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典型错例分析及矫正策略

2017-08-16史记冬戴秀芳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词语语言学生

○史记冬 戴秀芳

小学语文典型错例分析及矫正策略

○史记冬 戴秀芳

编者按:小学毕业年级的学生既要系统复习已有知识,更要有所侧重地关注那些易出错、易混淆的知识点和题型,善于从易错题型中总结规律,巩固所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查漏补缺,有效提升自己的相关能力。同时,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准确了解学生的“软肋”,在今后的教学中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改善自己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汉字

【习题例举】

1.看拼音,写字词。

菲律宾非法侵占我南海dǎo jiāo,还单方面强行挑起南海仲裁案,真是qǐyǒu cǐlǐ!美国也高调插手南海事务,多sōu军舰驶入南海,真是hénɡxínɡbàdào!我军少将kānɡkǎi jīánɡ地说:“南海dǎo yǔ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我们寸土不让!”我国zhù外大使们纷纷在海外报纸上zhuàn xiě文章批驳美菲的恶行。我国军队也挺直了jǐliánɡ,进行了一系列zhēn fēnɡxiānɡduì的军事演习。中国政府用行动quán shì着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2.看拼音,写句子。

qīnɡhǎiɡāo yuán de liǔshù,yǐchāo hūxiǎnɡxiànɡ de yìlìhérèn jìn wán qiánɡde shēnɡcún xiàlái。zhè zhuànɡlìde shēnɡmìnɡqíɡuān kàn de wǒrèlèi yínɡ kuànɡ。

这两题,意在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字词和句子的能力。第一题,不仅可以复习拼音,巩固词语的写法,还能联系语境增强对词语的理解。第二题,对拼读和书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注意区分“的、地、得”三个字的用法。

【易出错误】

第一题,写不出“岛礁”,“岂有此理”的“理”与“礼”混淆,“驻外”的“驻”与“住”混淆,“针锋相对”的“针”与“争”混淆;第二题,“的、地、得”三个字不能准确使用,“毅力”的“毅”,“韧劲”的“韧”,“壮丽”的“壮”,“热泪盈眶”的“眶”容易与同音字混淆,少数学生不理解句子的意思,写出的句子语意不通。

【诊断分析】

1.识记模糊。学习生字词,如果留下错误的或者模糊的第一印象,以后书写很容易出错,最常见的就是添减笔画和同音字混淆。高年级课堂容量大,如果学习生字面面俱到而非突出重点难点,学生脑海中只能留下肤浅的印象;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生字词的兴趣,不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学生一听而过,留下的印象也往往是模糊的。

2.态度马虎。有学生态度不认真,书写潦草,写错别字成了习惯。给他指出也知道错,可下次写还是出错。遇到不确定的字,懒得查字典,胡乱猜测。长此以往,错别字便越来越多。

3.学用分离。机械地识记生字,不与生活发生联系,不用来阅读和表达,生字遗忘的速度便会加快。一些音形相近的字,如果不经常运用,很难形成联系,有效区别。

【矫正策略】

1.主动学习,科学识记。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他们自己分析字形,提示注意点,辨别同音字、形近字,从而主动探究,科学识记。教者只须适时指点,引导了解生字字源,把握构字特点,从而让生字在学生头脑中烙下深刻的印象。

2.认真书写,避免失误。态度不端正,作业不动脑筋,容易出现错别字。如“慷慨激昂”的“昂”,上面写成“白”;“韧劲”的“韧”,左边写成“丰”;“的、地、得”互相混用,但一指出便恍然大悟。如果细心一点,这些错误都可以避免。所以,要督促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写字,严格要求,形成习惯。

3.广泛阅读,注重积累。试卷上出现新词,有些学生就不知所措。其实很多新词并不新,平时课外阅读中出现过,只是阅读时走马观花,没有留心思考,注意积累。另外,学习生字,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的一些词语,尤其是生活中的常用词。上述第一题是一则热点新闻,曾经关注这一新闻的学生,书写“岛礁、驻外、岂有此理”等词,应该不会感到困难。

【习题例举】

1.下列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强(qiǎnɡ)占 刁难(nàn)

