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效果分析

2017-08-16骆少平贝学斌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25期
关键词:偏曲鼻中隔鼻腔

骆少平,贝学斌

(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广西 桂林 541199)

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效果分析

骆少平,贝学斌

(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广西 桂林 541199)

目的 对鼻中隔偏曲患者实施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治疗的影响效果分析与探讨。方法 回顾总结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入院行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治疗的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一般资料并于其中抽选出66例患者作为探讨对象,后按随机分配原则对其进行分组:分别为参照组(行鼻中隔三线减张矫正术)与实验组(于矫正鼻中隔偏曲之上行鼻腔扩容),每组患者33例。观察评估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状况以及临床效果。结果 参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实验组患者,愈合时间长于实验组患者,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参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实验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鼻内镜下采用鼻腔扩容术对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治疗,不仅可以缩短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鼻中隔偏曲;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临床疗效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受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导致鼻中隔往其中的一侧或是两侧偏斜,或者是局部突出,造成鼻腔生理功能发生障碍,进而引发一系列不良症状(鼻塞、头痛、鼻涕多、鼻出血)的病症[1]。鼻中隔偏曲多发于家族遗传史、肿瘤、鼻外伤史患者中,该病症通常可以通过鼻镜检查进行诊断。过去人们常常采取鼻中隔黏骨膜下矫正术进行矫正治疗,但术后大多数患者的鼻腔通气状况仍旧无法得到较好的改善,患者仍多伴有头痛、鼻塞等症状,进而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2]。近些年来,鼻内镜技术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由于其手术治疗具有微创性、精细性、疗效确切等特点,继而使得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本文为了更好地探究在鼻内镜下行鼻腔扩容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特将66例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探讨,现将其结果作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行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治疗的鼻中隔偏曲患者(2015年9月~2016年9月入院)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从中抽选出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分配原则将其进行分组:分别为参照组(33例)与实验组(33例)。参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有11例;年龄最小为18岁,最大为66岁,平均年龄41.52±3.41岁;其中,有3例患者为高位偏曲,7例患者为鼻中隔C型偏曲,9例患者为棘型突起,8例患者为S型偏曲,6例患者为脊型偏曲。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10例;年龄最小为19岁,最大为66岁,平均年龄41.63±3.35岁;其中,有4例患者为高位偏曲,8例患者为鼻中隔C型偏曲,9例患者为棘型突起,7例患者为S型偏曲,5例患者为脊型偏曲。对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软件分析,发现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手术方法

参照组:采用鼻中隔三线减张矫正术进行治疗,首先对偏曲筛骨垂直板骨质进行矫正,然后于患者上颌骨嵴偏曲位置处对鱼尾凿进行凿除,如果是软骨偏曲,则在患者的软骨凹面位置处作小切块处理(垂直窄条状),以此解除中隔软骨偏曲表面的应力。

实验组:对不同类型的患者行不同的操作步骤,具体方法如下:①棘型突起或脊型偏曲:将棘型突起或“脊”切除,同时最大限度将正常的中膈软骨保留。②C型偏曲:于鼻中隔黏膜下切除的基础之上重新将大块软骨置入患者的鼻中隔中。③S型偏曲:将切口侧面的黏软骨膜到患者鼻中隔软骨以及骨的交界位置处进行分离,然后进入对侧,将患者的双侧筛骨、犁骨膜以及垂直板骨膜等进行分离,向下直至患者的鼻底处,后条形切除减张偏曲软骨,采用局部凿除(或骨折移位)方法对犁骨和偏曲筛骨垂直板进行矫正处理。下鼻甲肥大处理:①下鼻甲骨性肥厚:切开下鼻甲前端,将下鼻甲骨进行分离,并采用中隔咬骨钳对其进行咬除。②下鼻甲黏膜增厚:使用双极或电刀电凝进行消融处理,其他类型的患者则采用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手术后采用膨胀性的止血海绵对鼻腔进行填塞,手术四十八小时后将其取出,并采用局部血管收缩剂等药物对鼻腔进行清洁,往后六个月至三年时间内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断标准

