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
2017-08-15李春霞
李春霞
(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先进文化、优秀文化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集中体现。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发展的核心,“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话语权和主动权。”[1]因此,各国领导人都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来增强自己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中国也在加强提升文化软实力,特别是在十八大召开以后,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随后又凝练出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多种方式使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转变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这些举措为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使中国梦梦想成真。
一、坚定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民众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敬畏与信仰。”[2]在2012年召开了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就非常重视文化的发展,几乎每次讲话习总书记总会提到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正确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创造性地把原有的三大自信改变为四大自信,可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信,正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前提下,中国人民克服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在不断的摸爬滚打中形成了我国独树一帜的文化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1世纪的中国是无数历史累积发展起来的中国,是无数革命党人总结经验和积淀文化的中国。自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来,我们始终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时刻铭记历史教训与经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不断克服前进的障碍,最终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习总书在党成立九十五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中华文化拥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中包含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革命方式建立的新中国包含着革命文化,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又创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身份证”。在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孕育下,我国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所以,我们更应当对我国的文化有自信心。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也深刻地论述了正是我们民族的这种文化自信,使得中华民族能够保持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根本所在,同时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政党,彰显了我国对五千多年孕育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赋予了中国人民这种文化自信,而后又随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的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不断的文化事业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不仅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更是对新时期文化的发展和延伸。所以,在新的历史阶段,面临来自不同方面的考验和挑战,中国共产党要继续探索文化发展的规律,在保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国共产党更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二、坚定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4]随后在同年的七月,我国又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纪念大会,习总书记又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信的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事业和产业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重要支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了突出性的进展,这不仅为我党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提供了自信来源,也为我党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自信心。在十八大召开至今,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更是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此过程中,不论是我国的国际影响力、综合国力还是政治、经济、社会建设方面都蒸蒸日上。可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我国才能更好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同时,只有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我国才能更好地树立和巩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才会更好地为文化自信所服务。如果缺乏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信就会不牢固。
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文化现已成为衡量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成为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重要旗帜。文化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渗透在我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文化自信更是内化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当中,为它们提供支撑。文化自信不像其它三个自信一样有各自特定的存在条件,比如道路自信指的是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施的路径,理论自信指的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行动指南及理论来源,制度自信则是我国制定一切方针政策和行为规范的准则,而文化自信则没有具体的存在条件,不管你相不相信,它都在那里。所以它的涉及范围和影响力是很广泛的。
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存在于我们生存发展的方方面面,从我们出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陪伴我们成长并内化到我们的思想和心灵中,这种内化必然也会对人的行为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同时,这种内化一旦建立,它就是长期的、稳定的,那么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自信的影响力必然也是深远的,深厚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对我国传统文化严重亵渎,否定革命文化,曲解红色经典,甚至大肆宣扬我国的民族文化是腐朽的、没有价值的虚无文化,然而这种思想的泛起却被中国人民用历史和实践打败了,因为我们的文化足够自信,因为我们的文化足够深厚。这种深厚的文化自信是不会被任何不健康的文化所侵蚀的,是不会被任何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错误思想所左右的。正是由于这种深厚的文化自信,我国才更有信心和力量去建设服务于我国政治制度、支撑我国经济实力、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软实力。
三、坚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坚定培育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动摇。具体表现为:坚持一切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是从人民的切身利益而起,坚持一切文化的发展依靠人民的主体地位,坚定一切文化发展成果是与满足人民对多样文化的渴求息息相关。同时,我国要继续加大对于开展文化事业的力度和增强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度,发展走向国际化、走向现代化、走向人民大众的科学文化;继续弘扬我国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的民族文化。坚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来深入培养和实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在坚持自己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也要借鉴和吸纳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以此来丰富和创新我国的新兴文化事业。坚定培育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定更接近人民大众、更能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更能深入普遍大众心里的文化自信,抵制一些西方国家腐朽和不健康文化的侵蚀和影响,防止历史虚无主义者有机可乘。
坚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具体表现就是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解决中国实际的具体问题,就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信,坚定这三个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相结合,清醒正确地分析和制定适合于我国发展的文化体制和一系列道德行为规范。
坚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需要培养我国人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思想深化,更是文化自觉的精神凝练和价值强化。只有真正做到文化自觉才能树立起人民内心潜在的文化认同感和增强对我国文化的自信心,也只有拥有了这种潜在的文化自信心才能够更好地为文化自觉服务。虽然我国的现阶段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国际上是不容小觑的,而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还有很大的提高和加强的空间。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拥有着源远流长而又历久弥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是完全有这种自信和实力去更好地把握当今文化发展的规律,增强和培养我国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饱满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新的文化发展潮流,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作为我们国家的精神食粮,在建设具有中国风格、中国话语、中国形象的特色中国过程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这种文化的自信心不仅与开展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事业息息相关,更与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说前三个自信是建设特色中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文化自信则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分支,同样为社会主义建设所服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其他一切工作的理论来源和精神动力,这关乎着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在国际社会中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道路优越性的重要作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忘我国走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初心,继续向着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目标前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实力和综合国立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驾齐驱。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道路、理论、制度在全国各族人民中的自信心,才能更坚实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者传播的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和分散人心的思想鸦片。最后,我国更应坚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看到我国未来发展的潜力和无限可能,增强我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1]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67.
[2]李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N].西藏日报,2016-07-28.
[3]新华网.习近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07-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1119150660.htm.
[4]新华网.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OL].[2016-05-1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7/c-1118882862.h 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