载(zǎi)歌载舞 浓装淡抹B.撇(piě)下 粘(zhān)补

嗷嗷待哺(pǔ) 唇枪舌剑C.秩(zhì)序 薄(bó)雾

惴(zhuì)惴不安 生死攸关D.挑剔(tī) 栖(qī)身

左邻右舍(shě) 云雾漂渺2.下列加黑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脱颖而出【尖子】B.负隅顽抗【依靠】C.悲愤欲绝【断绝】D.爱不释手【放下】

这两题,能综合考查学生对易错的字音、字形、字义掌握的情况,平时加强比较与积累,准确识记和理解,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易出错误】

“强占”的“强”应读作“qiánɡ”,“载歌载舞”的“载”应读作“zài”,“浓装淡抹”的“装”应为“妆”,“撇下”的“撇”应读作“piē”,“嗷嗷待哺”的“哺”应读作“bǔ”,“左邻右舍”的“舍”应读作“shè”,“云雾漂渺”的“漂”应为“飘”,“悲愤欲绝”的“绝”意思是“气息中止,死亡”。学生答题时,往往张冠李戴,常常混淆。

【诊断分析】

一是解题不得法。第一题要求选出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有学生走马观花,没有仔细推敲,就作出判断,导致选择错误。遇到难以确定正误的读音或字形,学生多是跟着感觉,乱点鸳鸯。还有少数学生会将题意看错,以为是选择有错误的一项,一看选项A立即作出判断。

二是理解不准确。生词的意思和词中关键字的意思,不少学生只是大略地了解,叙述不清楚,表达不严谨,常常将不同的字词混为一谈。第二题的“负”有人认为应解释为“凭借”,其实,“依靠”也是这个意思;“绝”,有人认为“断绝”就是“气息中止,死亡”,其实是不一样的。

【矫正策略】

1.认真分析。像上面这种综合选择题,要看清题目要求,然后一题一题地分析,把有错误的地方画出来,就可以避免出现漏网之鱼。如果有一两题拿不准,可以回忆一下平时是怎么比较的,找出相近的字音或字形,重新比较一番,再作出判断。如“舍”可以读“shě”,也可以读“shè”,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这样,也许就不会出错了。当然,有时还可以运用排除法。

2.善于比较。汉字中的一字多义现象比较普遍,要引导认真推敲,反复比较,以达到准确理解、合理运用的目的。上题中的“绝”,在络绎不绝、斩尽杀绝、绝处逢生、气绝身亡、绝技、绝大部分、绝无仅有、绝句等词语中,意思是不一样的,引领学生去了解,去琢磨,能让他们感受汉字的博大和魅力,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词语

【习题例举】

1.将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掌声( )动 喜( )乐见 字正腔( ) 粉( )登场

感人( )腑 余音绕( )锣鼓( )天 大名( )( )

这是一部老百姓( )的戏剧。在优雅的乐曲声中,演员们纷纷( )。他们的唱腔不仅( ),而且极富变化。一曲唱罢,( )。剧中讲述的故事( ),许多观众热泪盈眶。演员谢幕时,台下( )。

2.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①( )条件再恶劣,詹天佑( )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

②蔺相如( )避让廉颇,( )他懂得“和为贵”。

③( )女店主脸上带着甜甜的微笑,( )掩盖不住她极度的疲劳。

④( )太阳离我们很远,( )看上去只有盘子那么大。

3.“笑话”一词有两种意思:①能引人发笑的谈话或故事;供人当作笑料的事情。②耻笑,讥笑。请用两个意思分别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题,意在考查对已学成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情况,以促进所学知识的内化。第二题,意在考查能否恰当使用常见的关联词语。需要对句子作出正确理解,对常用关联词语熟悉,才能写对。第三题,意在考查对多义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易出错误】

第一题,“粉墨登场”的“墨”与“默”混淆,“感人肺腑”的“肺”右边写成“市”,“余音绕梁”的“梁”与“粱”混淆,“锣鼓喧天”的“喧”与“宣”混淆,“大名鼎鼎”的“鼎”上面写成“日”。选词填空的第二空、第四空有的学生填不出。第二题,第①小题“即使”的“即”写成“既”;第②小题果在前,因在后,有人因果颠倒;第④小题误填为“虽然……但是……”。第三题,有学生所造的两个句子中,“笑话”是同一个意思。

【诊断分析】

一是不求甚解。第一题要求填写的字,如果书写认真一些,并及时复习,一般是不会错的。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结合词语的意思认真理解所填的字。例如“墨”指演员化装用的颜料,“梁”指的是屋梁,“喧”意思是声音大。因为词语理解不到位,就难以结合句子的意思选择词语。第三题“笑话”的两种意思,一是名词,一是动词,理解不清楚必然导致造句出错。

