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报如何有效发挥编委会的作用

2017-08-15陶新艳

关键词:编委学报编辑部

陶新艳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南 长沙 410100)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1]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办有学报,而在高职院校中,公开发行的学报并不多。本文所研究的高职学报,指的是高职院校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不包括内刊及个别高职命名为“学报”的报纸。

在期刊评价指标、职称评定条件等因素的导向下,我国期刊竞争日益白热化,为数不多的高职学报普遍面临发展困境。面对优质稿源不足、高水平作者匮乏、约稿组稿难以开展、选题策划难以实现等重重难题,学报编辑部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的力量可谓杯水车薪。高职学报试图突破发展瓶颈、开拓发展空间、提高刊物质量,还有赖于有效发挥编辑委员会(以下简称编委会)的作用,充分调动编委参与学报工作的积极性。

一、学报编委会及其作用

(一)学报编委会

《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学校可根据需要设立学报编辑委员会。学报编辑委员会是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学术指导机构,应对学报编辑出版起指导、监督和咨询作用。学校聘请各学科专家担任编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1]相较于第七条“出版学报的高等学校,必须建立学报编辑部”的规定,[1]编委会尽管不是高校学报必须设立的机构,可一旦设立,就意味着它理应承担起学术指导机构应尽的职责。与此同时,学报编委会要对学报编辑出版起到指导、监督和咨询的作用,需要汇集各学科专家作为基本的人员保障。因此,高职院校相关学科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或者相关行业企业具有较高专业权威的人员,方能进入学报编委会。至于编委的数量,虽没有明文规定,但应视学报收文量、发文量、刊期、页码等因素而定,贵在人员精干,不宜一味求多。

(二)学报编委会的作用

以《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为依据,学报编委会的作用大致可细化为学术指导、质量监督和发展咨询。

学报编委会的学术指导作用,重在把好学术关,通过指导编辑部业务工作、撰稿、组稿、审稿、定稿等途径,保证学报所发表论文的学术水平,提高学报的整体学术质量。学报编委会的质量监督作用,重在把好质量关,通过对学报进行印前审读或者印后审读,检查学报的政治方向以及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情况,监督学报贯彻落实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的情况,检查学报的编校质量和出版质量。学报编委会的发展咨询作用,重在把握方向性,学报的办刊方针、发展目标、一个时期的选题计划等重大问题,应由编委会集体决议;编委会应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为学报的发展出谋划策;编委也有义务为学报广泛收集反馈和建议,想方设法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

二、“四化”问题影响高职学报编委会作用的发挥

对于高职学报而言,编委会同样是负责学术指导的工作机构,对于办好高职学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目前高职学报大都设有编委会,编委10-20人不等,甚至有的编委会超过20人。高职学报编委会通常设有主任、副主任及若干编委,某些高职学报还设少数名誉委员和顾问。表面看来,高职学报编委会机构健全,队伍完整。然而细察实际情况不难发现,大多数高职学报编委会名不副实,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定位异化

作为学术指导机构,高职学报编委会是一个从事实际工作的机构,而不是流于形式的荣誉性机构。目前高职学报编委会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的一个根本原因,恰恰就在于定位不准。其突出表现是官员型编委比例较高,而专家型编委人数太少。行政管理或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的校领导、学校各部门各院系的负责人,以及仅仅挂名的行业企业领导,若无暇关心学报发展,无力参与实际工作,便无法完全履行编委职责。流于摆设的荣誉化设置,偏离了高职学报编委会的定位,必然阻碍编委会作用的发挥。

(二)成员固化

定位异化直接导致高职学报编委会成员固化。基于社会影响、行政支持等方面的考虑来吸纳编委本无可厚非,但这并不等同于编委会的荣誉化定位。编委会应当定期进行换届调整,增补新成员。若荣誉化定位得不到纠正,调整后的编委会成员不过是同一个头衔下的不同姓名。同时,一些学术潜力大、能力强、精力充沛的专业教师和年轻骨干却因职称、资历等原因难以进入编委会。队伍庞大、人员冗杂,却得不到新鲜血液补充的高职学报编委会,要想实现作用最大化只能是缘木求鱼。

