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贫困者偏好特质的自我瞄准机制设计*

2017-08-15伍骏骞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贫困者特质精准

伍骏骞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成都 610074)

基于贫困者偏好特质的自我瞄准机制设计*

伍骏骞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成都 610074)

基于“瞄准”反贫困理论框架,探索贫困者区别于非贫困者偏好特质,完善自我瞄准机制制度建设。研究阐释瞄准机制理论内涵,第一,与“精准扶贫”有机契合;第二,与经典资源配置理论有机契合;第三,与亲贫困增长理论相辅相成;第四,从“收入增长”到“效用匹配”跨越。扶贫瞄准实践中,瞄准机制效果受扶贫目标、瞄准对象识别与监督、瞄准主体监督、政治等因素影响。主要采取针对外在环境特质和贫困诱因的瞄准机制。研究表明贫困者具有机会成本低、心理障碍少和需求量少的偏好特质。针对此特质设计瞄准机制可产生仅激励贫困者的扶贫政策,使贫困者受益于反贫困项目。

精准扶贫;贫困者偏好特质;自我瞄准

贫困问题一直受广泛关注,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学术界等长期致力于探索可持续、可借鉴的反贫困道路。我国从1994年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21世纪的扶贫项目,取得令人瞩目成就。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决战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强调“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由此可知,精准扶贫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和制度安排。

精准扶贫具有丰富理论内涵,但鲜有从理论层面分析精准扶贫的研究。理论上,减少贫困主要有两种手段即瞄准贫困者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最现实减贫手段,但我国目前面临贫困者地理分布不均和经济增长与扶贫效应下降问题,单纯经济增长难以实现贫困者和贫困区域精准扶贫,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将扶贫开发重点转向贫困村、贫困者,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在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基础上,因贫施策、靶向治疗(Li等,2016)。理论上瞄准是最佳减贫手段,也是精准扶贫重要理论内涵。但信息不对称和寻租行为易造成“应扶贫的没有被扶贫(F-Error,漏瞄)”和“不应该扶贫的被过度扶贫(E-Error,溢出)”两大误差。因此,反贫困实践中,虽然各级政府希望精准识别“谁是贫困者”,并且瞄准不同贫困者不同利益诉求采取扶贫措施,但现有扶贫项目减少贫困绩效不显著,在中国经济增长步伐放缓后,减贫绩效明显放缓(叶初升等,2012;罗连发等,2015)。此外,即使实现精确瞄准,也因过高行政与监督成本而放弃精准瞄准机制。在此背景下,全球反贫困战略实践中,制定系列瞄准机制,使贫困者自动受益于反贫困项目,即自我瞄准机制(self-targeting)。

因此,本文基于“瞄准”(Targeting)的反贫困理论框架,探索贫困者区别于非贫困者偏好特质,完善自我瞄准机制制度建设。

一、瞄准机制理论内涵

反贫困重点之一是合适的扶贫工具(速水佑次郎,2003)。瞄准机制作为成熟的扶贫工具是指将扶贫项目资源集中于贫困人群或极贫困地区。瞄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瞄准是通过公共投入实现扶贫效果。狭义瞄准是将物质或资金直接转移支付于贫困者。瞄准机制具有丰富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如下。

(一)与“精准扶贫”有机契合

精准扶贫“六大精准”战略部署恰好对应瞄准机制4个组成要素,即瞄准主体、对象、方法和绩效(叶初升等,2012;汪三贵等,2015),瞄准主体和瞄准方法对应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瞄准对象对应扶贫对象瞄准;瞄准绩效契合脱贫成效精准。瞄准机制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重要指示。

(二)与经典资源配置理论有机契合

在扶贫资源不足背景下,优化配置扶贫资源,提高扶贫效率,即精准扶贫中强调改革现行扶贫思路与方式,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应按照县为单位……对每个贫困村、贫困者建档立卡……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瞄准单元越小,理论越精确,越节约扶贫时间与资金投入。此乃国家政策实施过程中从瞄准贫困县到瞄准贫困村,进一步瞄准贫困者,甚至针对不同贫困者采用不同扶贫政策的理论内涵。

(三)与亲贫困(pro-poor)增长理论相辅相成

亲贫困增长指经济增长同时实现贫困减少,或贫困减少程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强调经济增长之后再分配问题,将资源瞄准贫困地区或贫困者,强调贫困者最终受益于补贴等收益。

