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和谐的人
--------高职人文教育再思考

2017-08-15胡孝四唐志娟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育人

胡孝四, 唐志娟

(1.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江苏 南京 210015; 2.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艺术系, 江苏 南通 226010)

高职院校建立的时间一般都不长,与建校历史相对长远的不少本科院校相比,给人的感觉是不象大学。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应有的大学精神、人文底蕴、学术氛围等人文内涵。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过程中,都意识到了人文内涵的重要性,也做出了一些尝试,但整体上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职院校领导大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校企合作、内部管理、课程建设等方面,人文内涵建设方面的思路不够清晰,也缺乏有效的举措。人文内涵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从硬件到软件、从教学到管理、从领导到教师……而人文教育则是加强人文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可以作为人文内涵建设的突破口。

一、高职人文教育的目标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在高职教育的实践中,人文素质教育并没有像专业教育那样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并不是当前我国教育界所特有的现象,从根本上说它具有世界性,是工业文明的产物。”[1]6工业文明背景下的教育不应该把人作为“工具”来培养,而应该把人作为完整的人来培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高职教育应该以培养和谐的人为目标,不仅要开展科学教育,而且要开展人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能仅仅以就业为导向。

人文教育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人为目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的素质和情怀,表现为对自身、他人乃至全人类的关爱。没有人文精神的人不能称之为和谐的人。这里的和谐包括个体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2]146我国传统中的儒学视野中的理想的人,是天人合一、人际和谐的人,同时也是道德境界高尚的人。《礼记·礼运》一方面描述了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另一方面也刻画出了“和谐的人”的基本特征。如前所述的爱因斯坦所理解的“和谐的人”与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全面发展的人”含义是相近的。马克思指出:只有当人类社会进入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社会,才是 “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3]8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但它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阶段,我们能做的事情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二是通过教育、管理等途径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二、和谐的人与人文素质的关系

和谐的人首先应该是身心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曾对身心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适应力,即一个身心和谐的人应该能够轻松适应各种环境,融入社会,顺利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身心不和谐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导致该问题的根源是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及其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现代生活样式,既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消解了‘人’身上的‘生物性维度’,确立了人的尊严与主体性,又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满足了‘人’身上的‘生物性维度’,使得感官的放纵和沉沦主导了对生命意义的安顿。”[4]134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物欲的追求导致失去了灵魂。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或者不和谐现象几乎都与此相关。当前,导致高职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撇开遗传因素,主要有学业、爱情、人际关系等方面。这些问题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对物质的追求导致的精神缺失,或多或少有关系。换句话说,由于整个社会缺乏人文精神,大学生也难以形成较高的人文素质。当前,影响大学生身心和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互联网。网络不仅导致虚拟与现实的分离,也导致了大学生理性思维的退化,还导致了大学生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无法辨别,最终导致不少人沉迷其中而迷失自我。这些现象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文素质均造成严重影响。

和谐的人是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具体表现在:不管在公共生活领域、职业生活领域还是在家庭生活领域,不管是与熟悉的人还是陌生的人,他们都能从容应对,化解矛盾和分歧,努力做到人际关系和谐。这需要一个人具备基本的法纪观念和道德修养。人际和谐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通过他人获得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又为他人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这是人成为人的逻辑。”[5]43-47或者说,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也是人的本质实现的需要。导致人际不和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社会而言,各种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分配的不公是根本原因;就个人而言,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尤其是人文素质高低起着决定性影响。就高职大学生而言,其人际关系问题虽然是由友情、爱情、学业等因素引起的,但其根源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人文素质方面。

和谐的人是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人。和谐的人必须有更高的人文素质,具有更博大的胸怀和更高的精神境界。反观当今社会,在贪欲和“工业文明”的双重作用下,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驱使下,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由于社会环境尤其是网络环境的影响,高职大学生难以正确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网络上经常能看到的调侃党、调侃政府等反社会行为,使大学生在无形中产生了反社会倾向;不少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对民族、国家、集体的问题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现象的大量存在,导致不少大学生难以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另一方面,高职大学生一般都缺乏实践的历练,人生阅历肤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较少,所以,期望他们具有更博大的胸怀和更高的精神境界是不太现实的。这些问题的存在正好说明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具体到现实中的人,和谐的人有层次之分,身心和谐有高低之分,人际和谐、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有程度上的差异。而人文素质的不同正是导致这些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和谐的重要途径。

三、高职院校培育“和谐的人”的路径

如前所述,教育是促进人的和谐的重要因素。具体到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课程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等途径培育和谐的人。

(一)课程教学是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课程育人方面,高校普遍存在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问题,这在高职院校表现得尤为明显。从课程设置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被压缩到最低限度,哲学、国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在不少专业的必修课中难觅踪影,人文选修课体系也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从任课教师来看,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大都毕业于理工科高校,大都缺乏人文精神熏陶,所以他们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影响比较有限。事实上,不少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也普遍轻视人文教育,认为人文类课程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可开可不开。笔者身边的不少教师就都质疑人文类课程包括思政课开设的必要性。在他们眼里,学生只要能干活就行,其它知识一概可以不学。由此可见,加强课程育人在高职人文教育中十分迫切。