(三)责任弱化

高职学报编委会是一个实际工作机构,但现实情况是编委几乎都属于兼职的性质,有的成员甚至身兼数家学报的编委。当下,大部分高职学报制订了《编委会章程》,不过这种纲领性的文件仅宽泛地划定编委的责任和义务,缺乏具体细则和考核要求,因而对编委职责的约束力不强。加之不少高职学报未在编委聘任制下将责任与劳动报酬挂钩,单纯依靠自觉性来开展工作,无形中弱化了编委的责任意识,更间接提供了推托责任的条件。

(四)与学报编辑部关系淡化

学报编辑部作为高职学报必须设立的机构,是编委会的参谋和执行机构,负责执行编委会决定,并完成日常的业务工作。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职学报编辑部由于人手少、事务繁杂,疏于同编委会成员进行沟通与联系。具体表现在:未能及时向编委赠阅样刊,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没有及时、主动地征求编委的意见,甚至连定期召开编委会会议也无暇顾及,等等。这些工作中的疏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报编委会与学报编辑部之间的有机联系,挫伤了编委工作的积极性。

三、有效发挥高职学报编委会作用的对策

如前文所述,编委会在高职学报办刊过程中的作用不容置喙,它承担着关乎高职学报生存与发展的重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职学报的质量和水平。因此,高职学报必须紧密团结编委,尊重编委的意见和建议,发挥编委的智慧,利用好编委的资源,取得编委的理解和支持,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来保障编委会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明确编委会定位,组建专家型编委队伍

我国高校学报的定位大体上有三种取向:一是理论研究,二是应用研究,三是经验教训研究。高职学报编委会的定位,应建立在高职教育定位和高职学报定位的基础上。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这种定位决定了高职学报应将三种研究取向结合起来,并侧重应用研究。为高职学报保驾护航的编委会,最终是为实现学报办刊目标服务的,学报的办刊宗旨就是编委会的工作方向。由是观之,高职学报编委会应定位于高职学报的学术领导核心。

有别于本科院校学报更纯粹的研究型取向,高职学报的特色定位,决定了其编委会为实现学术领导核心的价值,必须组建一支专家型编委队伍。需要强调的是,专家型编委队伍亦不同于学者型编委队伍。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在高职学报的专家型编委队伍中,既要有在学界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专家,又要有在业界具有较高权威的行业专家。

高职学报编委会定位若模糊不清、摇摆不定,其作用的发挥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避免混淆编委会定位,要杜绝行政化、官员化、挂名化的现象。在要求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前提下,尽量吸纳熟悉相关学科前沿动向和最新学术成果的校内外学科带头人进入编委会,尤其是一线的专职教师,而不必局限于书记、院长、处长、主任等行政级别;尽量选择在相关领域有较大影响、有显著成果且热心学报工作的行业精英、企业骨干。事务缠身的企事业单位“一把手”往往分身乏术,尽管能带来一定的“名人效应”,可对于编委会的实际贡献相当有限。

(二)优化编委会结构,构建动态管理模式

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术研究也在与时俱进。为更好地发挥高职学报编委会学术指导、质量监督和发展咨询的作用,应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优化编委会结构,并构建动态管理模式。

结构合理是高职学报编委会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优化高职学报编委会的结构,要将层次、专业、年龄、地域等多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在层次上,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权威大家,在高职学报编委会中不可或缺,更要为发展后劲大、实干能力强的骨干力量施展出中流砥柱的力量提供平台。在专业上,高职学报编委会要注意学科平衡的问题。平衡并不意味着平均。不同的高职院校,具有不同的专业优势,这种优势往往从其校名就能一目了然。据此,编委的专业分布需在高职院校重点、特色专业学科与其他专业学科之间找到恰如其分的平衡点。从年龄上看,老中青结合的“橄榄形”的编委会结构,形成良性发展的梯队,有利于编委队伍的传帮带。在地域上,高职学报编委会一定要突破本校人员这个小范围,将编委会的网撒向校外、市外、省外的相关院校和行业企业,有条件的学报可以发展国际编委。