(四)从“收入增长”到“效用匹配”的跨越

现有扶贫政策及贫困定义中,更多考虑收入与消费,认为收入提升可提高消费,强调收入是效用与福利函数。然而,瞄准机制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强调满足贫困者不同需求,从多维贫困角度采取针对性扶贫政策(解垩,2015;王增文等,2012)。但扶贫易忽视贫困内部异质性(Bibi等,2007),因此瞄准不同扶贫对象,扶贫更具针对性。另外,采取瞄准机制,可根据贫困动态变化,采取更具针对性、更有效措施。为更准确瞄准贫困者,除收入维度,从多维度瞄准贫困者。此乃精准扶贫中“五个一批”初衷,即并非所有贫困者均直接给钱,实现收入效应,仅针对缺乏能力贫困者采用社会保障兜底一批:针对有能力无机会贫困者采用“授之以渔”方式,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二、瞄准机制的现实问题

理论瞄准是完美扶贫工具,但完美理论建立在信息完善、行为无改变、政策无变迁假定基础上。瞄准实际是复杂的实践性、伦理性、政治性问题(Lavallée等,2010),涉及权衡取舍(tradeoff)问题。从瞄准全过程看,瞄准减贫作用受下列因素影响。

(一)确立扶贫目标

扶贫政策是多目标扶贫。不同扶贫目标可影响扶贫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效果。扶贫目标可归纳为减少贫困者、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扶贫效率等,目标实现均面临权衡取舍不同目标。扶贫目标与扶贫评估指标联系,扶贫评估指标包括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贫困强度、森指数等,不同指标侧重点不同。如减少贫困者,选择瞄准对象可能更接近贫困线人群,而减少贫困深度或强度可能更多考虑极端贫困人群。因此,面对多元化目标,瞄准主体将权衡各方利益与成本收益,制定契合预期的扶贫政策,此过程必然出现政策设计与实际效果偏离。

(二)识别瞄准对象

识别瞄准对象是实施瞄准机制的关键(Lavallée等,2010),瞄准目标决定识别瞄准对象采取不同识别指标与方法。确立瞄准对象主要涉及以下问题。(1)识别贫困者。贫困指获取收入能力差和机会少,贫困者获取和享受正常生活能力弱。一般采用划分贫困线衡量贫困者,根据收入或消费水平确定贫困者,但收入与消费信息很难获得且准确率不高,提供收入或消费信息者权衡自身利益,或低报个人信息获取贫困救助,或高报个人信息不愿获得救助。(2)贫困者内部选择瞄准。贫困存在区域性与结构性差异,致贫原因包括因病、因残致贫等,且存在两类贫困者,一是脱贫意愿与实际消费不足者;二是脱贫能力不足者。

(三)监督瞄准对象行为难

(1)原本不符合标准人群,采取移民策略,通过少报收入等方式获取扶贫利益。(2)瞄准对象中存在等要靠行为贫困者,背离扶贫初衷。瞄准实施中,因瞄准收益产生边际税率。(3)贫困者自卑心理,认为贫困较耻辱,不愿接受扶贫。(4)贫困存在动态变化,一方面,贫困者很难主动放弃帮扶;另一方面,难以及时将返贫者列入帮扶对象。

(四)瞄准主体实施监督难

因监督瞄准过程难,衡量瞄准效果也难,而瞄准行政成本较大,瞄准主体难以获得适当报酬,导致消极扶贫、扶贫效率低下等问题。如某地2005年实施干部一对一扶持政策,政策初衷是干部指导贫困者生产决策,由信用社提供5 000元免息贷款资金支持,若贫困者因经营不善、自然灾害等原因无法偿还贷款,政府将偿还其贷款。但该政策行政成本过高,且干部积极性和能力差异较大,实施3年后效果不佳被另一政策替代,即要求每名干部每年捐赠贫困者500元。

(五)识别难导致受益归宿模糊

因贫困者获得信息的机会与能力不及非贫困者,非贫困者受益于反贫困项目。如开轿车者领取低保、贫困村比非贫困村富裕等现象。据相关研究表明,扶贫贷款资金很大一部分流向非贫困地区和非贫困者,且扶贫资金常被挪用支付地方政府管理费(叶初升等,2012)。

