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小剧场戏剧发展问题探析
2017-08-15王占峰
王占峰
(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黑龙江省小剧场戏剧发展问题探析
王占峰
(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黑龙江的小剧场戏剧风雨兼程,努力前行,它距我们不断希望的繁荣还有相当长的路。不过,黑龙江的小剧场戏剧创作同样也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坚持“内容为本”,不断提升内容产品质量,打造内容生产中心和内容传播高地,反映时代特色和主流精神的作品多起来了。作为文化欠发达的省份,黑龙江的观众并非不爱小剧场戏剧,小剧场戏剧之所以不温不火,还是在于缺乏真正的优秀戏剧作品,难以引发观众看的兴致。若想让小剧场戏剧形成常态性演出,积极为欠发达地区的文化突围寻找出路,就必须宽容、理性地对其进行扶持,实现龙江小剧场戏剧的真正繁荣。
黑龙江;小剧场戏剧;原创;定位
一、黑龙江小剧场戏剧发展现状
黑龙江小剧场的诞生正值20世纪80年代黑龙江戏剧发展大繁荣时期,一批经典剧目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起来,引发了“黑龙江戏剧现象”。相较主流戏剧的繁荣发展,小剧场戏剧仅为这场文化狂欢的“戏剧伴娘”,青涩而又含蓄步入戏剧演出的“红地毯”。于是,我们看到了1993年哈尔滨话剧院上演的三幕寓言剧《大戏法》、李景宽创作的《夕照》及1995年哈尔滨话剧院推出的黑匣子小剧场戏剧《都市歌女》。
若说黑龙江小剧场戏剧的真正繁荣那还是本世纪初的事儿了,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黑龙江戏剧进入发展的瓶颈期,一批强力打造的戏剧在国内的戏剧演出评比中与大奖失之交臂,使得很多戏剧人转变思维,开始进军小剧场戏剧创造及演出市场运作。基于此,从2006年起,哈尔滨话剧院等省内一些剧院开始精心打造小剧场戏剧,以此对演出市场不理想状态进行突围。这种景象一直延续到2011年初,即哈尔滨先锋文化剧场的成立,黑龙江话剧市场的运作方式被激活,每周都有小剧场戏剧在上演,并“以每月1~2个剧目,全年50~70场的规模进行常态演出,通过引进推广国内外优秀的时尚舞台剧来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品位,丰富精神生活”。[1]
客观地讲,黑龙江省域内的省、市级话剧院团较好地、全面、准确、迅速宣传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并侧重宣传五大发展理念,它们推出的剧目极具地方文化水准,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剧目演出,如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演出的大型民族风情歌舞晚会《恩都力乌拉》;黑龙江省京剧院演出的京剧《英雄赞》;黑龙江省评剧院演出的评剧《半江清澈半江红》;黑龙江省龙江剧院演出的龙江剧《鲜儿》;黑龙江省京剧院演出的京剧《英雄赞》;哈尔滨京剧评剧院演出的评剧《赵一曼》;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演出的儿童话剧《秘密在脚下》;齐齐哈尔话剧团演出的话剧《风刮卜奎》;牡丹江市文化艺术中心演出的评剧《毛泽东在1960》;大庆歌舞剧院演出的大型生态舞剧《鹤鸣湖》;富锦市龙江剧院演出的原创通俗歌剧《红雪花》;鸡西市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大荒涅槃》;黑龙江林业文工团演出的话剧《青山常在》。[2]这些剧目为大力弘扬主旋律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并坚持社会效应的首位原则,力求在精短的艺术构架中表现宏大的历史叙事,唱响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时代高歌。
各级演出团体的集中发力使得小剧场戏剧的创演面貌发生变化。从演出情况来看,地市级剧团制作的剧目有了较大的质的飞跃,地市级剧团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域内小剧场戏剧不可忽视的力量。省级戏剧院团为主导,基层话剧团体、转企改制的戏剧院团的加盟的文化传播形式[3],为黑龙江文化建设寻找到新的突破口,也为做好“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这篇大文章构建了舆论引导的新高地,主动适应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强化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传播正能量,坚持保障改善民生,强化政治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大局意识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基本上反映出当下小剧场演出市场兼容并包、多元并存的现状,做实做亮龙江品牌,它们共同推动着小剧场戏剧演出的繁荣。