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华佗夹脊穴治疗亚健康临床观察
2017-08-16郭大畅
郭大畅
温针灸华佗夹脊穴治疗亚健康临床观察
郭大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上海 200040)
目的 由于亚健康缺乏特异性治疗,该文以温针灸华佗夹脊穴的方法观察治疗亚健康的疗效。方法 将60例亚健康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取华佗夹脊穴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穴位温针灸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有下降(<0.05),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0.05)。结论 相对传统取穴温针灸治疗,温针灸华佗夹脊治疗亚健康有独特的优势。
穴,夹脊;亚健康;温针疗法
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或者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1988年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正式命名的一种疾病,表现为以严重的疲劳感为突出特点的一组复杂的功能紊乱证候群,这种疲劳感无法通过卧床休息得到缓解,体力或脑力劳动则会使其加重,活动水平明显低于患病前。除此以外,患者还会出现一些诸如乏力、肌肉疼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失眠、劳累后持续不适感等非特异性的症状表现。本病年患病率在美国为1.78%~6.32%,我国香港报道为6.3%[1]。
有鉴于现代生活方式下亚健康日益高发,现代医学缺少明确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药方法也没有单一的针对性高的治疗手段,笔者基于中医传统理论中“治未病”“华佗夹脊穴”的理念,结合留日科研成果、多年对人体脊柱及相关疾病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以温针灸华佗夹脊穴治疗亚健康患者,并与传统穴位温针灸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来自2015年至2016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中医科,均符合CFS诊断标准。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0±7)岁;平均病程(31±12)个月。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41±8)岁;平均病程(33±10)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1.2 诊断标准
根据1994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制定的诊断标准[2],排除可引起疲劳的心、肺、肝、肾损害,血液病、肿瘤、感染、精神病等,且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华佗夹脊穴(T1-L5),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向督脉方向斜刺1寸,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行温针灸,将长2 cm艾炷插入针柄后点燃,留针20 min。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参照《针灸治疗学》[3],取百会、合谷、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穴,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行温针灸,将长2 cm艾炷插入针柄后点燃,留针20 min。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4],临床症状按轻、中、重程度分级,其中疲劳为主要症状,分级评分,无疲劳感为0分;虽疲劳但能坚持正常工作和活动计2分,为轻度;疲劳较重,仅能从事较轻工作和活动计4分,为中度;疲劳症状严重,难以坚持正常工作和活动计6分,为重度。次要兼症亦分轻、中、重3级,分别计1、2、3分。
3.2 疗效标准[5]
痊愈:症状全部消失。
显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大于2/3。
有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大于1/3。
无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小于1/3或无改善。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表明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有下降;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表明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下降更明显。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s,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 治疗组3016.50±5.115.60±5.891)2) 对照组3016.47±5.2810.10±6.92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3.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疗效比较,经检验,<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温针灸华佗夹脊能有效治疗亚健康患者。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病因尚未完全认识,以病毒微生物感染、免疫失调、神经内分泌失调、遗传因素等假说为主[6],因此首选进行以行为认知治疗,临床专用药物报道较少,而以Ampligen、Ondansetron等药物临床试验多被证明等同于安慰剂治疗[6]。
传统医学往往把亚健康相关症状归结于“虚劳”“百合病”等范畴,并在此基础上辨证论治,方法主要有汤剂、膏方、针灸、推拿、熏蒸等[7],虽然总体有效率高于西医治疗组或者空白组[8],但是治疗手段及疗效评价分散,缺乏统一规范,在应对亚健康繁多而又多变的症状时往往需要联合多种治疗手段同时或者相继治疗,在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也降低了社会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不利于本已有限的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
当今中医“治未病”理念已经被社会广泛认识,其“未病防病,已病防变”的内容作为基本治则之一也被中医工作者深入理解并贯彻于临床医疗活动中。
本研究以温针灸华佗夹脊穴治疗亚健康患者,并与传统穴位温针灸治疗相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有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
夹脊穴最早见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足臂十一脉灸经》,其中记载:足泰阳脉循行时“夹脊”,及灸泰阳脉又可治疗“夹脊痛”。《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夹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
