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谚语中隐喻类型及差异分析
2017-08-15王帆
王帆
摘要:中英谚语中存在各类型的隐喻,根据Lakoff and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分类法,可对它们进行分类分析。由分析所得各类差异,可见汉语谚语中的隐喻比英语谚语有更加明显的重复性和模糊性,并且更容易被误读和转化,同时在语音隐喻和语法隐喻等方面,中英谚语也有所偏重。
关键词:中英谚语;隐喻类型;差异分析;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6-0154-03
本文主要采用Lakoff and Johnson两位教授的概念隐喻标准对中英谚语隐喻进行分类,在分析中着重强调其表现出来的差异,并在最后作一归纳论述。
一、中英谚语中隐喻的分类与研究
根据L&J的认知隐喻理论,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出发,按照始源域的不同以及投射方式的差异,概念隐喻可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三类,它们在中英谚语中都大量存在。
(一)结构性隐喻
结构性隐喻,是指隐喻中始源概念域的结构可系统地转移到目标概念域中去,使得后者可按照前者的结构来系统地加以理解。一般来说,是用始源域中具体的、为人熟知的概念去类比目标域中抽象的、陌生的概念。
以中英谚语中常见的“时间/金钱”隐喻为例,当把“金钱”这一始源域的相关概念系统地投射到“时间”这一目标域中时,金钱的可以被花费、借用、浪费、价值比较、偷窃、买卖等特性,也就系统地可以被“时间”所表达。比如英语谚语:
Time spent in vice or folly is doubly lost
其中的spent和lost都是金錢的结构性隐喻的体现。汉语谚语如: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爵禄,何处买青春。
(译作:Money carl buy everything except youth)
这同样也是金钱购买力特性在时间中的隐喻。结构性隐喻在中英谚语中有大量的体现,这里简单举几个例子:
1.Hope is a good breakfast but a bad supper
2.一青一黄是一年,一黑一白是一天。
例1是指希望在开始时能给人以激励和指引,但如果只怀揣希望,却不去努力实现的话,等到了垂暮之年,希望就会变成失望,使人徒增伤悲。类似的意思,在汉语里常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但这句谚语基本上没有使用概念隐喻。当然,汉语谚语中也有非常隐喻性的时间表述,比如例2就是一个以颜色喻时间的独特映射,尤其“青”“黄”并不是单纯的颜色,而是指庄稼生长和成熟的颜色,是汉民族对时间最初的记忆。这也可见,谚语中是否使用隐喻、使用怎样的隐喻,与民族文化有很深的关系。
(二)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指运用诸如上下、前后、里外、深浅、中心与边缘等方位概念,即依照空间方位而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在此基础上,人类将一些比较难以形容的抽象概念,如情绪、健康状况、地位等投射于这些具体概念上,从而形成以方位词来形容抽象概念的语言。L&J以“happy is up,sad is down”为例,来说明与情绪有关的方位隐喻。汉语中同样也有“情绪高涨”“情绪低落”的表述。可见,人类借助普通的方位体验去感知抽象领域的事物,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方位隐喻在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中皆极为常见,如:
1.He who would climb the ladder must begin atthe bottom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例1与例2内涵相似,且都使用了方位隐喻。例1使用了底部和顶部的方位概念,来隐喻某项工作或事件的开始和完满结束。例2实际包含了两个方位隐喻:第一个是“千里”和“眼前”的方位对比,以方位上的遥远隐喻目标的伟大或者达成目标的艰难;第二个是“足下”和“头顶”的方位对比,以人身体方位最低端的脚下,隐喻最微不足道的、最基础的努力,与此相对的“头顶”,在汉语中则是“不切实际”这一意义的隐喻。值得注意的是,方位隐喻往往具有对比性,比如上和下、里和外的相对;但无论是例l还是例2,都只是出现了相对方位中的一者,这应该也是谚语语言经济性的体现,也就是所谓“言简意赅”。在这一点上,中英谚语是相同的。
(三)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是指用关于具体实物的概念或结构来认识和理解我们的经验。前文所举谚语“时间就是金钱”,实际也可视为本体隐喻的一种。根据始源域与目标域的不同特点,L&J又将本体隐喻细分为实体和物质隐喻、容器隐喻以及拟人隐喻,这些分类难免存在一些重叠和交叉,下文仅作大略的分类分析。
1.实体和物质隐喻
这类隐喻是把经验视作实体或者物质,通过实体或物质的整体或部分特性,来理解经验。比如:
(1)Laughter is the best medicine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例(1)与例(2)都是关于“药”这一实物的隐喻。例(1)认为笑具有战胜身体或心理上的病痛的功能,其效果比所有的药都要好,所以是“the best med-icine”。但实际上“the best medicine”是不存在的,它本身是一个概念。而例(2)虽然内涵更加复杂,但也可以归纳为“忠言是良药”。汉语往往把人行为的差错也称为毛病,“利于行”实际上与“利于病”是相关的。当然,这句谚语的主要内涵还是带有政治或道德意味,具有汉文化特色。
2.容器隐喻
容器隐喻就是将不是容器的本体,视为一种容器(喻体),使其具有边界、可量化、能进出等。从这一定义也可见其与结构性隐喻、方位隐喻都有一定相关性。比如:
(1)Out of sight,out of mind
