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关注成功”走向“引领成长”

2017-08-15梁丽丽

中小学校长 2017年12期
关键词:师生学校课程

◎ 梁丽丽

2009 年担任青岛市即墨区第三实验小学校长至今,带领班子成员,始终基于学校实际,积极探索个性化教育的实施策略,从而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由此,我们实施两个“五年发展规划”,经历“两度突围”。

一、“一度突围”:关注成功,重启自信

青岛市即墨区第三实验小学地处北部老城区的城乡结合部,1995年建校。2000 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西部新城规划,新城区的发展、成熟带动人口的大量迁移。如何引领学校继续前进,学校将走向何方,切入点在哪里,成为必须回答的问题。面对挑战,我们的干部团队反复酝酿,决定从培育自信入手,通过实施“扬长与成功教育”,激发师生的潜能和激情,建设“理念先进、内涵丰富、全员共长、个性发展”的优质特色学校。

每所学校的发展都需要专属理念或经验。我们倡导“扬长与成功教育”,追求师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与提高,以“扬长”为切入点,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重鼓励”策略,为师生创造成功机会、搭建成功平台,让师生在成功体验中点燃自信、激发潜能,不断走向新成功,进而促进全面与主动发展。

我们确立“进步就是成功,发展就是成功,最大的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的成功价值观,以及“三相信的教师观、学生观”,即相信每一名师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名师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名师生都能获得多方面的成功。我们以“做最好的自己”为校训,引领师生自己与自己比,不断超越自我、走向成功。学校的角色就是尽一切努力,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创造支持性、激励性的环境与条件。我们的行动纲领:帮助学生成功是教师最大的成功;帮助教师成功是学校最大的成功。

学校确立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得到教职工的高度认同,我们上下一心,按照“文化立校,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通过倡导“扬长与成功教育”的理念文化;打造“爱心、责任、高效、快乐”的团队文化;建设“尊重、沟通、激励、成长”的教师文化;培育“自信、感恩、扬长、成功”的学生文化;构建“责任、权利、沟通、共长”的家长文化;营造“绿色、内涵、和谐、精致”的环境文化,引领教师、学生、学校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我们排除干扰,远离功利和浮躁,以一种平和心态静心办学,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师生重启自信,工作效能显著提高,学校迅速提升,成为窗口学校,以致师生喜欢、家长信赖、社会认可,成功迈出实现优质、特色办学目标的关键一步。

二、“二度突围”:关注生命,引领成长

2014 年 6 月,学校在开启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之际,为寻找新的发展力量,再次运用“问题导向”的行动研究策略,启动“课堂观察、师生访谈、家长问卷”等方面的调研,重新审视学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班额大。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办学效益的提升,学生数快速增长,若实施一刀切的同质化教学,则无法关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差异大。由于两次片区调整,学校 67% 的孩子是本市农村和其他省市的务工子女,学生在学习基础、个性发展和品格养成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三是不自主。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没有根本转变,以致学生被动学习,综合素养和品格培养依然较为缺失。问题的凸显又一次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追问:教育应该给予学生怎样的生命关怀?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如何立足个性差异,让每个孩子获得适合自己的充分发展?如何在育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何让农村孩子融入学校,获得和城市孩子同样的发展机会和成长成功?

经过反复研讨,发现“扬长与成功教育”的核心是成长,成长是成功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发扬“扬长与成功教育”精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让每个生命和谐成长,引领每名师生做最好的自己”的教育主张,确立“课堂突破—课程支撑—教师保障”的发展思路。在学校发展的新阶段,聚焦课堂、课程、教师三个要素,共同指向“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核心。从这里出发,挖掘成长的力量,办一所有温度的学校。

(一)学本课堂激发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潜能

课堂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品格、生命成长的主渠道,只有课堂改变,教育的改变才会真正发生,学生成长状态和环境才会真正改变。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生来就具有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和人生取向,存在着向上成长的潜能和力量。我们要创造适合每个孩子成长的教育,引领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激发每个孩子天生、内在的成长欲望,挖掘成长潜能,使其真正成为学习和成长的主人。因此,我们立足“相信学生、赏识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转变教学方式,努力追求关注每个孩子、发展每个孩子、成就每个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蕴涵巨大的发展潜质。好的教育不是“抹平”和“削尖”,而是让不同类型、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充分发展。我们关注学生智能差异、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方面的不同,采用“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构建合作小组,将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来开发,发挥它的价值。基于“适合”、“有挑战性”的小组分工,扬长补短、人人有责,使优秀学生在提高他人过程中提升自己;其他学生也在分享优秀学生的优势资源中获得启迪和成长。组内人人有贡献、人人有收获、人人都有成就感,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动起来。

