄漏电流中的阻性电流增大,使电阻片功率损耗增加、温度升高、老化加速。避雷器运行状态的改变将使其在过电压下不能保护电力设备,甚至由于绝缘不良直接造成单相接地故障。因此,采用带电检测方法测量避雷器泄漏电流中的阻性电流,可及时准确掌握避雷器运行状态,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1 阻性电流的带电检测方法
测量运行电压下避雷器泄漏电流中阻性电流的基本原理,是取被测避雷器的总泄漏电流,再取一个与被测避雷器相电压同相位的电压,将总泄漏电流和电压接入测量仪器后,总泄漏电流IX 的基波矢量IX1在电压基波矢量U1上的投影,即为阻性电流IR1。测量避雷器阻性电流的矢量关系见图1,计算公式如下:
IR1=√2×IX1×cos(φ+φ0) (1)
式中:φ为阻性电流角;φ0为电压校正角。
因为测量仪器的电流回路阻抗很小,所以用2根电流测量线分别连接避雷器放电计数器两端,可获得总泄漏电流IX;再用2根电压测量线从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取得电压信号。测量避雷器阻性电流的试验接线见图2。
现场需要测量B相避雷器的阻性电流,用测量仪器取B相避雷器的总泄漏电流IX,再取B相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相电压U,仪器显示电压基波值U1和總泄漏电流基波值IX1,将电压校正角φ0设为0后,仪器将按公式(1)计算阻性电流IR1,并将阻性电流IR1、阻性电流角φ、电压校正角φ0等测量结果打印出来。同理,测量A相和C相避雷器的阻性电流时,取A相或C相避雷器的总泄漏电流,仍然取B相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相电压,此时只需将电压校正角φ0设为+120°,即可得出A相电压值;将电压校正角φ0设为-120°,即可得出C相电压值,从而得出阻性电流的测量结果。
2 避雷器带电检测实例
某日12时,电气试验人员对一座500 kV变电站的避雷器进行阻性电流带电检测,发现3号主变66 kV汇流母线A相避雷器的阻性电流明显比其他两相大。当日18时对该台避雷器进行复测,发现较12时测量数据明显劣化,说明该台避雷器内部存在异常,且异常情况发展较快。现场带电检测数据和对比情况见表1。
将该组避雷器返厂检查,电性能测试数据与现场检测数据基本一致,均为A相避雷器参数与出厂值差异大,初步怀疑内部因受潮而绝缘不良。
将A相避雷器的上、下法兰拆卸后,利用机器取出芯组,用手电筒目测复合绝缘外套内的环氧树脂桶内壁,未发现明显裂纹。避雷器复合绝缘外套和芯组的电性能如表2所示。
从表2测量数据可以看出,A相避雷器外套电性能正常,芯组电性能异常,芯组的直流1 mA参考电压明显降低,直流泄漏电流明显增大。将避雷器芯组放入烘干箱中,在120 ℃下烘干4 h,在烘箱温度冷却至45 ℃和室温时测量芯组电性能,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表3测量数据可以得出:1) 避雷器芯组的泄漏电流在烘干后有减小趋势,减小与烘干试验有关;2) 烘干使芯组内部潮气析出,泄漏电流减小,说明避雷器芯组受潮。
3 结论
设备生产厂家生产避雷器时应严把工艺关。该型避雷器采用复合外套真空灌封结构,内部灌封材料为双组份有机硅凝胶,灌封前需对双组份硅凝胶进行搅拌处理,此后抽真空清除搅拌时产生的气泡(水汽),但厂家在抽真空工序上未按工艺标准执行,存在抽真空时间过短的情况,导致避雷器内部灌封的硅凝胶留存大量气泡(水汽)。虽然出厂试验时避雷器电性能数据正常,但现场运行一段时间后,硅凝胶内部的水汽析出,吸附在芯组表面造成内部受潮绝缘不良,导致泄漏电流中的阻性电流增大。
针对新投运的66 kV及以上避雷器,设备运维管理单位应在投运后1个月内完成首次带电检测,并将测量结果留做原始数据。在原有的带电检测周期基础上应多检测1次,且每年雷雨季前、后各进行1次避雷器阻性电流测量,以便准确掌握避雷器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内部受潮缺陷。(下转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