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爸爸,你知道产后抑郁吗?

2017-08-16王文静编辑青鸟

科学生活 2017年6期
关键词:围产期孕产妇服药

文/王文静 编辑/青鸟

新爸爸,你知道产后抑郁吗?

文/王文静 编辑/青鸟

王文静

女,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妇产科病房护士长,主管护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在我国,很多人存在误区,觉得“产后抑郁”就是精神类疾病,就医会有羞耻感。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疾病,看医生不用恐惧,不丢人,更不能讳疾忌医。

妊娠和分娩对妇女来说,虽然是一种正常、自然的生理现象。但妊娠和分娩作为心理应激源,在孕产妇的不同时期,都会带来许多独特、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

我国一项调查显示,64%的孕产妇在围产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明显影响分娩及母婴的身心健康。根据研究表明,围产期有抑郁、焦虑情绪的孕产妇分娩出的孩子,在婴儿时期,认知能力发生障碍的可能性较大;成长到儿童期后,可能会发生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多动症”。

然而,由于孕育和养育婴儿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家庭成员往往会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注在婴儿的身上,而忽视了孕产妇的心理状态,以至于将“抑郁”当成了“矫情”,从而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间。那么究竟如何鉴别两者的区别呢?

“产后抑郁”的表现

● 心境或情感低落,觉得无望、无助、无用。认为自己生育和喂养孩子的艰辛无人理解,自己的生活毫无价值,觉得别人都认为她是个失败者。

● 兴趣和愉快感的丧失。对以前感兴趣的活动都难以提起兴趣,体验不到照看婴儿的快乐,将养育婴儿当作是一种负担。

● 精力下降或易疲乏。感觉自己整个人已经垮了,形容自己如“一滩烂泥扶不起来”。

产后抑郁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心情的低落上,然而,很多时候,当产妇意识到了自己的心情低落是非正常的,向家人求助时,家庭成员却会将她不合理表现解释为带孩子太辛苦了,所以要发泄情绪。其实,产后抑郁的发生是有时间段的,产后一个月内为高发期,其中有10%的产后抑郁发生于产后两周内。这个时间段,正是新家庭刚刚进入角色,新妈妈的身体稍有所恢复,既希望能照顾好宝宝,却有时会力不从心。再加上新角色的不适应、育儿观念的冲突、睡眠模式的更改等因素,使得这一时期的新妈妈极易产生抑郁的情绪。如果抑郁的情绪得不到纾解,就会转化为产后抑郁症。

因此,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一旦发现上述的异常情绪,要立即就医,避免延误了治疗。

产后抑郁怎么办?

产后抑郁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现象,但是,产前抑郁的概念却不为大众熟知。现在,美国已经取消了产后抑郁的概念,改为围产期抑郁,其包括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周内发生的抑郁障碍。

有相关研究证明,孕期有焦虑、抑郁情绪的孕妇,其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因此,在怀孕期间,孕妇及家庭成员就应当关注准妈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耐心倾听孕妇的诉说,将真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传递给孕妇,帮助孕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构筑健康的心理环境。

孕妇也应当积极参加孕妇学校的课程,了解孕期和产后的心理变化,从而防患于未然。

现在,在医院内也有相关量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进行评估,根据评分来评估孕产妇的心理状态,从而进行治疗。治疗的方式通常分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者心理药物联合治疗,药物治疗通常需要临床心理科医生进行,而心理治疗则通常由团体治疗或互助小组的方式进行。

在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很多产妇或家属害怕药物治疗后会产生依赖性,导致终身服药。其实,这一点完全不用担心,不是所有的产后抑郁都需要服药,即使需要服药,药物也不会对产妇产生伤害,更不会发生终身服药的情况。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服药期间,母乳需要暂停一段时间,产妇可以使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保持乳腺的通畅,等到服药停止后,即可恢复母乳喂养。

产后抑郁不是“矫情”“钻牛角尖”,只有专业医护人员的介入,家人的理解支持,才能够帮助孕产妇走出阴霾,迎接阳光灿烂的明天。

猜你喜欢

围产期孕产妇服药
被这病赖上得终身服药,变胖还没劲儿?千万别忽视
服药禁忌
孕产妇分娩准备的研究进展
孕产妇死亡24例原因分析
围产期预防保健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补血生乳颗粒对SD大鼠围产期毒性
服药先分阴阳
围产期时间定义
围产期胎膜早破与生殖道病原菌感染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