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我们发现存在小组合作中优秀学生机会过多,以及其他学生经常受到指责的现象。为此,我们改进评价导向,以“尊重”为核心引领小组合作,好团队、好学生的标准变了。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尊重”在合作中的表现,达成共识:“尊重”就是平等交流,让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就是耐心倾听他人发言,用心欣赏他人长处,真心包容他人不足,诚心帮助他人提高,虚心接受他人意见,有尊重才有合力。由于让学生参与标准的讨论,他们就知道了“小组合作”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并主动用自己确立的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学会为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责任。

展示是小组合作的又一关键环节。每天晨读“精彩十分”,小组内有小展示、全班有大展示,确保人人都有展示平台。起初全班展示缺乏互动、对话。后来提出“两允许”和“三提倡”,错误成为学习资源;独特见解、批判性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受到推崇。更高层次的展示标准激活学生的潜能,他们分工负责、查阅资料、制作课件,走访调查,学习真正从课堂、教材拓展到学校围墙之外。展示的形式更新,内容更丰富,视野更宽,思考的角度更多,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有了平台,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课堂有了更多的生成。

在扎实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不断把行动拿来研究,再将研究成果付诸行动,梳理提炼出“自主互助、团队成长”教学策略。自主即“放权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文本让学生自己去解读、感悟,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应用,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提炼,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设计、组织。课堂不再是教师讲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和交流的场所,是充满成长机会的地方。互助即“基于团队内外的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查学生、学生评学生,以及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引领学生”。团队成长即建立“团队捆绑”评价机制,对学习过程、成果的评价采用个人评价基础上的团队评价,把每个人都变成学习者、探究者、团队的受益者,引领学习团队不断成长、提升。

“自主互助,团队成长”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课堂的生态都发生巨大转变。学生“学”的转变:变等老师讲为自主预习;变听老师讲为小组合作;变回答老师问题为展示交流。教师“教”的转变:由注重研究教材转变为注重研究学生“需求”;由注重关注如何讲得清楚转变为注重如何让学生学得主动;由过于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关注培养学生素养和健全人格;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台前幕后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领者。课堂生态的转变:由“教师中心”走向“学生立场”;由“知识中心”走向“素养核心”;由“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自主互助、团队成长”教学策略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学生在“自学、合作、展示”中学会尊重、对话、质疑和交往,培养自尊、自信、自主的精神。

(二)多彩课程为每一个孩子创造适合的成长平台

课程是立德树人和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与支撑,我们提出“用课程点亮儿童的生命,用课程建构儿童的未来”的课程构想,以“差异、多样、选择”为核心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社团个性课程、活动主题课程、学科融合课程、环境文化课程。

学科融合课程就是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老师们通过选择、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加适合学生的成长需要。比如在学科教学中,老师们基于学生实际,根据课程标准,设立弹性教学目标,进行差异教学,并通过分层设置预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指导、分层检测、分层设置作业来实施;再如语文学科的单元整体教学、生活化作文、古典诗词研究及创作,数学学科的综合实践课,英语学科的故事阅读课,美术学科的民间艺术课、音乐学科的陶笛、口琴进课堂,学校自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废为宝”等。在第十四届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学校展示的微课制作《芒果核小鱼》获二等奖。学生在制作芒果核小鱼过程中积极探讨制作方法,且有很多创新性发现。快乐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萌生将更多废物充分改造、利用的探究欲望。

社团个性课程是基于学生多元智能、个性特长、兴趣需要而开发的校本课程,以“让个性展现价值”为导向,主要通过每周五下午走班上课的社团活动来实施。基于国家课程“综合不足,动手不足,人文不足”的问题,在广泛征求学生意愿基础上,我们在个性课程中主要突出综合性、实践性和人文性,开发”人文、艺术、体育、科技”四大类五十余门课程,设立 96 个社团,由学生根据兴趣需要自主选择。通过聘请优秀人才担任课程首席;对课程设置不同层级;为英才儿童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拓展学习空间,举办社团活动展示节,从而让每个孩子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天地。教育是唤醒个人天赋的历程,社团个性课程为教师发现学生、家长发现孩子、学生发现自己,提供多元空间和支持。