(2)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例(1)与例(2)都是与身体相关的隐喻。例(1)sight和mind可以视为身体(eyes&brain)的代称,而它们因“out”一词而具备了容器特性。汉谚中“眼不见,心不烦”与其内涵相近,却没有使用容器隐喻。例(2)也是将身体视为一种容器,金玉和败絮则分别隐喻优秀的和恶劣的品质。
3.拟人隐喻
拟人隐喻就是将本体视为具有人性,在传统修辞理论中,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其在谚语中的表现也非常活跃。中英谚语凡涉及自然物的隐喻,很多都具有拟人的特性。比如:
(1)Procrastination is the thief of time
(2)河水不倒流,青春不回头。
例(1)是说人们因为消极或意志薄弱而在犹豫中荒废了时间,并最终以时间不够来自我开脱。谚语将这一复杂抽象的概念比拟为“thief”,就是典型的拟人隐喻。例(2)也是关于珍惜时间的谚语,“青春不回头”本身是“河水不倒流”的本体,同时“回头”是人的行为,体现了拟人隐喻。
二、中英谚语隐喻的差异分析
(一)隐喻要素的差异
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谚语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看出本民族特有的、综合的文化特征。而大多数富有特色的文化特征,实际上都可以在谚语中找到体现。中英谚语是两个不同民族语言的表现形式,其中有关民族的思维方式、习俗、传统、文学等独特性,都可以得到反映。我们先从谚语中隐喻要素的差异人手,分三点说明中英谚语的差别。
1.喻体相同,本体不同
不同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往往导致认知的差异,从而影响对某一客观事物的看法。对于同一喻体,中英谚语可能会有不同的隐喻本体,有时候其含义完全相反。比如以“狗”为喻体的谚语,英语往往将其映射到具有褒义色彩的目标域中,而汉语谚语则往往相反。如:
(1)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2)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例(1)喻义好人有好报,dog作为始源域,显然是正面的,其本体可以简单概括为“好人”。而例(2)喻义是坏人无好话,或品质差的人不可能有好的表现。狗在汉谚中一般带有轻蔑意味,与英谚有明显差别。
2.喻体相同,喻底不同
喻底表现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中英谚语中有许多使用相同的喻体,但喻底却不同。汉语中“狗咬狗一嘴毛”是指坏人之间的争斗,喻底为“疯狂撕咬”,指坏事物与坏事物间的内斗。而在英谚中,“dog eat dog”是表示“同类间的无情竞争”,并没有明显褒义或贬义,其喻底“cat”只是表现竞争的无情。
3.喻体不同,喻义相同
中英谚语中有些是用不同的喻体来映射相同或相似的本体,表达相同的喻义。如:
(1)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rl is king
(2)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这两句谚语喻义相近,但前者喻体是眼睛残疾者,后者是动物。这种“共性”产生于人类在认知、思维方式上的相似性,所以其表达认知的结果上也具有趋同性。
(二)汉语谚语的重复性
这里的重复性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多条谚语表达相同或相近的喻义,二是指在同一条谚语中,汉语往往使用两句话,重复一个意思。如:
1.一天省滴油,十年买头牛。
2.一顿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3.一天一根线,一年织成缎。
4.一頓省一口,一年剩一斗。
这四例都是说要在日常生活中勤俭节约,才能积少成多。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目标域中有“少”与“多”的比较,但每一句的始源域都不尽相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大地域,各种文化融合的国家,人们的经验千差万别,不同地域的人在谚语采用不同的喻体来表达相似的喻义,就导致了这样的重复性。
(三)汉语谚语的转化:误读和歇后语化
汉语中也有因误解而将原来不是谚语的话变成谚语的,在这一过程中,隐喻从无到有,或者发生了改变。
汉语还有一类非常流行的形式,就是歇后语。受其影响,汉语中部分谚语会歇后语化。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初是一句正常的谚语,“司马昭之心”是喻体,“路人皆知”是喻底,其喻义是指某人的不良意图或阴谋已被看破。但当其歇后语化,应写作“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因为歇后语强调的是后一句话,随着隐喻“野心家”的喻体“司马昭”的脱离,其含义变为指那些非常明显的意图,已经基本上没有贬义色彩了。
(四)其它特性
汉语中有大量语音隐喻,这是因为单音节的汉语存在大量的同音词,其数量远超英语,这就使得汉语的谜语、歇后语中语音隐喻尤其多,而谚语中也不少。
汉语谚语还具有一些隐喻的模糊性,或者说喻体(始源域)和本体(目标域)难分,二者互为隐喻。类似的情况还有将本体和喻体颠倒,实际上是同源的,它们被选择使用于不同的语境中,也是汉语谚语隐喻模糊性的体系。这种情况在英语里尚未发现,也许是笔者见识不足,还请大家指教。
[参考文献]
[1]汪少华,谚语,架构,认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06)
[2]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彭建武,国外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应用[J],国外理论动态,2009(08)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周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