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县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初探
2017-08-15罗丽莎
罗丽莎
摘 要: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带动贫困农民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石柱县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有了一批优势特色农业,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要真正使贫困农民在“造血”中实现根本性的脱贫,笔者建议:一、精准定位特色产业;二、实行品牌战略;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四、促进农产品顺产顺销;五、支持贫困农民创业创新;六、加大涉农金融支持力度;七、加强科技支撑。
关键词:石柱县;特色农业;产业扶贫
一、石柱县特色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1.市场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由于缺少完善的信息获取渠道,农户难以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市场动态及供需信息,只能通过当时的市场价格去判断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和面积,致使特色农产品供需不匹配,影响农民收益。
2.利益联结方式单一
石柱的农业一直缺乏规模大、实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有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低,传统性、一般性加工多,使产品档次偏低,市场覆盖面小,对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强。另外,现有企业与农户关系松散,双方利益不稳定。
3.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缺乏现代工业装备,缺乏精深加工技术,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低,使得特色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使农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4.品牌建设能力弱
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国内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较少,打入国际市场的品牌就更少之又少,贴牌现象屡见不鲜,没有开发出品牌名优产品,品牌效应不高。
二、石柱县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路径
1.精准定位特色产业
一是围绕全县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布局和贫困户实际,大力发挥辣椒为主的调味品、黄连为主的中药材、兔子为主的草食牲畜、莼菜为主的高山蔬菜等扶贫骨干产业的带动作用。二是建立“双对接、双选择”的产业到户机制,细化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与贫困村、贫困户对接,因户施策制订“菜单式”产业项目清单,引导贫困户自主选择。三是坚持长短结合,引导贫困户既注重发展蔬菜、家畜家禽等“短平快”增收項目,又注重发展林果药等长期增收项目,确保特色产业覆盖到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确保每个贫困户拥有1—2个增收项目。
2.树立品牌意识,实行品牌战略
一是建立辣椒、黄连、莼菜、长毛兔等四大产业标准体系,建设一批规模化、高质量的有机基地,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以“三品一标”认证推动品牌化发展战略。二是注重增加原创设计,提炼品牌的原产地文化内涵,建立文化特色鲜明的绿色、有机食品品牌。三是依托区域农商大市场、电商产业园等平台,引导企业运用电子商务拓展市场、升级产品,增强企业接单优势和行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建立自主品牌。
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发展股份合作,推进股权带动,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林地等经营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保底分红”“效益分红”等,增加租金、股金收入。二是探索“公司+基地+农户+食品研发+深加工+品牌运营”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主要依托当地龙头企业,积极引导贫困户与各龙头企业组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品牌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增收。
4.促进农产品顺产顺销
一是健全乡镇农产品市场体系,强化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服务,降低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销售成本。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和上市“最初一公里”组织化水平。二是加快推进互联网进村入户计划,将贫困村纳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范畴,扶持贫困村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推进贫困村“快递下乡”,大力发展鲜活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农民生活日用品等电子商务。三是加快培育农村电商主体,促进贫困村网络购物、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快速成长。四是引导、鼓励超市、学校、餐馆、企业等优先对接贫困村,采取“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餐对接““农企对接”等方式,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
5.支持贫困农民创业创新
一是充分利用微型企业政策、农业扶持政策,鼓励贫困农户领办和参加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二是支持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和科技人员等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三是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等为载体,建设一批农业特色产业园和返乡下乡创业园,以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发挥贷款扶持和各种税费优惠政策,引导贫困农民进园创业。
6.加大涉农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加强与各大金融机构的沟通合作,抓好产业扶贫项目策划,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一批项目,增强对贫困村和贫困户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二是拓宽面向建卡贫困户的“五万元以下、三年以内、基准利率、免担保免抵押”扶贫小额信贷覆盖范围。三是推进贫困户辣椒、玉米、水稻、马铃薯和能繁母猪等农业保险险种全覆盖,对贫困户发展符合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的产业,实行保费全额补助。
7.加强农业科技支撑
一是依托农技推广中心成立技术推广站,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科技支撑体系,形成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网络,构建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通道,为特色产业扶贫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二是充分发挥农业推广服务机构、科研院所作用,统筹县、乡镇(街道)农业科技力量,按照县级科技人员到乡镇(街道)、乡镇(街道)科技人员到村到户的要求,组织委属相关科室和县乡镇各级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结对帮扶。在每个贫困村培育5-6个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10-20户,做到农业科技服务“一对一”精准到户全覆盖。三是加强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将贫困户纳入重点培训对象。发展一批农民“田间学校”,围绕当地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确保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进村入户。四是对有意愿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根据其自身条件,帮助联系定点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组织季节性劳务创收和长期性劳务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