活动主题课程是由不同主题的活动组成的课程系列,包括德育类、学科类,比如德育主题课程:《好习惯在成长》《爱在成长》志愿者行动、《地球熄灯一小时》环保日、《母爱永恒》感恩日活动、《我是校园小主人》金点子评选活动、《走过毕业季》毕业典礼;学科主题课程:《让书香芬芳我们的心灵》读书节、《创意让梦想绽放》科技节、《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体育节、《我心飞翔》音乐节、《春之韵》书画摄影节、《亮出我自己,成长我能行》成功节。活动主题课程以“开放”为价值导向,“开放”基于两点:贴近生活,让孩子们能够全员参与;关注自主,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让活动的价值高一点”,我们还特别注重挖掘主题课程中的教育力量。在参与上述“有意义”的活动中,孩子们懂得了责任与自由、尊重与选择、服从与民主、公平与公正,拥有了生命意识、家国情怀,得到“真、善、美”的浸润。王梓坤院士曾说:“当我们安静下来回想往事时,往往会发现一些小事影响了自己的一生。人的潜能好比一座汽油库,星星之火,可以使他光照天地;但若少了这颗火星,他便会一潭死水,永归沉寂。”我们努力在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火星,并让火星影响并照亮他们的一生。

教育即影响,生活即学习,学习和影响发生在儿童足迹所至。因而,环境文化也是一门课程。我们认为,至少包含两个维度:环境熏陶和教师影响。我们以校训“做最好的自己”为核心,进行主题型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环境的布置和设施的设计,传递学校文化;通过“教师十项修炼”,历练教师品行,努力使学校的每一寸空间、每一处情境、每一位教师,都成为隐性的课堂。我们的努力都是为了把学校真正还给学生。六年小学时光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学校有没有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更为广阔、丰富、有内涵的成长空间,为此我们一直在竭尽所能。

(三)教师成长成就每一个孩子独特的精彩

善于把“我”变成“我们”是校长的一项核心工作。因为校长是学校变革的引领者,校长的办学思想只有变成每一位教师的育人理念,并付诸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每一位学生成长的力量。教师成长是学生成长的前提,一位好老师就是一门好课程、一种好教育。在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中,我们的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把教研组作为学校变革发展的专业力量,着力开展好基于“问题解决—经验分享”的教研组常态教研,建设“教研学共同体”。

通过组织专业化阅读,促进教师学习成长,形成“读书的人最美丽”的读书文化;通过团队评价,激发教研组合力,形成“不崇尚一人独奏的精彩,而追求团队合唱的共鸣”的团队文化;以聚焦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引领教师实践创新,形成“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研究文化;以身边的榜样示范为教师提供价值引领,形成“经验推广,共享成长”的价值文化。

我们特别重视以“价值”引领教师成长。2015 年起,为把团队成长中的金点子凝聚为全局发展的大智慧,我们在教研组中开展“双周人物”和“双周工作微创新”民主推介活动,推谁?为什么推他或她?都代表学校的价值导向。教研组要思考,学校更要思考。我们每双周都会在支部会议专题研究,挖掘人物和事件背后最有价值的东西,在真实的基础上对材料认真修改、提升,并进行点评,在双周工作简报专门设立双周人物和双周微创新篇,以成长故事的形式进行宣传推介。在学期表彰会上,我们把他们的故事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微视频,并专题播放。当这些故事传播开来时,学校的文化就自然被教师接纳。当学校文化变成全校教职工的价值追求时,学校就会在它的引领下迈向新的台阶,学校文化慢慢地就会内化为学校和教师成长的内生力。因而,学校的价值取向是做出来的,需要长期的精心培育和耐心积淀。

从“关注成功”到“引领成长”,两次创业、“两度突围”,我们的办学越来越接近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在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旅程中,我们越来越感悟到:校园生活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差异和不同的个性存在,意味着生命的不同色彩,每一种个性存在都丰富着精彩的世界;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成就每个生命的独特价值,让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平台,成为真正的发展主体,成为有尊严的人、成为能创造的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就是我们心中理想的教育,也是我们努力追寻的教育理想。

猜你喜欢

师生学校课程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