与前几年相比,小剧场戏剧创作显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坚持“内容为本”,不断提升内容产品质量,打造内容生产中心和内容传播高地,反映时代特色和主流精神的作品多了起来,及时纠正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较好抵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出现的低俗、庸俗、媚俗现象。
当下黑龙江小剧场戏剧是对传统戏剧形态的一种超越和创新,它混杂着西方戏剧和中国戏剧的特点,同时有极具地域文化色彩,是黑龙江文化体制改革中值得借鉴的一种戏剧文化发展新模式。[4]比如齐齐哈尔市话剧团制作演出的国内首部描写黑龙江历史的舞台剧《风刮卜奎》,描述了卜奎城德平一家人的百年遭遇。话剧灵活地运用了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方法,有几分“学院范儿”,又很接地气。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张明媛创作,著名话剧演员艾平出演女主角,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十九届上海国际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5]再如大庆歌舞剧院的生态舞剧《鹤鸣湖》,剧作讲述人与自然故事,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表现手法以表现主义为主,走的仍是“西学东渐”的路线,重点突出“仙鹤飞来的地方是个神奇的地方”“神奇的地方是和谐的地方”的主题。该剧有几分“国际范儿”,无论是音效设计还是舞蹈服装理念表达都有与国际接轨的意味。
这些剧目从艺术质量的总体把握上体现剧作家的艺术价值,而开放的舞台呈现形式也为表现人物的行动与故事叙述的顺畅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展示空间。黑龙江省的小剧场戏剧展演活动不仅助推了观众观演热情,带动了创作者创作激情、调整了戏剧创作生产格局,而且体现了文化主管部门对本省戏剧的关注程度和扶植力度。事实上,剧作家就要担负起反映民生、关注现实和引导社会问题的责任,越是浮躁的状态下,我们越应该沉下心来,把戏剧的发展与观众的需求对接起来,这就要求我们的戏剧工作者,也包括我们的文化主管部门要遵循戏剧艺术自身的规律,把握住戏剧艺术的本体,依此聚焦文化发展,提升基层文艺人才水平,促进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二、剧本市场化运作问题
在小剧场戏剧创作过程中,剧本是根本,它决定了小剧场戏剧受众接受的程度。当下全国意义上的小剧场戏剧原创性严重匮乏,导致小剧场戏剧多改编自网络文学。此外,创作者却因版权纠纷、待遇差异等问题而创作积极性不高,剧本存在量少质差的状况,影响了剧本市场化运作的常态化和活跃度,也影响了小剧场戏剧的健康发展。
就黑龙江省小剧场戏剧剧本市场交易的表现形式来看,其销售模式有三种:一是签约写作;二是合作写作;三是签约合作写作。三种模式的存在,一个最直接的判断是剧本创作者的话语权、署名权等被剥夺,剧本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这势必将剧本质量问题推到讨论的场域中。现在看来,黑龙江小剧场戏剧创作题材单一化比较突出,正如王一亮所说:“黑龙江小剧场戏剧创作中,真正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的剧目偏少,而体现都市情感的剧目则越来越多。”[1]除此之外,黑龙江小剧场戏剧低俗化表演也是剧本创作的一块硬伤,就目前来看,哈市之外其他市县的小剧场戏剧演出均已二人转剧目为主,严肃的、高品位的剧目较少使用,商业化气息浓重,娱乐之风劲吹,丧失了小剧场戏剧的本质。
出现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无外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方面,一是编剧缺乏精品意识和独立品格。很多上演的剧本存在二度创作的情况,即对已有的剧本加以改编或借用,以应付工作任务,致使剧本缺少深度意义上的发掘,只能求得形式上多一些尝试。
二是编剧不能较好地深入体验生活,很难扑下身子去感受生活的本真状态,一些创作就是书斋的想象,没有客观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脉搏,脱离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6]
三是剧本创作技巧不足。小剧场戏剧强调的是实验性、前卫性,它所明确的是编剧队伍的稳定、高规格、专业化。小剧场戏剧剧本人才的匮乏,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很难有高质量、艺术水准上乘、前卫色彩明显的剧本呈献给观众。