人文类课程是进行人文教育、培育和谐的人的基本途径。没有人文知识做基础,仅靠自发的人文觉醒很难提高人文素质。近年来,不少高校开始实行按大类招生,在经过一年左右的通识教育后再进行专业分流。这一做法对于加强高校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职院校在通识教育方面也做过不少有益的探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开设哲学等必修通识课。心理健康教育课、艺术类课程在不少高职院校也都有开设。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大力推行通识教育,开设系统的人文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选修课、专家讲座等,以课程引导学生走进人文知识的殿堂,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从自发的人文觉醒走向自觉的人文践行。当前,最有必要开设的课程包括哲学基础、国学基础、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以及音乐、美术等课程。同时,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还应开设职业化素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这些课程有的应该作为必修课,如哲学、国学等,有的可以作为选修课,如音乐、美术等。对专业课教师以及非人文类基础课教师,也应提出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引导他们把人文教育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二)环境是人文素质养成的必要条件

如果说人文知识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那么人文环境则是人文素质养成的必要条件。只有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才能熏陶出和谐的人。所以,高职人文教育必须重视环境育人。

在环境育人方面,理论界研究得比较多的是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在实践上对此也颇为重视。从理论研究上看,不少学者认为,高职院校缺少大学氛围,从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都和普通本科院校存在较大差距,应该从多方面向普通本科院校学习。当然,也有学者看到了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区别,认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体现自身特色,如借鉴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体现行业、企业特色。从实践上看,上述两个方面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均有体现。一方面,高职院校重视学习大学的管理制度,提倡大学的人文精神,在硬件建设方面也和普通本科院校没有太大的区别;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到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又都呈现了自身的特色。高职院校物质文化方面最典型的是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设施建设,不少学校均突出自身的行业企业特色,如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铁院”)实现了火车开进校园,校园内有铁路、火车、火车站;有的学校建设了自己的酒店,供相关专业实训实习,还有的学校实现了“前校后厂”……行为文化方面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师生的一些独特行为表现,如南铁院引入企业文化,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早晨和中午列队喊口号走向教学楼已成为校园一景。另外,在独特的实训场所学习也是高职院校的特色。其它还有诸如统一安排晚自习、统一穿着带有行业特色的校服等。制度文化方面高职院校也有不少特色,如南铁院等铁路院校实行的半军事化管理制度、绝大部分学校实行的实习实训制度、部分院校实行的晚自习制度等。精神文化方面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勤学、苦练、实干、务实等精神,比较缺乏人文精神、批判精神、独立精神、自由精神等。总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环境育人的最重要方面。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学习普通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应该突出高职特色,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比较突出的有共性的问题是:本科校园文化学得不够,行业企业文化引入不充分。在学习本科校园文化方面,要重点学习大学精神,包括独立、自由、民主、科学、创新等一系列精神,并将之渗透到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在引入行业企业文化方面,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物质文化或制度文化层面,而应该深入精神文化层面。如南铁院,建设了江苏铁路教育馆,和上海铁路局共建了铁路文化中心,成为研究、宣传铁路文化的阵地。笔者认为,如果能够把铁路文化引入课堂,介绍中国铁路发展史,宣传铁路精神和价值观,这对“准铁路人”顺利融入铁路、开启铁路职业生涯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如果推而广之,就能实现北大青年研究中心主任蒋广学博士提出的“全环境育人”。“全环境育人”理念不仅仅将教育“局限于现实层面的课堂、班级、宿舍、校园、家庭、社会,还包括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网络游戏,甚至是网络购物。”[6]35如前所述,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突出。据清华大学德育研究中心对全国100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校学生使用手机社交平台客户端占 93%、手机音乐客户端占72%、手机视频客户端占 68%、访问门户网站占66%、社交网站占 64%、主流媒体网站占 30%”[7]151。手机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工具,如何利用网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有效利用社交平台、校园网,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博、学校网站、院系网站等,是开展网络教育的主要途径,宣传部门、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人文素质教育机构等可以利用这些平台进行知识信息传递、人文思想交流、成长问题引导等。目前,这些网络平台没有被有效利用,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开展网络教育应该发挥人文社科类教师的引导作用,要把他们培养成学生成长的导师,让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徐川老师,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学生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实践是培育“和谐的人”的根本途径

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对高职院校来说,实践育人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育和谐的人的根本途径。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美国“在大学教育中,很少用抽象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价值观等概念对学生做纯理论的演绎,而是把这些内容渗透、融化到具体的社会活动中,渗透到若干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中,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等实际问题之中。”[8]147这和我们提倡的实践育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高职院校积累了大量实践育人的经验,开展得比较多的活动有暑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实习实训活动等。今后需要改进的是:对这些活动进行规划与指导,有意识地把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渗透到这些活动中。在此,笔者特别强调实习实训在培育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性,尤其是企业顶岗实习期间,一定要进一步强化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而不能让学生仅仅学习岗位职业技能,可以让企业师傅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开展这方面的教育,把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尽快融入企业,实现人才的无缝对接。当然,实践育人主要还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应该让高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了解他人、集体、自然和社会,学会协调人际关系,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体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自我教育不仅体现在实践育人环节,也体现在课程育人、环境育人环节。因为,外在的影响必须内化为个体自身的素质,才能体现到行为表现上。所以,可以说,培育和谐的人是社会教化与个人修炼共同作用的结果。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既是培育和谐大学生的需要,也是高职内涵建设的大势所趋,更是中国制造业升级及民族复兴的需要。高职院校只有转变观念,以培育“人”而不是工具为目的,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1] 杜时忠.人文教育与制度德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2] 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刘宝珠.资本主义与现代人的命运----马克斯·韦伯合理性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 曹 刚,王艳玲.和谐的人----儒学视野中的人及其道德维度[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6] 蒋广学,张 勇.强化“全环境育人”理念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4(22).

[7] 徐 强.提升高校网络文化软实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

[8] 蔡红生.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