二是有欠推敲。第二题第②小题,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蔺相如是因为懂得“和为贵”的道理,才不和廉颇计较,处处避让他的,所以应该填“之所以……是因为……”,而不能填“因为……所以……”。第④小题,太阳离我们远与它看上去小,是因果关系,跟“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句话不一样。

【矫正策略】

1.重视理解。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词语的意思,辨析重点字的意思,搞清楚为什么用这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尤其是对于易错字,一定要寻根究底。如不少学生将“染”字右上方加点,写成“丸”。通过查找字源,学生必然明白:“木”表示染料来自植物,三点水表示调制染料要用水,而“九”表示要反复多次才能染好颜色。汉字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学问,教者带领学生一起去探索,可以激发学生对汉语言的兴趣,促使学生牢牢记住字的音形义,从而准确使用。平时学习,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还要将字词的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

2.学会推敲。弄清楚一个句子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前后有何关联,才能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如果不认真推敲,不分析句子内部的关系,关联词语就可能用错。对小学生而言,反复读也是很有效的方法,读着读着,语感就能形成,自然就想到合适的关联词语了。面对多义词,同样要推敲,要发现词义的细微差别。写出句子后,要再次推敲,看看到底使用的是哪个意思,不能重复使用。

【习题例举】

1.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伟人邓小平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

B.桂林的山,奇峰兀立,怪石嶙峋,真是天工巧夺。

C.超市货架上的物品琳琅满目,摆放得井然有序。

D.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五台山是中国历朝顶礼膜拜的佛教圣地。

2.将下列成语先按照感情色彩归类,再任选其中的两个成语写一两句连贯的话。

雄姿英发 慷慨激昂 鸡鸣狗盗 心灵手巧

怨天尤人 不耻下问 粉墨登场 孤陋寡闻

顾全大局 心狠手辣 负荆请罪 居心叵测

褒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题,考查对课文中部分成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四个成语,有用本义的,有用引申义的,有正确的,有错误的,要仔细辨别才行。第二题,要求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选用两个词语写连贯的话,综合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易出错误】

第一题答案应该是B,可能误选A或D。第二题,雄姿英发、不耻下问应该是褒义词,怨天尤人、粉墨登场应该是贬义词,容易选错。部分学生造句有困难,语句不连贯,不通顺。

【诊断分析】

一是理解不到位。第一题,“波澜壮阔”一词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有学生只了解它的本义,认为放在选项A中不合适。“天工巧夺”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技艺十分高超。而桂林山水是自然景观,不能用这个词形容。“顶礼膜拜”原指虔诚地跪拜,比喻非常崇拜。选项D使用的是它的原义。这些词,如果理解不到位,很容易选错。第二题,“雄姿英发”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姿容威武雄壮。“不耻下问”出自《论语》,指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粉墨登场”今多指坏人乔装打扮,登上政治舞台。“怨天尤人”出自《论语》,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不了解它们的出处及意思,就不能准确判断其感情色彩。

二是学用不同步。第二题要求选用两个成语写一两句连贯的话,有学生只知道成语的大意,不知如何运用;有学生用两个成语分别造句,不符合题目要求;有学生造出的句子不通顺。学习成语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运用,如果教学不指向运用,只重视积累,会导致知识僵化。只有在运用中,才能检测学生是否真的掌握。

【矫正策略】

1.要追根溯源。很多词语有一定的来历,有本义,有引申义,在具体的语境中还有特定的用法。这些都值得细细探究。学习语言,不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那会养成浮躁之风,看上去好像学得不少,其实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字词抓起,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会读会写,还要会用;不仅知道在这个语境中的意思,换一个语境也要会运用;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解,还要借助工具书自己去研究。

2.要灵活运用。学习词语,目的就在于准确而灵活地运用。如此,方能算是学会了。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除了要追根究底,真正搞懂,还要创造情境,灵活运用。比如“负荆请罪”,课文写的是廉颇,那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行为算是“负荆请罪”呢?可引导学生说一说。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境,再引导学生回味这个成语。另外,第二题还要选用两个成语写一两句连贯的话,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联想能力,由某几个词语联想到特定的情境,并用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更高层次的灵活运用。

