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7-08-16韩临凤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25期
关键词:血浆标本血液

韩临凤

(山西临汾市人民医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浅谈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韩临凤

(山西临汾市人民医院,山西 临汾 041000)

目的 分析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血液检测样本84例,基于不同因素下,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标本放置时间,对PT无明显影响,对TT、APTT与Fib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影响。离心时间,对TT、Fib无显著影响,对PT与APTT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TT、APTT、Fib与PT均受溶血现象影响。结论 检验凝血项目时,采集标本后,基于短时间内,完成检测,严格控制离心时间与速度,预防溶血现象,确保检测准确性。

凝血检验项目;影响因素;对策分析

基于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各种精密仪器在医疗诊断中得到应用,例如,高精度凝血分析仪。临床上,血液分析是辅助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近几年,凝血检测项目不断拓展,不断完善凝血检验,但是,实践操作中,多方面因素,均可能对凝血检测项目造成影响[1]。基于此,为分析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本次试验以血液检测样本84例为对象,经检测,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血液检测样本84例,受检者与空腹状态下,抽取的静脉血作为血液标本。其中,受检者的一般资料无差异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仪器:采用ACL-TOP700全自动血凝仪,使用配套的试剂与质控用品。(2)检测:应用非可替代的凝血真空采血器,采集血液,每份血液标本分为6小份,以0.109 mmol/L枸缘酸钠作为抗凝剂,9:1为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以标本放置时间、离心时间以及是否溶血为影响因素,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局进行。用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予以卡方(x2)检查,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查,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标本放置时间

与标本放置1h后相比,放置2、4h的PT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T、APTT与Fib变化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标本放置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s)

表1 不同标本放置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s)

放置时间 PT(s) APTT(s) TT(s) Fib(g/L)1h 11.2±1.14 25.3±3.28 16.2±1.21 3.1±0.53 2h 12.5±1.06 26.8±3.75 14.5±1.07 2.9±0.85 4h 11.4±1.15 31.6±2.91 12.3±1.09 2.6±0.64

2.2 离心时间

以15~20℃为条件,以3000r /min为标准,进行离心处理。不同离心时间下,TT与Fib值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与PT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离心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s)

表2 不同离心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s)

离心时间 PT(s) APTT(s) TT(s) Fib(g/L)5min 8.2±0.75 21.4±2.86 15.2±1.53 2.7±0.62 10min 12.4±1.31 25.8±2.67 16.3±1.49 2.5±0.74 15min 11.9±1.03 24.3±2.95 16.1±1.84 2.5±0.68

2.3 是否溶血

以-40℃为条件,将血液标本搁置于可调温冰箱中,保存20 min后,取出放置于温水中,达到速融的目的。血清中血红蛋白浓度达到4g/L,表示已经发生溶血现象。溶血前后,TT、Fib、APTT与PT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溶血前后检测结果变化情况

3 讨 论

凝血四项,是检验科检验的重要项目,即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2]。(1)凝血酶原时间:指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组织因子后,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致使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包括秒、活动度、率和国际标准化比率四种方式。PT延长常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因子V、凝血酶原、因子Ⅹ等)与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例如,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PT缩短常见于血栓栓塞性疾病、高凝状态等。(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APTT延长,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因子Ⅸ、因子Ⅶ、因子Ⅸ水平降低;第二,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第三,血液循环中存在抗凝物质。APTT缩短常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及肾病综合征。(3)凝血酶时间:指血浆中添加标准化凝血酶后,血液凝固所需时间。TT延长常见于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或结构异常、肝病、肾病等,TT缩短无临床意义。(4)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具有凝血功能。

APTT主要反映了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实际状况,被广泛用于监测肝素用量,正常参考值为23.3~38.1 s。PT,是对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的反映,正常参考值为11.8ɡ15.1s[3]。Fib,反映的是纤维蛋白原含量,正常参考值为2.2~4.9g/L。TT,是对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所需时间的反映,正常参考值为12-16s[4]。目前,凝血检验在疾病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多方面因素,均可能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经本次研究分析可知,标本放置时间、离心时间以及是否溶血均会对凝血检测项目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1)标本存放:血标本,最好于实验室内采血,避免剧烈震动,避免阳光直射,防止异物进入。室温条件下,予以保存,温度过低,可能损伤血小板,活化Ⅴ、Ⅺ因子,缩短APTT与TT。(2)标本离心处理:对于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基于20~25℃条件下,以200-400 g离心10 min。就我国而言,一般采用 800r/min,离心15 min。在22-24℃室温条件下,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可存放2 h。凝血试验中,多为缺乏血小板的血浆,需1000 g以上离心20 min。我国一般以2000~2500 r/min为标准,离心30 min。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于室温条件下,可存放2h,2~4℃下,可存放4h,-20℃条件下,可存放2周,-70℃条件下,可存放6个月。(3)溶血现象:针对溶血现象,需采取正确的方式,予以预防。

基于此,为减少凝血检测项目受到的影响,提高检测准确性,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1)规范检测全过程:安排专业人员,参与血液标本采集、运输、处理与数据分析全过程。采血时,规范操作,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采集血液标本后,采用正确的方式,运输,尽快送至实验室,完成检测,以防血细胞遭到破坏。(2)科学处理血液标本:采血时,使用止血带时,不得过度束缚,严格控制血液注入速度,确保血液标本清洁度。离心处理时,掌握好离心速度与时间,吸取血浆过程中,以血浆中1/3层为准。尽可能于2h内,完成凝血检验,基于2-4℃条件下,不得长于4h。(3)预防溶血:检测前,仔细检查,一旦出现溶血、脂血或凝血块等现象,不得使用,需重新采集血液标本。另外,医院应定期组织检测人员学习凝血检验的相关知识,指导其掌握先进的检测技术,熟练使用检测仪器,提升自我专业水平。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检测人员责任意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检测准确性。

[1] 周鹏举.研究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医药,2016,(1):110.

[2] 王文哲.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5,(34):43-45.

[3] 阿尤甫·牙生,李 欣,牟新远.实验前相关因素对测定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J].新疆医学,2015,(3):342-343.

本文编辑:赵小龙

R446

B

ISSN.2095-8242.2017.025.4881.02

猜你喜欢

血浆标本血液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3D打印技术在动物标本中的应用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血浆B型利钠肽在慢性心衰诊断中的应用
多彩血液大揭秘
教你制作昆虫标本
神奇血液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