四是是小剧场戏剧原创力不足。小剧场戏剧原创作品演出往往叫座不叫好。出于对票房的过分追求,观众的猎奇行为冲淡了小剧场戏剧的深层挖掘,这种非理性状态蔓延到编剧队伍则是迎合大众口味被放大,很难写出有创意、有深度的好故事。
客观方面,存在“导演中心制”问题,使编剧地位被弱化。小剧场戏剧评奖机制上犯忽视了剧本创作者的贡献的错误,这是要命的,这是对编剧创作积极性的严重伤害。除此之外,剧本稿酬过低也是不应被忽视的因素。
因此,小剧场戏剧剧本在市场化运作上一定秉承“质量立剧”的原则。作为文化欠发达的省份,黑龙江的观众并非不爱小剧场戏剧,考虑到优秀戏剧作品的缺位,还是难以将观众吸引到剧院。若想使小剧场戏剧有效开展市场化良性运作,必须有高质量的优秀剧本作为依托,以便较好地助推黑龙江小剧场戏剧的健康发展。
三、黑龙江小剧场戏剧发展策略
(一)要有清晰的文化定位。面对市场与生存、商业选择与艺术坚守的冲突,小剧场戏剧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定位。因为,商业化的结果是必然带来戏剧的同质化,即,小剧场戏剧从业者一旦看到某个题材、某个戏剧类型市场占有率较好就都想抢占商机,形成没必要的演出市场“堵塞”,观众容易审美疲劳,甚至开始远离剧院。因此,小剧场戏剧的发展一定要避免商业化的过度追求,严禁商业化的侵蚀,要尽可能围绕地域文化特点,结合黑龙江文化大省建设,大力实施的文艺精品战略需求,以此破解省域小剧场戏剧发展的一道道难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黑龙江小剧场戏剧的发展壮大,必须对戏剧与观众关系给以全面考察,以此推动小剧场戏剧的繁荣发展,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只有考虑观众,沉下身子,才能近距离触摸黑龙江白山黑水这块别样的文化土地,感受在文化多元发展的冲撞下,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对黑土地文化不变的岿然持守,力求把这里历史的浑厚、民风的淳朴、文化底蕴之深厚、人心之真诚等等表现出来,让更多的文化艺术笔触指向这片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大地,让书写黑土地故事成为文化表达的重要形态。
(二)扩大宣传力度。黑龙江小剧场戏剧若想在文化大市场的竞争中有生存的空间,一个最不能被忽视的内容就是广泛宣传,要不断吸引各方面的人们关注小剧场戏剧的成长与发展。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作用,改变人们文化消费习惯,并树立正确的文化艺术观。人们常能听到“小剧场危机论”,实际上反映的是宣传层面尚处于一种低水平的运作态势,其结果是使小剧场戏剧走向游戏化、肤浅化,它距离戏剧艺术情感所具有的深层效果还较远。一味低水平宣传,最终会使小剧场戏剧迷失方向。因此,小剧场戏剧的发展离不开戏剧观众的包容与扶持,它的繁荣出新,依靠的更多是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就黑龙江的文化建设而言,有一点必须得提,即“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大力开展,其中一项较具影响力的文化推广形式就是小剧场戏剧演出,让我们的孩子从学生时代就系统地接受戏剧艺术的熏陶,培养自身对优秀戏剧艺术的热爱,不断继承地方文化艺术的文化基因,以此激活自己文化艺术的时代生命力。
(三)加强有深度的原创作品创作。原创是小剧场戏剧发展的根本,没有原创,难有小剧场戏剧发展空间。就目前状态,黑龙江的小剧场仍然存在传统老剧目演出过多,改编国外戏剧势头不减的通病。由于对票房的不理性追求,使得黑龙江小剧场戏剧深层次表达欠缺,原创剧本的不理想已对观众欣赏戏剧的兴趣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小剧场戏剧创造应强化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要在文学性和生活化方面多思考,同时要兼顾国情与省情,不能把小剧场戏剧局限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小剧场戏剧一定要强化深度创作、文化共享,只要坚持不断创新,具有思想深度、思辨色彩,为生活发言,就一定能发挥出小剧场戏剧的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只有这样,才会让我们的观众有心情、有时间去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我们自己的生存状态,实现深层自我表达、文化交流的主张。