句子

【习题例举】

1.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组是( )。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流俗传说,就是对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 )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 ),常常( )书中的学说,常常( )书中的学说。

A.修正 评判 辩论 怀疑

B.怀疑 辩论 评判 修正

C.怀疑 评判 修正 辩论

D.修正 辩论 怀疑 评判

2.下面的句子,诗文、题目、作者、朝代搭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唐】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澈《水调歌头·中秋》

3.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名言、诗句或俗语。

“______,______。”书籍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户,让我们知道天下发生的事情。读书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去做:“__________,_,_____。”这样视野会更加开阔。不仅要广泛阅读,还要通过实践来求证。正所谓:“_____,____。”千万不能做“______,____”的书呆子啊!

第一题,意在考查学生能否在句子中填入恰当的词语,要注意词语搭配和表达顺序。第二题,意在考查学生能否准确识记经典诗词。第三题,考查学生能否根据上下文提示选用合适的名言、诗句或俗语。

【易出错误】

有学生不明白第一题的四个备选词语的先后顺序,选择错误。第二题,有学生不能熟记诗词的作者,选择错误。第三题,有学生没有读懂上下文的提示,填写的句子不符合要求。

【诊断分析】

一是咀嚼功夫欠缺。第一题,细细分辨,会发现“抱怀疑态度”是个常用词组,“和书中的学说”这一空只能选“辩论”,因为这个词的指向是双向的,其余三个词都可以是单向的。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是批判性阅读的过程,有先后顺序之分。如果感到这一题无法选择,说明需要学会咬文嚼字。

二是审题能力不强。第三题上下文有明显的提示,如看到“不仅要广泛阅读,还要通过实践来求证”这一句,自然会联想到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不仔细研究这些提示,就可能犯胡乱猜测的错误。

【矫正策略】

1.从模糊走向精确。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具体表现为重积累,重感悟,重多元解读。但是,模糊的感悟和精确的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要逐步训练他们咬文嚼字的功夫,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比如,要讲究语言表达的顺序,体会文章结构上的照应关系,辨析近义词的差别,推敲词句的表达效果等等。语言的滋味,是品出来的;语文素养,是在浪漫感悟与精确理解的交织中螺旋上升的。

2.从记诵走向感悟。经典的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那一篇篇精炼的文字,值得细细地品味;那一个个不朽的名字,值得好好地铭记。古诗文的学习,强调记诵的准确无误。但是,一定要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去记忆,否则,大量机械的记诵会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杂乱无章的碎片就会成为大脑中唤不醒的库存。像上述第二题,如学生了解诗词名家、边塞诗人,了解李白、苏轼的作品风格,选择起来就更有把握了。

3.从积累走向运用。小学六年,学生积累了不少名言、诗句、俗语。有的,始终记忆犹新;有的,则渐渐淡忘。前者,是因为经常运用;后者,是因为总是沉睡。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积累的语言进行运用,还要鼓励学生在读写实践中灵活运用。

【习题例举】

根据提示,仿写句子。

①一位渔夫正拿着鱼叉叉鱼。(提示:句中必须有一对倒顺词连用。)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鸟对大树说:“谢谢你,亲爱的大树!在我疲惫的时候,你给了我一个避风的港湾。”

(提示:以大树的口吻先向小鸟表示感谢,再说明理由。)

大树对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那位画家可神了,_______,________。

④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深深景仰之余,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提示:用上“……之余……不无……”写一句话,表达一种复杂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在于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____的魅力不仅在于_____,更在于__________。

(提示:可写某个人或某个地方的魅力、大自然的魅力、书画的魅力、音乐的魅力、书的魅力、科学的魅力、网络的魅力……)

这道题,意在让学生在读懂句子、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句式的迁移训练。首先要领会题旨,然后进行仿写。

【易出错误】

第三小题,有学生思路打不开,机械模仿,只是改变了一两个词,导致语句生硬。第四小题,有学生写不出来,或者语言不通顺。第五小题,有学生二三两空格前后重复,或者不存在递进关系。

【诊断分析】

一是语句不通顺。这一题,不少学生能写出意思大致清楚的句子,但是错别字较多,存在各种语病,或用词不当,或重复啰嗦,或层次不清,或表意不明。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相关训练所致。从教师的角度看,不注意引导学生去品味精彩的语句,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言语训练机会。从学生的角度看,高年级有的学生课上存在思维惰性,金口难开,只愿坐享其成,久而久之,语言表达的敏感性、准确性都有所退化。

