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财政部长”为何要扯淡?
2017-08-16谭保罗
谭保罗
这段时间,我读到一个关于萧何的故事,觉得实在太扯淡,所以说来一听。
萧何,何许人也?他是“汉初三杰”之一,其他两杰是韩信和张良。多数中国人都知道,萧何是个伯乐,月下追韩信,辅佐刘邦打下了两汉四百余年的江山。
但他其实是个拍马溜须的小人。当然,也可以说是一位明哲保身的普通人。
汉朝初定,咸阳城已经被项羽烧得精光,刘邦让萧何重新修建都城和皇宫。修好之后,刘邦前来视察,发现这些新宫殿过于华丽,有点不好意思。其中,一座未央宫,其周围竟然二三十里。
于是,劉邦假装训斥萧何,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当年,我起兵造反,不是贪图荣华富贵和醇酒妇人,而是为了从暴秦手下拯救黎民。今天,刚打下江山不久,民生凋敝,整这么大一个宫殿摆在这里,这是一种罪过。别人怎么看我?和秦王修阿房宫有什么区别?
萧何是个聪明人,他立即回复了两个意思,给刘邦台阶下。第一,首都的建筑越气派,越宏大,百姓看到之后,就越会觉得自己渺小,天子越有权威。你是天子,当然应该住在人间最华丽的地方。
第二,今天多点劳民伤财,意味着以后就不用增添了,这是为以后节约民力。百姓的子孙,未来便可以少服劳役,他们应该对你感恩戴德才对。
刘邦一听,觉得萧何的话非常有道理,于是又表扬了萧何。但是,读到这里,我总觉得萧何的逻辑哪里有点不对。
第一个意思,所有人都能看出,这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一种“诡计”。把首都修得越气派,越居大不易,全国百姓就会越认为自己渺小和愚蠢,在心理上彻底处于劣势,进而畏惧于皇帝的权威。这种“诡计”没什么好说的。
问题在第二层,越看觉得越扯淡。为什么?因为,钱(财富)是有时间价值的。如果今天的财富(资金、劳动力)不被消耗,那么它是可以增值的。百姓可以用这些财富去扩大再生产,买几头牛,开垦几亩地都行。国民经济就这样慢慢恢复,文景之治也可以提前好几年。
但是,一旦把财富投入宫殿营建这样的非生产领域,那么,必然对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大幅减缓经济恢复的步伐。
另外,宫殿是一种固定资产,它是需要折旧的,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维护成本。宫殿越大,折旧越大,维护成本也越高,这是一个劳民伤财,永无止境的“黑洞”。
因此,萧何所谓减少明天的民力消耗这第二层意思,纯粹就是胡说八道。这样做,反倒意味着提前消耗了明天更多的民力。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用今天的金融学、财务学大道理去质疑古人,是不是有点太苛刻?好问题。但你必须知道,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高深的专业学问,是大白话。而且,萧何一直是刘邦阵营的“财政部长”兼“国税总局局长”—负责钱粮筹措,他能不懂这些道理吗?
显然,他不要太懂。唯一的解释是,他深知刘邦从出道开始,就一直是个贪图享受的好色之徒,嘴上不满意,其实心中早就乐开了花。于是,他必须在那个场合用诡辩之道,打一个圆场。
“汉初三杰”之中,很多朋友可能最喜欢的是韩信,最不喜欢的就是萧何。萧何还做过一件“缺德”的事,即利用韩信对他的信任,诱骗韩信到长乐殿,让韩信被吕后诬陷斩杀。
韩信一进入宫殿,早已埋伏好的刀斧手直接冲上来,把韩信绑翻在地。昔日统帅三军的大元帅,顿时犹如丧家之犬,他大呼:“萧丞相,救我!”而这个时候,萧何早已溜掉。吕后杀了韩信之后,又将韩信的父、母、妻三族全部屠杀,血流成河。
但是,我们无法苛责萧何。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局限。趋利避害、明哲保身,乃至出卖朋友,在很多特殊时期,这是深处那些历史漩涡和腥风血雨中的人最无奈的选择。他们的心中,想必也充满了不安,乃至愧疚和恐惧。
历史总是为赢家喝彩,他们爱民如子,雄才大略,而那些被皇权消耗掉的苦役、脚夫和后宫怨妇则成为随风飘散的尘埃,不在这个世间留下一点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