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课堂自信度提升路径研究
2017-08-15李玉伟
李玉伟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马列部, 贵州 铜仁 554300)
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界吸收和借鉴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成功的“二元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和成果,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内涵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推广和应用,成为我国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研究和解决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自信度问题,对于进一步加强思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堂活力和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至关重要。
一、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自信度
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是思政教师课堂自信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表现,决定着思政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程度。有什么样的理论功底,就有什么样的理论自信状态。思政课教师必须夯实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的理论功底,切实增强对理论的研究、论证与思辨的能力,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信仰,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高度负责的工匠精神塑造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
习近平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1]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须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下,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知、情、意三个方面做到真懂、真信、真学和真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需要从理论的应用性着手,以问题研究为导向,从教学专题、理论功底和信仰等方面强化研究,从而达到突出实效性、应用性的双重目的。
(一)强化理论应用性专题培训
高职院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理论教育必须突出问题导向和职业能力发展导向,必须把突出理论的实用性放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位置。我国职业院校年青思政课教师在理论学习和研究方面存在理论功底不够深厚,课堂理论应用性不够等问题,归根到底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研究不够,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企业通力合作,制定理论应用性培训计划,纳入教师队伍培训体系,突出理论的实用性研究。
高职院校要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理论应用性研究培训纳入教师发展规划,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专题培训,每年组织1-2批教师进修理论应用性研究培训,力争3-4年全覆盖,实现经常性地培训。思政课教学管理机构以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经验交流活动,实现资源共享。
(二)加强理论的应用型研究
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正在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纽带,将地方政府、行业、高职院校紧密联系在一起。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校企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成为职业院校进行改革的重要方向。由于历史原因,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与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趋势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缺乏理论的应用能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包含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程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运用能力,运用判断、分析、论证、思辨方法形成科学论断的能力等方面。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更加注重以解决高职学生工作和生活问题实际的能力为核心的理论功底的应用训练,把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科学解释社会思潮,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塑造学生高尚职业人格作为重要的训练项目加以强化训练。
(三)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是衡量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理论自信度高低的重要尺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政教师的课堂自信度的发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里面强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2]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承担着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使命。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需要从相信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认同和人民情感的投入三个方面入手,深入学习和研究,用实践的标准检验自己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走出课堂,经常深入企业、行业,了解现代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运行过程以及企业党的建设等问题,学会用正确的历史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用正确的价值取向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防止陷入个人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迷雾。只有解决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问题,价值认同和情感问题,才能真正地解决理论自信问题。
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度,首先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自信度。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如果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自信或自信度不高,就无法胜任思政课教学工作。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自信度
(一)立足课堂提升教学能力自信
教学自信度,是教师课堂这个教育主体,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对自己达到目标能力的相信程度。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是有别于专业教师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特殊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改变世界”特殊功能性运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自信。教师的这种自信度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三个自信”的建立和优秀人格品质的形成,是所有思政课教师教学生涯中的最宝贵财富,是走向成功教育的基本要素。
思政课教师需要善于把工作情景引入思政课堂教学活动,按照学生职业发展需求设计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强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能力训练。经常涉猎不同学科和掌握前沿知识,不断更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而提升以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授课能力、师生互动能力、启发学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核心的课堂自信度。
(二)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提升教学能力
学校与企业通过“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3]实现一体化育人的目标。这就突出了应用型在高职院校课堂中的重要地位,也是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明确教学与科研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牢固树立以科研促教学的理念,把科研项目的应用型放在突出的位置。
学校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为主体,把教学内容的应用成果,作为考核教师重要指标之一,在课堂上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世界”的功能性,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突出考核是否传授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考核教学内容是否突出基于工作过程的相关内容、是否基于学生解决实际项目任务能力的培养。
科研管理部门要重点把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和职业文化相融合的研究,作为科研重点领域向思政课教师倾斜,把吸纳或参与企业党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作为是否入选的依据之一,要求必须吸引学生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有企业参与意向的相关资料,目的在于与企业建立一种独特的“共促”模式,保障思政教师在科研上的应用导向。同时,把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作为课题结题的重要依据,重点考核是否有利于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与职业文化相融合,是否有利于学生健康职业人格的形成。
为保障思政课教学科研的应用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要把应用性科研成果作为思政课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之一,加大其在教学质量体系中比例。学校要制订促进教学科研应用性的相关制度,在同等条件下,有应用性科研成果的教师,优先推荐职称晋升,也可以作为优秀教师评选的重要参考指标。
三、强化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能力自信度
高职院校肩负培养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任,这就需要立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与职业文化共同育人的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与职业文化是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两种主流文化,都是深刻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服务于学生职业人生发展的特殊目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则是实现两种文化共同育人的关键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要与学生成长需要的职业文化相适应,需要体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衔接的文化自觉性。
(一)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践行先进职业教育理念
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理论传播和论证为主的教育,与职业院校学生将来的工作过程结合度不够密切,失去了课堂教学应有的“地气”。思政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专题或训练项目,融入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职业文化理念,将思政课理论的应用型功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专题、训练项目都必须与情境教育和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尤其是与工作过程联系起来。
(二)深入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是岗位师傅或工人工作过程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高品质产品生产离不开的智力支持,为许多优秀的现代企业所继承和弘扬,是高品质的精神追求,是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一种精神。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校企合作、一体化育人的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思政课教师需要研究“工匠精神”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愿景、学习动机结合起来。把研究放在成果应用前面,遵循先研究后培养的教育规律,做一名懂职业教育的思政课老师。
思政课教师要以工作过程开展为导向,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刻苦钻研、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融入到思政课理论教学和项目训练过程中,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训练。
(三)灵活运用先进典型案例,推进职业文化进课堂
思政课教师要保持课堂教育的活力,需要有生态环保、绿色节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先进职业理念的滋养,还要结合学生职业发展实际,深入研究先进职业文化典型案例,依托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开展课堂教学,实现先进职业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思政课教师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方法,研究典型案例的运用问题,寻找案例运用的规律,为课堂教学提供服务。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自信,需要思政课教师从思想上真正地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经常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时刻补充精神上的“钙”。同时加大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先进职业文化研究,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着力提升职业文化运用能力,善于把与岗位工作实际近似的情境运用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中把自己塑造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师”。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8(0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8(01).
[3]汤传文.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的重要性及实现途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38-41.
[4]张学涛,丁戎.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坚定“三个自信”[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8):121-124.
[5]郭华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探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