华佗在针灸领域的贡献卓著,如创立了华佗夹脊穴、绘制脏腑经络图像、提出“观眼识病”、主张针灸药综合治疗、首用“膈俞”穴治疗头痛、注重灸法的临床应用、取穴精要、注重治神等,其诸多贡献至今仍对针灸临床和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肘后方》《华佗别传》是以记事的方式讲述华佗在夹脊部位施灸(去脊各一寸),但当时一寸和现在的尺寸难说一致。最早比较完整描述华佗夹脊穴的医书是1812年日本石坂宗哲《针灸说约》,记载“挟脊穴左右各17穴合34穴,可针可灸从大椎至17椎去脊中左右旁开各半寸。
现在华佗夹脊穴的定位根据1990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的国家标准《经穴部位》,夹脊穴的定位“在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穴,左右共34穴。”而承淡安在《中国针灸学》对华佗夹脊穴定位为“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解剖上,华佗夹脊穴的位置基本覆盖31对脊神经的体表投影,而在相关的华佗夹脊穴进行一定程度的刺激,能够使其周围的脊神经根,通过脊髓内传导通路传达中枢系统,从而起到了调节的作用[9]。
此外,《本草纲目》:“艾叶能灸百病。”《神灸经纶》:“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现代研究认为,循环皮质醇水平下降与免疫功能异常是亚健康发病的主要原因[10],亚健康患者存在HPA轴功能减退,而通过艾灸慢性疲劳大鼠背俞穴具有纠正HPA轴功能紊乱的作用[11]。另有研究表明,艾灸的抗炎免疫作用是通过HPA轴进行神经-体液调节途径[12]。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
现代研究表明[13],针刺和艾灸可以通过提高CTX小鼠血清中GM-CSF和G-CSF的含量,促进骨髓系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利于骨髓造血功能重建,减轻烷化剂CTX造成的骨髓抑制,从而提升外周血白细胞。
综上所述,温针灸华佗夹脊穴法源于中医针灸传统经典的“华佗夹脊穴”,秉承《内经》“治未病”理念为治则,治疗方法上又融合了针刺与艾灸的双重优势,脊柱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也为该疗法提供了现代医学基础。由于温针灸夹脊穴疗法是一种治疗亚健康的新手段,随着对其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可以为针灸治疗亚健康机理的科研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此外,该疗法操作安全、简便,治则治法容易掌握,是一种便于临床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也有利于亚健康治疗的统一化、规范化。
[1] Yao R. The thoughts and methods for clinical research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 2007,27(3):163-165.
[2] 杨青,文兆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修订诊断标准[J].重庆医学,1996,25(4):233-234.
[3]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9-71.
[4] 钟伟泉,李树成,谷婷婷.温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3):206-208.
[5] 崔莲花,成泽东.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研究近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6(12):17-18.
[6] 谢和平,吴伟康.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8(2):210- 214.
[7] 张雅静,王天芳,薛晓琳,等.中西医结合疲劳性亚健康判定标准的探讨[J].北京中医药,2009,28(4):269- 270.
[8] 步怀恩,王泓午.亚健康状态中医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9(1):10 -12.
[9] 陈淑谕.浅谈华佗夹脊穴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的关系[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117.
[10] 陈顺荣.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施治规律的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8):108-109.
[11] 宋春华,段霞,冯国湘.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J].职业与健康,2016,32(9):1223 -1225,1229.
[12] 陆梅.针灸对骨髓抑制小鼠血清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5(3):264.
[13] 于茜楠,陈以国.针灸对固有免疫双向调节研究简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3):137-139.
Clinical Observations on the Efficacy of Warm Needling Moxibustion at Huatuo Jiaji (Ex-B2) Points in Treating Subhealth
-.
,20004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warm needling moxibustion at Huatuo jiaji (Ex-B2) points in treating subhealth for lack of its specific treatment. Method Sixty subhealth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warm needling moxibustion at Huatuo jiaji poi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rm needling moxibustion at conventional points. In the two groups,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evaluated and the clinical symptom score was record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bett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0.05). The clinical symptom score decreased in both groups after treatment (<0.05) but decreased mor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0.05). Conclusion In comparison with warm needling moxibustion at conventional points, warm needling moxibustion at Huatuo jiaji points has a unique advantage in treating subhealth.
Points, Huatuo jiaji (Ex-B2) ; Subhealth; Warm needling therapy
1005-0957(2017)08-0972-03
R246.1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7.08.0972
2017-03-25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13401904300)
郭大畅(1961—),男,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