二是思路太狭隘。平时练习,教师没有注意引导打开思路,只要求学生写出简单的通顺的句子即可。渐渐地,这就变成学生的习惯,只求正确,不愿动脑筋去写出有创意的语句,语言逐渐变得平庸,缺乏新鲜感。

【矫正策略】

1.加强仿写练习。新鲜的语言材料要品味,要积累,要运用。习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往的方式,要想表达得好,沟通得好,方法很重要,这就需要一个模仿的过程。教者要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语言材料,在涵咏品味之后内化,丰富自己的语言系统。课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表达。有一定难度的语言训练,不妨让学生先动笔写一写,再进行交流,促使人人参与,提高交流质量。交流时,师生都要认真倾听,并及时帮助发言的同学锤炼语言,使表达力求准确、生动。

2.拓展思维空间。要重视个性化的表达,不要轻易否定学生不成熟的尝试。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阅读经历,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课上学到的句式表达出来。在学生感到有困难时,教师要用启发性的语言打开学生的思路。

段落

【习题例举】

综合改错题。

今天天气格外晴朗,碧蓝的天空漂着朵朵白云。我们几个小伙伴约好了去玩游乐园。听说那儿有许多好玩的娱乐设施,有海盗船、空中飞车和摩天轮等……每一个去过的人都一个劲儿地赞叹不已。妈妈知道了,在三嘱咐我:“做完作业才可以去玩。”

这是一道综合改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的错别字以及词序颠倒、标点错误、用词不当、前后重复等语病的发现和修改能力。

【易出错误】

学生往往“再”“在”不分,“飘”“漂”混淆,误以为去玩游乐园也讲得通,有的不知道省略号与“等”不能连用,不知道“一个劲儿”与“不已”重复。

【诊断分析】

一是专注度不够。表现为丢三落四,顾此失彼。其实,像“在三”这样的错误,要发现并不困难。只要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就很容易发现。

二是语感不敏锐。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语感强的学生能够较直接、迅速地判断语言文字存在的问题,捕捉到语言之间细微的差别。比如“我们几个小伙伴约好了去玩游乐园”一句,仔细读一读,就会感到不妥帖。而语感不敏锐的孩子,却看不出有什么异常。

三是自主性不强。自主修改是一种自觉的修改,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学生依然主动修改。学生的修改意识不强与教师的引导有很大关系,不少老师喜欢精批细改,却不注意修改后的反馈。时间久了,会让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自主修改的意识也就无从谈起。

【矫正策略】

1.培养推敲语言的习惯。好的语言具有唯一性,经典的美文多是千锤百炼的结果。要想品味其中的妙处,必须学会比较、推敲。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舍得慢下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味、感悟、赏析。在朗读中体会汉语的音韵美,在辨析中领悟语言的准确美。

2.培养自主修改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改作文,不待老师改。”他还说:“我们应当有个共同理解,修改肯定是作者份内的事。”因此,必须将修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修改方式,由易到难学会修改;其次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修改的兴趣,比如学生互改取长补短、老师面批指点迷津、展示学生认真修改后的习作等。

【习题例举】

口语交际题。

2016年10月17日,我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里一片欢腾。两天后,“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随后,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进入“天宫二号”实验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假如你是记者,你想采访谁?请你设计三个有价值的采访问题。

采访对象:______,采访问题: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设计问题的能力。设计的问题角度要新,要有价值,贴近生活,而且要有一定的开放度。

【易出错误】

有学生设计的问题太生硬,缺少亲和力,不能激发被采访者表达的欲望;有的问题设计得琐碎且肤浅,比如“请问您的孩子在哪里上学?您想他(她)吗?”,这样的问题与聊天无异,且涉及私密,既不适宜,也没有价值;还有的问题太大,比如:“陈冬叔叔,请您谈谈此次航天任务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还有的学生所采访的对象与发射活动缺乏内在的关联。

【诊断分析】

一是缺少提问的欲望。原因在于语文课上教师掌握了话语权,也掌握了课堂的提问权。学生只负责思考,甚至只负责记住问题的答案。如此以来,学生的问题意识日渐淡化,甚至完全丧失。

