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野·行为·德育: 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2017-08-15李建国

中小学校长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家长课程课堂

◎ 李建国

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新的教育质量观对学校、对教师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我们紧抓开阔教师教育视野、优化教师教学行为、提升德育工作实效等三个关键,密切关注和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教师团队的视野决定质量的高下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知识和讯息海量涌现,不同的社会群体,多样的利益诉求,正在冲击我们教育人,波及我们的校园。在影响教师知识结构的同时,更会对我们的眼界、视野形成冲击。

教师应该有怎样的眼界,如何引导教师开阔视野,这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日本知名教育家佐藤学说过:“教师要有三只眼:一是蚁之眼,二是蜻蜓眼,三是鸟之眼。”“蚁之眼”,重视微观,着眼课堂,我们注重教学细节,剖析课堂教学;“蜻蜓眼”,重视多元,着眼评价,我们注重对质量指标的多元解读;“鸟之眼”,重视宏观,着眼发展,我们注重拓宽教师团队的眼界与视野。

(一)锤炼教师的“蚁之眼”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要把推动教师专业成长、课堂转型作为第一要务。课堂是核心素养能否真正落地的关键阵地。有专家提出一节好课的“五实”标准——有意义(扎实)、有效率(充实)、生成性(丰实)、常态性(平实)、待完善(真实)。我们以“构建理想课堂”为平台,以“五实”为研判标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了“三段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努力锤炼教师的“蚁之眼”。

我们以“强基固本,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为宗旨,践行“一个不能少,少谁也不行”的教师发展观,塑创了“相约星期六”品牌研训活动。以“案例评析”活动为载体,要求所有教师凝心聚神关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在“切片式”和“复盘式”评课中提升专业素养,在行动与反思中获得加速度成长,为教师可持续发展趟出新路。学校不断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精细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案例评析”是保留栏目,同时辅之以“课改播报、成长心语、获奖感言、美文诵读、博文共享”等栏目,从培养“蚁之眼”到展示“蚁之眼”,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风采和教学魅力的舞台。让所有教师关注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自我成长的新跃升。

(二)锻造教师的“蜻蜓眼”

我们引导教师形成多元评价学生的视域:既看结果,也看过程;既看智商,也看情商;既看课堂,也看课后;既看成绩,也看特长;既看宏观,也看细节;既看个体,也看小组;既看孩子,也看家长;既着眼当下,也放眼未来。启发老师修炼发现的“眼睛”,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践证明:只有秉持“咬定青山”的信念、“踏石留痕”的理念,坚持不懈地引领教师锻造多角度、多视界的“蜻蜓眼”,才能更为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进而切实优化教育教学质量。

(三)打造教师的“鸟之眼”

能够从一定高度,俯瞰自身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才能为新时期教育质量提升,找到一条既切合时代又符合区域实情的路径。学校积极倡导教师博览群书,做有高度的教师;用心教书,做有深度的教师;勤于学习,做有厚度的教师;宽严相济,做有尺度的教师;淡定大气,做有气度的教师。学校每学期购进并发放教育理论书籍给老师。老师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或摘抄书中经典篇章,或直接在书上做批注,或书写读书心得发布于自己的博客。通过“1+1教师读书会”、“书香教师海选”等举措,点燃教师们的读书热情,帮助他们升起心中的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帮助教师树立起较高的育人视野和课程眼光,这为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质量的丰瘠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说过:“任何制度都是对实际生活中已经存在的需求的响应。”供给侧改革一是要去库存,二是要去杠杆,核心是要提高效益。对我们教育人而言,改革就是要去除冗杂无效的环节,去除对教师的过多干预,引领教师努力成为最懂学生需求的人,成为读懂学生的分析师、重组课程的设计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积极推进教育实验

我们期待出现一批又一批创造“第56号教室”奇迹的“雷夫”式老师,让我们的每一间教室“润泽”起来,打造质量提升引擎,为区域公平镀上“金色”。经过充分调研和慎重考虑,我们选定了“新教育”实验,各校区立足校情,迅速组织实施“新教育十大行动”,精耕细作,在实践中不断调适我们的教育行为,努力让师生“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二)稳步推进课程改革

新课改提出依托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理念,以达到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我们学校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校本文化能够为孩子营造一种高尚的校园生活,让孩子“长在素质教育的春天”里,享受个性张扬的学习生活。