(四)强化小剧场戏剧的“前卫”性。一直以来,到小剧场观演的还有一些是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他们是城市中的“白领”,这个群体接受外来事物较快,对一些实验性、前卫性的戏剧作品情有独钟,这个文化群体不应被忽视。黑龙江的小剧场戏剧制作人通过大众传媒将“前卫”变成一种戏剧推广时,一定要倾听这个群体的文化呼声。小剧场戏剧完全可以借助这个群体把它应有文化影响向社会加以推广,这种推广强调的并不是这种戏剧的成功,更不是大众传媒的成功,它的功能是把小剧场戏剧演出变为一种常态,演变为一种实验性,以此准确把握此部分受众的审美趣味,带动他们对现实的深度想象,并客观地推动了对具有研究文化产业意义的赢利模式探索,逐步明确了大众传媒时代的中国戏剧更健康地生存与发展的方向。
(五)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黑龙江的文化建设走的是文化惠民的道路,政府出资支持艺术发展,主动引导艺术导向,成效理想。但也看到,黑龙江的小剧场戏剧发展还有其力量不足的地方,应该说,小剧场戏剧的主力军是民营院团,应该从政府的角度在政策等诸多方面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创新发展。黑龙江省域内的小剧场戏剧演出受地域限制较大,很多作品不能很理想展演,虽然黑龙江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的构建趋于完善、网络建设趋于合理、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但一些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值得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给以高度重视,如人才队伍建设、资金短缺、创作周期长、市场乏力等因素制约着小剧场戏剧良性发展,一些边远地区更希望能看到优秀的小剧场戏剧。因此,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支持戏剧艺术产业发展,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小剧场戏剧创新发展领域,降低院团运营成本,提高院团创新效益。要尽快出台一批指导戏剧艺术发展的专题政策,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上合理规划,继续发挥像哈尔滨这样核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提升对省域内城市文化发展的带动能力。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经济科学的收入分配机制,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其才可用的良好局面,促进戏剧艺术在龙江大地健康发展。
结论
黑龙江小剧场戏剧建设及发展可谓风雨兼程,其基础还很薄弱,发展的方向还需引导与明确,许多问题面临着实际的考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还有待厘清。因此,对小剧场戏剧的健康发展要有信心,我们要拿出足够的耐心、理性的态度给以关爱和培植,我们的“戏剧人”也要勇挑重担,要为龙江小剧场戏剧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1]王一亮.黑龙江小剧场戏剧研究[J].戏剧之家,2012(12).
[2]印蕾.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黑龙江省优秀剧目献礼演出开演[EB/OB].http://heilongjiang.dbw.cn,2009-09-17.
[3]徐健.小剧场戏剧:小空间要有大格局[EB/OB].http:// www.chinawriter.com.cn.2013-09-18.
[4]羊驰.小剧场戏剧的变化:民营剧社已成演出主体[N].中国艺术报,2011-06-27.
[5]李楠,杨尚峰.黑龙江历史舞台剧《风刮卜奎》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演[EB/OB].http://heilongjiang.dbw.cn.2009-10-22.
[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EB/OL].http://news. xinhuane2014-10-15.
G124
A
2095-0438(2017)11-0039-04
2017-05-12
王占峰(1965-),男,黑龙江肇州人,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学报编辑部副主编,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影视改编。
2015年度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黑龙江小剧场戏剧发展对策研究”(2015B033);2014年度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中美电影创作及传播策略研究”(2014D063)。
[责任编辑 杨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