二是缺少提问的技巧。提问是一门艺术,需要考虑提问的时机,时机不准功亏一篑。需要考虑提问的对象,没有对象感的提问无异于盲人摸象。还要考虑提问的场景,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传统的教学只是着眼于学生如何“学”好,却没有培养学生如何“问”乃至如何“问好”的能力。

三是缺少提问的深度。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既无深入探究的欲望,也无创新发现的能力,只满足于老师讲的都“懂了”,都“理解”了,考试时能答出就好了。自然不会主动问,乐于问,更不会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了。

【矫正策略】

1.培养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其次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勇于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否有价值,要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从“敢问”走向“会问”,进而提出有价值的话题。

2.培养目标意识。目标是设计采访问题的出发点,有了目标,学生提问就会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要从日常做起,让学生清楚学习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的目标是什么,细化每一天的学习目标。这样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逐步形成目标意识。

3.培养对象意识。首先要在课上创设采访情境,让学生在鲜活可感的交际对象面前进行交流。其次是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采访,在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对象意识。最后还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采访对象的角度去设计采访的问题与语言。

阅读

【习题例举】

成功就是翻越远方的大山

○刘翔

①很早就知道阿兰·约翰逊的名字了,我想每一个练跨栏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就像踢足球的人知道贝利,打篮球的人知道乔丹那样。

②刚练跨栏那会儿,我根本就不敢【希望 奢望】有朝一日能亲眼看到约翰逊。必须承认,他已成为我的一个偶像,在我看来,他就是一座远方的大山,我到山脚下的那一天都遥不可及,更别提要翻越这座大山了。

③2001年,在埃德蒙顿举行的国际田径锦标赛上,我清楚地记得,那是我和约翰逊的第一次碰面。

④很遗憾,那时的我还略显【稚嫩 幼稚】,虽然说跑了13秒51,基本发挥了自己的水平,但这个成绩摆到世界的范围来看,就显得太普通了。也正因如此,我没有进入决赛,只能作为观众,在一旁感受约翰逊那风驰电掣【chèzhì】一般的速度。那次他得了冠军,成绩是13秒04。我暗暗地问自己:“刘翔,你将来能和他跑得一样快吗?”

⑤2002年,我参加了在希腊雅典举行的国际室内田径锦标赛。那是我第一次和约翰逊肩并肩地站在跑道上,是我和他第一次同场竞技。但真的是很遗憾,那次比赛,我在跨越第二个栏的时候,摔倒了,没有完成比赛,我所能看到的,只是约翰逊的背影。

⑥随着我的成绩渐渐提高,出国比赛的机会也多了起来,而进入决赛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从而使得我和约翰逊面对面“过招”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有时候,回首那段经历,我自己也禁【jīn jìn】不住有些气馁,整个2003年,我和约翰逊大大小小比了近10次,我全军覆没,没有一场胜利。但可以看到的是,我的成绩,从原来徘徊在第四五名慢慢跻【jījǐ】身前三名。更多的时候,我一直拿第二名,而约翰逊一直是第一名。

⑦毫无疑问,那时候,约翰逊仍然像一座山那样横在我的面前,但我隐隐感觉到,这座大山已经不像当初那样遥不可及了,我甚至觉得我已经站在了山脚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翻越它!

⑧2004年5月8日,在日本大阪举行的国际田联大奖赛,我等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我跑了13秒06,而约翰逊的成绩是13秒13。我第一次面对面地战胜了约翰逊。此前在瑞士的洛桑,我曾跑出13秒12战胜过他的13秒17。但那时我们并不是在一个组,称不上是面对面,我也丝毫没有战胜他的感觉。

⑨然而,当我第一个冲过终点,第一次让约翰逊看到我的背影的时候,很奇怪,我并没有特别的兴奋。尽管,我跑出了13秒06的成绩,打破了自己当初创造的13秒12的亚洲【记录 纪录】,而这个成绩也是当年的世界最好成绩。但在数万观众的呐喊声中,我还是有点【迷糊 糊涂】:我打败了约翰逊?是真的吗?是约翰逊让我意识到,这是真的。比赛完,他第一个走向我,同样是那个友好的微笑,他拍拍我的肩膀,说了一句:“干得漂亮,祝贺你!”

⑩那一刹【chàshà】那,我才回过神来,这一切都是真的,我击败了世界“跨栏王”!