(六)政治因素

瞄准资源流向少数贫困者,而参与政策决策者往往并非潜在受益者,采取瞄准措施时,得不到相应支持政策,无法完全了解贫困者真正诉求。因此,不能完全代表贫困者利益。

三、自我瞄准机制的设计

扶贫瞄准政策通过扶贫项目执行者获取潜在扶贫对象基本生活信息,经指标评定,对符合条件者实施扶贫资助。现有扶贫瞄准机制中,主要针对外在环境特质瞄准机制和贫困诱因瞄准机制,因此个体偏好的瞄准机制是实现扶贫政策自我瞄准(Self-targeting)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外在环境特质

贫困者多集中于特定区域,即经济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山区。中国扶贫瞄准机制缘起于区域瞄准方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有针对性实施农村扶贫政策,区域瞄准是中国扶贫计划的主要特征(汪三贵等,2007;汪三贵,2008;易红梅等,2011)。假定贫困者集中于某些特定区域,瞄准此区域将实现大多数人脱贫,此乃粗放式瞄准方式。最早区域瞄准通过确定一批国定和省定贫困县,给予扶贫政策支持。意识到“贫困县中富裕村”和“非贫困县中贫困村”的存在,21世纪扶贫工作目标下移,确定贫困村,以村为瞄准对象,给予扶贫。在精准扶贫战略中,实施易地移民搬迁工程,也是瞄准外在环境特质,认为贫困者源于环境约束,即易地移民搬迁工程目的在于帮助贫困地区人群改变环境对其脱贫制约,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二)贫困诱因特质

我国通过区域瞄准扶贫实践改变外在环境对贫困者脱贫制约的同时,针对不同贫困诱因贫困者采取救济式扶贫措施。如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家庭主要劳动力贫困者(五保户)及因自然灾害致贫者(灾民),采取物资保障和现金支持政策。即精准扶贫战略“五个一批”中采取社会保障兜底的贫困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是剥夺基本能力(Capability Deprivation)和丧失机会,不只是收入水平低下,此能力由系列功能构成,包括受教育能力(阿玛蒂亚森,2009)。因此,针对文化程度低下致贫者,强调“通过教育脱贫一批”。

(三)个体偏好特质

上述两种瞄准机制是自上而下的“被动”瞄准机制,受信息质量、信息不对称,政策执行者意愿、能力及行政成本,潜在扶贫对象的行为变迁及受扶贫意愿(与耻辱感相关)等因素影响,进而产生过度扶贫(溢出)或扶贫不到位(漏瞄)。因此,在产权不明晰,交易费用较高情况下,可否设定一种排他机制,自动排除非贫困者①实施自我瞄准机制的前提是瞄准贫困户使扶贫绩效最大化。直接瞄准贫困户方式存在争议,本文对此暂不讨论,即假定瞄准贫困户可实现扶贫绩效最大化。,使贫困者受益于贫困项目。如生物学中,在DNA自我复制过程,碱基准确按互补配对原则,寻找原有DNA上独一配对碱基,完成DNA复制过程。反贫困瞄准机制,也需寻找其独一配对“碱基”,自动筛选贫困者,实现准确瞄准,此“碱基”即贫困者自身特有性质。贫困者特质如下所示。

1.机会成本低

一方面,非贫困者参加扶贫活动机会成本大于参加此活动收益。另一方面,贫困者机会成本只要低于参加扶贫活动收益,就能激励其主动参与,使扶贫项目自动排除非贫困者。事实上,实施以工代赈等扶贫项目,制定较低工资水平或采取物质补偿,使参与此扶贫项目的收益大于贫困者机会成本而小于非贫困者机会成本。

2.心理障碍小

贫困者特别是极贫困者,基本需求是解决温饱问题。虽贫困者因接受扶贫救助而产生自卑心理,但生存意愿更强烈,不会因此影响其参加扶贫救助。贫困者可能因自尊心不愿接受扶贫救助,此情况可通过参与式扶贫或暗中帮扶实现扶贫目标。如南京理工大学根据学生每天在食堂消费情况,将个人消费低于平均标准的差额以补贴方式直接打到消费较低学生校园卡中。

3.需求量少

在制定价格时采用数量瞄准式累进壁垒机制,即采用价格歧视方式,随使用量增加,单位价格增加。因此,消费者根据自身经济状况与需求选择消费阈值,即贫困者根据自身经济状况保证基本需求。