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状况以及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观察。疗效判断标准:患者治疗后的鼻塞、鼻出血等症状消失,无肥厚,鼻中、下鼻甲间距>3mm表示显效;患者治疗后的鼻塞、鼻出血等症状基本改善,肥厚轻度,鼻中、下鼻甲间距为2 mm~3 mm表示有效;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无改善,矫正不满意表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状况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参照组患者,愈合时间短于参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对比(±s)

组别 n 手术时间(分) 愈合时间(月)参照组 33 47.34±8.95 5.73±1.21实验组 33 68.57±12.44 3.56±0.52 t 3.83 6.17 P<0.05 <0.05

2.2 对比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状况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6%,低于参照组患者的24.24%,详情见表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状况对比 [n(%)]

2.3 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实验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97%,高于参照组患者78.7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n(%)]

3 讨 论

鼻中隔偏曲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鼻科疾病,患者多出现头痛、鼻塞、胸闷等不良症状[3]。目前,对该疾病的治疗以手术矫正为主,其中,最为常见的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鼻腔扩容术。鼻腔是一条狭长腔隙,它与鼻咽部紧密相通,与鼻中隔分开即左右两腔,是一种由骨、软骨围绕形成的腔,其内部覆有皮肤、黏膜,鼻中隔常因为位置原因而偏向一侧,因而导致两边的鼻腔形态、大小不对称[4]。鼻腔扩容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对鼻腔异常结构状况进行矫正,使鼻窦开放,以解决患者的上呼吸道阻塞症状,进而使鼻阻力下降,鼻腔通气的容积增大,呼吸潮气量增加,最后达到有效调节、改善患者机体氧代谢功能,提高其氧代谢水平的疗效作用[5]。鼻腔扩容术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障碍性疾病等病症的发生起重要的作用。在手术治疗中,通过对患者的鼻腔阻塞状况进行评估并针对性对其鼻腔、鼻中隔的侧壁结构进行调整,可以纠正患者的鼻腔病理性状况,有效扩大患者的鼻腔容积,继而起到保护患者鼻黏膜功能的作用,且对手术治疗后的空鼻综合征发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本研究中,在三线减张矫正术的应用下对患者采用鼻腔扩容术进行治疗,可以使患者的方形软骨得到较好的保护,与此同时,通过利用鼻中隔软骨矫正的力学原则进行操作,术中采用凹陷侧切口方法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由于保留了鼻中隔的支架结构,进而可以避免鼻中隔穿孔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当然,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扩容时,需要注意其适度性、对称性,以保证患者鼻腔功能的正常恢复。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愈合时间短于参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患者,且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患者,见表1、表2、表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在鼻内镜下采用鼻腔扩容术对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总有效率高、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推广与应用。

[1] 金明学.鼻中隔偏曲行鼻腔扩容术治疗的疗效随访及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3):52-53.

[2] 王大明,王 翔.两种鼻腔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对比性探究[J].西南国防医药,2016,26(7):808-810.

[3] 王智勇,梁中敏,刘维奇,等.鼻腔扩容术治疗鼻中隔偏曲50例疗效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5,(3):67-69.

[4] 于 飞.鼻腔扩容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疗效观察及评估[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5):4951-4951,4953.

[5] 王丽冰,江景芝,王云峰,等.青少年鼻中隔偏曲伴鼻甲黏膜肥大临床病理学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9(11):2247-2250.

本文编辑:吴 卫

R765.31

B

ISSN.2095-8242.2017.025.4815.02

猜你喜欢

偏曲鼻中隔鼻腔
鼻腔需要冲洗吗?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鱼腥草治疗慢性鼻腔炎
清洗鼻腔治感冒
两种鼻腔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对比性探究
尖吻腹蛇血凝酶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止血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音乐干预对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疼痛的影响
鼻中隔矫正术后采用鼻中隔褥式缝合的疗效观察
Medpor联合鼻中隔软骨移植修复单侧唇裂鼻畸形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