以多彩的校本课程润泽师生生命。大力进行地方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实施,突出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和选择性。学校联合市少年宫、书画院、歌舞团、棋类协会等十余家单位,创办了“四点半特色社团”,开设了“京剧、淮剧、合唱、舞蹈、国画、版画、足球、篮球、科技”等20多个社团特长班,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多样性课程。下午四点半放学后,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兴趣班学习。学期末,开展“快乐校园大咖秀”活动,给学生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建立起机器人工作室,建成了科普馆,分设“宇宙展厅、地球展厅、海洋展厅、昆虫展厅”等,进一步丰富了学生活动。同时将学生活动由校内拓宽到校外,到美丽乡村、现代企业、名胜古迹进行参观考察。丰富的活动课程使学生提升了综合素质,增强了实践能力。

研发校本课程,让孩子在阅读中修德启智、悦心怡情。图书馆、阅览室、文化长廊、曹文轩儿童文学馆、班级书吧等文化景点,布置典雅,环境温馨,孩子们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静心阅读,乐享书的芬芳和美好;开设“阅读大课堂”,让各年级的孩子齐聚学校梦想剧场,由一名资深教师深度解读每月必读书籍,师生共同走进文本,台上台下互动,分享读书的愉悦和精彩;定期开展“读书节”、“作家进校园”、读书读报比赛、“诗词雅韵”擂台赛、“聆听花开的声音”学生读书成长汇报会等活动,让校园充溢书香,以阅读润泽孩子的生命,丰盈孩子的心灵。

(三)扎实开展教学研究

要缩小校区之间、教师之间的差距,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显得特别重要。我们以“构建理想课堂”为目标,加大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力度,把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具体要求细化到各个学段,把“让学引思”课堂改革举措具体到每个学科。重点聚焦“学生学”,从教学预设到动态生成,围绕师生的发展做文章,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负担,让学生畅享自由的呼吸。各个校区都以“练功·展课·显艺”为抓手,提升队伍整体实力,不让一个教师、一个班级、一个学科掉队。每位教师都追求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多元思想相互激荡的场所。在这样的课堂,既有知识的学习,又有能力的发展;既有核心素养的落地,又有创新能力的生根。

三、社会多元复杂生态下,德育工作的实效决定质量的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教书育人,以德为先。努力让师生都共同生活在一种充满道德意义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彼此学习,春风化雨般地互相感染:像翠竹一样拔节,像香樟一样芬芳,像鸟鸣一样自然,像阳光一样无处不在。

(一)创设“六字”主题德育文化

我们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塑造未来新人”为己任,努力构建“六字”主题德育文化,开创了德育工作新局面,凝炼德育建设新内涵。“六字”德育即,爱:爱国爱家爱学校,爱己爱人爱生命;礼:有礼有序有规范,孝亲敬长守公德;信:守信守法,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责:敢于负责,勇于承担;勤:勤学习,勤思考,勤锻炼,勤实践;善:善良之心,善学之风,追求完善之境。

围绕“六字”德育,各校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时时处处让学生的向上向善之心怦然跳跃。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创编了一套小学生礼仪操,把德育教育和体育教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孩子们在动感的音乐中,边唱儿歌边做操,既加深了学生对礼仪操内容的理解记忆,又加强了文明礼仪教育。学校还开展了“讲究诚信·无人监考”主题实践活动,诚信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构建“家校”合作共育平台

我们高度重视家长的教育和家校联动工作,积极搭建家长数码社区、家长联盟、家长阅读沙龙等载体。定期进行家长培训,将“六字”德育内容与要求及时传达给每位家长,引导家长根据家庭与学生实际,确定家庭教育目标,制订家庭教育计划。分类别、分层次研发家庭教育系统课程,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针对不同的家长群体,邀请专家开设“新教育、新父母、新理念、新实践”“做最好的家长”等系列专题讲座,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开设“家长沙龙”为家长提供相互交流、分享收获、学习成长的机会。定期开展“优秀家长”评选活动,树立榜样,促进全体家长素质的提高。

同时,请一批批家长走进学校的“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英语节、教育教学开放日”等特色活动,让他们进校园当听众、当评委、当讲师,广泛参与学校活动。“家长义工”成为一大景观,家长们自带便携式折叠凳到学校做学生,与教师、孩子互动交流,感受学校育人文化,家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共同体”。

猜你喜欢

家长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我心中的好家长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