四、总结与政策含义

本文研究发现贫困者具有机会成本低、心理障碍小和需求量少的偏好特质。针对贫困者偏好特质设计瞄准机制可产生仅激励贫困者的扶贫政策,使贫困者受益于反贫困项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制定合适的扶贫瞄准政策。

第一,从贫困者需求出发,制定合适的扶贫瞄准政策。需求是贫困者有别于非贫困者的特质,了解贫困者基本需求,不仅能按需求差异提供针对性扶贫服务,且能有效排除非贫困者占用贫困资源。

第二,完善扶贫监测机制和奖惩机制。采取动态监测机制,对脱贫者采取适当延长扶贫政策实施期限方式,激励贫困者积极脱贫;针对返贫现象及时做好扶贫帮扶工作。明确扶贫对象标准,对假冒贫困者给予一定惩罚。

第三,采取多元化扶贫政策。现有瞄准机制并不适合全部扶贫政策,且瞄准机制是影响扶贫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采取瞄准与普遍相结合方式,更易激励扶贫实践主客体,实现良好扶贫绩效。制定瞄准政策时,不应仅注重区域瞄准政策,还应注重贫困者瞄准政策;不应仅瞄准收入贫困制定政策,还应瞄准多维贫困制定政策。

[1]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解垩.公共转移支付与老年人的多维贫困[J].中国工业经济,2015(11):32-46.

[3]李丽,白雪梅.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测度与分解——基于CHNS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8):61-73.

[4]林万龙,杨丛丛.贫困农户能有效利用扶贫型小额信贷服务吗?——对四川省仪陇县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的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2):35-45.

[5]罗连发,叶初升.社会资本、技术采用与扶贫政策质量——基于计算经济学的仿真分析[J].财经科学,2015(2):100-110.

[6]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李周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汪三贵,Park A,Chaudhuri S,等.中国新时期农村扶贫与村级贫困瞄准[J].管理世界,2007(1):56-64.

[8]汪三贵.在发展中战胜贫困——对中国30年大规模减贫经验的总结与评价[J].管理世界,2008(11):78-88.

[9]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10]王增文,邓大松.倾向度匹配、救助依赖与瞄准机制——基于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效应的经验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2(2):83-88.

[11]邢鹂,樊胜根,罗小朋,等.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内部不平等状况研究——基于贵州住户调查数据的分析[J].经济学,2009(1):325-346.

[12]叶初升,邹欣.扶贫瞄准的绩效评估与机制设计[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3-69.

[13]易红梅,张林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瞄准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6):67-73.

[14]Bibi S,Duclos J Y.Equity and policy effectiveness with imperfect targeting[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7,83(1):109-140.

[15]Lavallée E,Olivier A,Pasquier-Doumer L,et al.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targeting:A review of experien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Economics Papers from University Paris Dauphine,2010.

[16]Li Y,Cao Z,Zheng X,et al.Regional and sustainable approach for target-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J].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16.

[17]March J G.A Primer on decision making:How decisions happen[J].Pharmaceutisch Weekblad,1994,10(4):154-157.

Self-targeting Mechanism Design from Perspective of the Poor's Unique Preferences Character

WU Junqian

(China Western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 610074,China)

Based on"targeting"anti-poverty theory framework,the unique character between the rich and poor was deeply explored,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argeting mechanism.It could be found that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targeting mechanism included:first,organic integration with"precision poverty"; second,the organic integration with the clas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theory;third,the supplement of the theory of pro-growth;fourth,a crossing from"income growth"to"utility matching".In practice,the effect of the targeting mechanism was influenced by the ant-poverty aim,the identific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targeting objects,the supervision of the perpetrators,and political factors.In the existing poverty targeting practice,the targeting mechanism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argeting mechanism of the poverty incentives were adopted.In this paper,it could be found that the poor had lower opportunity cost,less psychological barriers,less numbers of demand and preference heterogeneity.The targeting mechanism of the unique preference of the poor could produce pro-poor policies that only encourage the poor,so that the anti-poverty projects benefited only the poor.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the poor's unique preference character;self-targeting

F323.8

A

1674-9189(2017)02-0039-06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03212)。

伍骏骞(1986-),男,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反贫困。

猜你喜欢

贫困者特质精准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锦上添花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精准嵌入型政府扶贫信息化模式探索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古巴经济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