1.划出文中正确的读音和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遥不可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驰电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很遗憾”一词在文中四、五自然段一共出现了两次,刘翔为何“很遗憾”?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一写。

(1)第一次,刘翔“很遗憾”的是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次,刘翔“很遗憾”的是________________

4.“远方的大山”在文中是指,它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一读文中第⑨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约翰逊?你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击败了世界“跨栏王”,文中并没有直接描写刘翔当时的心理活动,但他的内心一定心潮澎湃。此时,刘翔心里会这样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刘翔这则成功的故事,联系自己的实际想一想:你有要翻越的大山吗?准备怎样翻越呢?请你引用合适的名言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阅读题,从选择字音与词语、理解词义、体悟情感、感悟人物、想象叙述、联系表述等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和表达能力。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

【易出错误】

少数学生选择字音靠蒙,随意性很大,将一刹那的“刹”读音选为“shà”,还有学生“遇字读半面”,将风驰电掣的“掣”的读音选为“zhì”;选择词语不能联系语境,辨析近义词之间细微的差别。理解词语只从字面上去揣摩,不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第3小题,讲述“很遗憾”在前后文中所指的意思,不少同学照抄原文,没有达到试题提出的“简洁的语言”的要求。第4小题,对“远方的大山”在文中所指,很少有学生出错,但词的象征意义却无法准确表述。第5小题想象表达时,学生不能把握约翰逊这个人物的形象,表达牛头不对马嘴。第6小题描写刘翔的内心活动,不少学生语言生硬,缺乏真挚的情感。第7小题联系实际谈感受,感受比较肤浅,实际也联系得不够自然、紧密,相当一部分学生所引用的名言也不恰当。

【诊断分析】

一是语言缺少温度。语言是情感的外壳,缺少情感温度的语言只是一具空壳,很难打动别人。第5、6两题都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表述,但学生所表达的语言却没有心灵的温度。出现上述情况,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说出的话自然就会言不由衷;表达没有对象感,不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语言的驾驭能力不强,无法精准地表达所思所想。

二是语言储备不足。“厚积而薄发”,必要的语言储备是学生高质量表达的前提,第7题要求引用适合的名言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许多同学苦思冥想,就是想不出合适的名言,只能随便找一个写上去。语言储备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学生的表达,难怪有学生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矫正策略】

1.增加生活体验,提升语言温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写出有温度的文字,就必须拥有生活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小课堂,走进生活的大课堂,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丰富情感。春天来了,带学生们去找春天,在桃红柳绿、萋萋芳草中感受春天的气息。秋天来了,带学生走进树林中,从一片片纷飞的落叶中,去寻觅秋的踪迹。大雪纷飞时,何妨带学生们去追逐白雪轻盈的舞姿,在欢声笑语中留下生命的印迹……有了丰厚的生活体验,就为写出富有温度的文字奠定了基础。

2.增加阅读量,丰富语言储备。古今中外,凡是文学大家,无一不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者。而今天的学生恰恰缺的就是这种精神,由于受电视、电脑等平面媒体的冲击,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喜欢读书,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即使读书,也无非是读一些如《奥特曼》《红猫蓝兔七侠传》等休闲娱乐型的“零食”,很少涉足古今中外的名著。偶尔为之,也无非是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推荐并引导学生多读经典好书,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批注赏析会等活动,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习题例举】

(非连续性文本)

下面是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讨论,认真阅读,完成习题。

(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习题:

1.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2.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

【易出错误】

上述非连续性文本由两个相对独立的文本组成。第一题,学生的概括不全面,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其次是语言冗长,再则是条与条之间的意思存在相互包含的现象。第二题,不少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照搬问题中的提议。还有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却不能运用阅读材料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证。

【诊断分析】

一是难以提取信息。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内容具有跳跃性和独立性,再加上信息量比较大,学生缺少训练,难免顾此失彼。

二是难以整合信息。学生缺乏信息的梳理和整合能力,难以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分门别类。在他们心中,各种信息如一团乱麻,难与解题目标之间形成条分缕析的联系。

【矫正策略】

1.拓展教材,融合训练。目前,语文书上的非连续性文本很少,学生缺少学习的机会,阅读能力自然难以得到发展。为此,需将非连续性文本列入教材拓展之中。如阅读《詹天佑》,为让学生了解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地势地貌,可提供地图与数据表格,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了解两种地形之间的差异。在理解课文时,则可绘制居庸关与八达岭的凿进示意图。这样,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融为一体,能促使学生两种文本阅读能力的同步提高。