构建起优势互补的高素质高职学报编委会并非一劳永逸,还必须根据学校学科发展需要和编委会运行状况进行调整。这就要求构建动态管理模式,适时地增、减、换编委,形成更迭合理、进退有据、充满活力的编委会。例如,编委会定时换届调整,是常规的新老交替,应重新聘任所有编委;出现编委会成员调动或退休等情况,则要进行临时调整,及时物色接替人选;根据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升或新兴学科发展等实际需要,及时增补所需编委。

(三)完善编委会制度,有效调动工作积极性

高职学报编委会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得到制度上的保障。编委会若存在责任意识淡化的现状,主要是因为职责制度、把关制度、激励制度等基本制度明显缺位,编委会的制度体系不完善。

1.明确编委会职责。编委会在高职学报工作过程中的职责有别于学报编辑部,它无须也不可能参与到学报编辑、出版、发行等各项细节中去。高职学报编委会的职责大致包括:参加编委会会议、审稿、组稿、自投稿、荐稿、定稿、审读、建言献策、宣传刊物等。

2.规范工作流程。为保证高职学报编委会工作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必须以制度的形式对其工作流程进行规范。以审稿为例,必须严格执行“三审制”,通过内稿外审、外稿内审、难稿内外兼审的制度,确保对每一篇稿件进行公正、客观的判断和评价,并提出中肯的审稿意见。同时,为降低个别编委徇私的可能性,常务编委决审是一个可行的办法。至于决审会议召集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将常务编委分成小组、分专业或分次召开的办法来解决。[2]

3.建立激励机制。高职学报编委会责任意识淡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激励机制严重缺位。长期以来,仅有精神激励、甚至精神激励都少之又少的做法,使编委也将该项兼职的工作视为名誉工作甚至义务工作,这样一来,拖延、推诿甚至无故拒绝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建立编委考核体系与激励机制显得尤为迫切。编委年度考核具体细则,应明确规定完成审稿的时间、审稿数量、自投稿数量、荐稿数量等可量化指标,对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而在激励措施上,除精神激励外,还要合理加大物质激励的力度。例如适时提高审稿费、审读费等报酬的标准,对编委自投稿给予较高稿酬,编委推荐的论文获得较高级别的奖励或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检索机构收录等给予奖励。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是调动编委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能够进一步强化编委的责任意识。

(四)注重人文关怀,密切学报编辑部与编委会的联系

学报编辑部在编委会的指导下,负责学报从组稿、收稿、审稿、编辑、排版、校对到出刊这一系列日常工作。学报编辑部的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编委会能否良性运转。密切编辑、编辑部与编委、编委会之间的联系,不失为激发编委会工作热情的一项关键举措。

为了更好地发挥编委会学术指导、质量监督、发展咨询的作用,学报编辑部要竭尽所能地增强与编委会的有效互动和情感交流。除召开会议、组织编委会的学习考察活动、评选优秀编委等这些常规工作以外,学报编辑部应强化对编委的服务意识,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在看似普通的日常工作中注入人文关怀,于润物无声间拉近与编委会的距离。

对于编委会会议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学报编辑部在认真听取、积极改进的基础上,应及时编写会讯并送达编委,适时整理整改情况向编委反馈,并进一步征求编委的建议。对于编委亲自投稿或推荐的优质稿件,学报编辑部应给予优先考虑,尽量缩短发表的时滞。每期学报出刊后,编辑部应第一时间将刊物送给编委审读,并附上勘误表,虚心请教。编委及其所在单位、学会举办的学术会议、培训、讲座等活动,学报编辑部应积极派人参加,并配合宣传。这些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做法,能传递出学报编辑部对于编委、编委会的尊重。与此同时,在聘任编委时举行颁发聘书的仪式,向优秀编委授予荣誉证书,年终在学报上刊登对于编委会的致谢,在学报封二封三等显著位置介绍编委及其重大成果等,这些举措将增进学报编辑部与编委会对彼此的了解,促进彼此的情感交流。

学报编辑部和编委会之间相辅相成、相生相息。人文关怀是联接两者为高职学报健康发展凝心聚力的纽带。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2017-11-18].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1/200407/1049.html.

[2]陈翔.学术期刊编委会履行职责中常见问题分析[J].

猜你喜欢

编委学报编辑部
编委简介
编委简介
编委简介
本刊编委简介
致敬学报40年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