2.指向生活,任务驱动。教师应将目光投向更加广阔的生活,将非连续性文本引进课堂,比如各种广告、药品、产品说明书、商业图标,各种理财类图表、水电费和电话费发票、各种购物发票、地图等等,通过布置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在真实的语文情境中运用。比如可以参与“市民论坛”“电视辩论赛”等,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话题,在材料的搜集、阅读、提取、运用中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享受语文学习和运用的乐趣。

作文

【习题例举】

1.一转眼,我们已接近小学生涯的终点。几个月后,母校又将敞开怀抱,迎接新一批的一年级小朋友入学。就像当年的我们一样,他们会好奇地打量周围的一切,眼睛里写满了渴望,渴望度过充实而又快乐的小学生活。作为学兄学姐,你一定乐于将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与他们分享吧!是成功的经验,是失败的教训,是对生活全新的思考,还是对学弟学妹的提醒……回顾六年的生活,打开记忆的闸门,给未来的学弟学妹们写一封信吧。

要求:说真话、抒真情,格式正确,书写美观,600字左右。

2.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一定有自己熟悉的小伙伴、朋友、亲人、师长……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人,把你们之间的故事写出来吗?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你与这个人有过怎样的交往?你们相处中什么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交往的事情中你们之间的情感有怎样的联系?

请你根据上面的提示,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要通过记叙你们之间的故事,表达自己的真切情感;

②字数不少于450字,不出现真实的人名;

③书写规范、工整。

第一篇习作要求给学弟学妹们写一封信,考查的是学生通过写信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虽然对象是恒定的,但内容表达空间较大,给了学生材料选择、内容表达、情感抒发的平台。第二篇是自由命题作文,要求写自己与他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考查学生能否抓住特定的事情或场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情感交流。

【易出错误】

一是忽视读者意识。第一篇习作,对象是刚入学的小朋友。他们年龄小,理解力有限,偏重于形象思维。要想写好这封信,就得心中有这些小读者,运用他们理解的语言和方法,精选他们喜欢的故事和内容。但不少学生脱离阅读对象,大谈特谈人生感悟。试想一下,小朋友会耐下心来听深奥的议论吗?还有学生表达书面化太强,语气生硬,难以激起小朋友的兴趣。第二篇习作虽然没有特定的读者,也应该考虑到阅读者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凭借自己的真情实感,努力打动对方。

二是缺乏精准思维。写作中的精准思维强调准确和具体,要求审题选材、谋篇布局、把握重点精准到位,并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表情达意。第一篇习作不少学生忽视了刚入学的新同学内在的需求,将重点聚焦在小学生涯最难忘的事情,偏离了写作的主战场。第二篇习作,不少学生没有写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彼此之间的联系也是若有若无;有学生不能选择最能表现两人之间感情的材料,所写的事情很普通,看不出二人有什么超出一般关系的地方;还有学生所选的事情不错,但叙述太过笼统,让人雾里看花,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诊断分析】

一是忽视思维训练。教者指导作文,总担心学生不会写、写不好,于是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谋篇,从重点到详略等等,不厌其烦,一一道来。更有甚者,还开辟词句超市供学生选择。如此指导,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制约了他们思维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二是淡薄读者意识。传统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是学生习作唯一的阅读者和评判者,教师的审美取向、个人好恶,常常左右着他们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久之,学生写作常常关注老师的意图,而不会考虑那些真正的读者。

【矫正策略】

1.改变指导模式,培养思维能力。指导写作,要从应试走向应需,让生活之需变为学生之需,以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在强烈的内需驱使下,为让习作拥有改变自己、改变生活的力量,学生必然会全身心投入。因此,须改变“保姆式”的指导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的广阔空间,让他们的言语能力与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2.改变评价模式,培养读者意识。改变传统评价模式,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首先是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评价与反思。其次是互相评价。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再次是家长评价,让学生分享家长的表达经验,吸纳家长的合理建议。还可把习作发到微信、QQ日志等,让学生听到更多读者的心声。这样,多种形式的评价,能让学生逐步确立为读者而写、为读者负责的思想。

猜你喜欢

词语语言学生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语言是刀
赶不走的学生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学生写话
我有我语言
一枚词语一门静
聪明的学生等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