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上林地区民间艺术“丝弦戏”的传承与保护

2017-08-15

黄河之声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丝弦广西艺术

胡 禹

(钦州学院,广西 钦州 535000)

广西上林地区民间艺术“丝弦戏”的传承与保护

胡 禹

(钦州学院,广西 钦州 535000)

本文通过对广西上林地区民间艺术“丝弦戏”进行概述并对其艺术特征进行解析;在思想层面探讨上林“丝弦戏”的艺术人文价值并提出保护措施。

丝弦戏;保护;传承

一、上林丝弦戏概况

上林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的下辖县,依大明山东面,周围毗邻武鸣、宾阳、马山各县。在文化上是“三月三”、龙母节文化的源头;上林县下辖大丰镇、三里镇、巷贤镇、白圩镇、覃排乡、澄泰乡、明亮乡、乔贤乡、木山乡、塘红乡、中可乡、镇圩瑶族乡、西燕乡等4镇9乡。上林除汉族、壮族人口占多数外,还参差瑶族、苗族等33民族散居其内,属多民族多文化杂交聚居地区。在民族民间艺术方面,龙舞、采茶、师公舞、师公戏、道公舞、僧公舞、傩戏、瑶族鼓乐、四六联民歌、猴鼓舞、瑶山歌等诸多艺术种类都已入选省(区)级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丝弦戏作为一种戏曲艺术广泛流传于南北地区,从风格流派而言可分为东南西北中五路流派。而上林地区所表演的丝弦戏承袭自湖南常德地区丝弦戏传入邕宁地区而来,与邻近县区的宾阳、马山丝弦戏同气连枝属嫡承关系。除吸收汉剧(常德丝弦)的基本特征为基础之外,随着人口迁徙、经济文化发展和本土音乐元素的植入对上林丝弦戏的发展和多元融汇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艺术特征

1、特殊性音韵:常德汉剧作为南北路丝弦的代表,糅合江西弋阳高腔调、草昆、楚地民歌和皮黄板式节奏而成。而随着湖南人口流动将丝弦戏传入广西,上林丝弦受汉人所授南北路汉剧并在当地村镇广为传之至今。因此在节拍的重音规律上和尾音押韵上与常德丝弦保持高度一致;这也成为了上林丝弦戏与本土邕剧在风格形态和演唱曲牌上的迥异之处。

伴奏方面乐器使用和节奏程式与广西本土邕剧不同,丝弦戏采用第一拍作为重音作为起手拍而邕剧采用第三拍作为节奏重音,在板式使用上丝弦近于皮黄调(散板、快板、慢板等)拉动音乐剧情推进,而邕剧则按照文武场的场合来布置节奏程式。在曲牌运用上,丝弦戏受汉剧萌发,而邕剧、祁阳剧则取道于广戏。

2、格律性歌词:丝弦戏一方面受汉文化影响已久,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受本地四六联民歌的影响。在歌词写作上面既具有古汉文化押韵之意向,同时也带有现代文的叙事性写作;当然,在笔者实地考察中也发现丝弦戏作为农村戏曲种类,民间艺人除日常表演之外同时也兼任新剧本曲调的创作,往往在词源考究上不做深究而注重于情感体会和叙事性表现。如南路慢板丝弦戏作品《一条龙》唱词选段:

一条龙(呵)下九来,天长地久二只虎;下山来保定龙楼(呵);

三学士(呵)在朝房,修表等候四朝臣;在金殿与主参谋(呵);

从上文唱词可以发现,作者将一二三四的数字按照平仄关系插入句中,同时又将每句场次最后一字押尾韵求得词性统一,形成了“一、二、楼”对“三、四、谋”的“平仄平”的句体结构。这种方式写作虽不属于对偶,但在格律音韵上是经过考究和衡量的。另起一例,又如作品《千军镇》的唱词选段:

少小曾游此处过,重来风景近如何;

一汀秋水晴岚外,万叠云山胜事多;

竹里人家门昼掩,江中鱼艇网烟波;

徘徊石上千军镇,霜雪能教永不磨;

该唱词在字句格式上受七字律诗影响,对偶同样不算严整并且已具有现代叙事文的特征;但从押尾韵来看,上下句为一段的四段词俱为上半句去声结束,下半句平声收尾,形成了齐整“仄平”交替结构。从两段唱词上看,上林丝弦戏的创作风格受汉文化影响颇深,而在演唱中使用本地壮方言演唱,这种做法兼具了广义的长江中下游戏曲和狭义的本土壮乡农村风格融合之特点。

3、区域化民族文化特征:上林丝弦戏源于湘戏,在邕宁地区农村发展过程中进行了艺术上的自我繁衍并具备了本土戏曲元素和文化素材的改良创新。往往在实际演唱中加入了广西白话音调,贴近日常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曲调的拖腔、尾音都带有本地山歌、彩调的旋律影像,衬字衬词的读音也倾向于岭南民歌的风俗特性。所阐述的故事文本和剧中虚构人物也是依照于当地家常熟事和风土俗物、当地传说等。

三、探寻与保护上林丝弦戏的人文价值

1、学术层面的科考实例:对于上林丝弦戏的研究,不但可以对广西地区丝弦戏繁衍情况和戏曲接受史进行科学考察;同时还可以对前人作品和新创作品进行音乐形态上的比较性研究。通过对丝弦戏由表及里的实践性科考,对于架构上林地区丝弦戏的曲种体系至为重要;同理,也可以对广西地区的丝弦戏流变进行系统化整理,对于发掘、保护、弘扬本土戏曲瑰宝具有现实性和可期性。通过对上林丝弦戏的理论性研究,可以对桂西南地区的民俗学、人种学等文化学科进行综合性考量;将邕宾地域的丝弦戏各支脉进行横向观测,对北部湾区域民俗曲种进行加强和填补理论性艺术文化缺失。

2、社会和市民生活的实用性体现:艺术作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时又通过艺术性的表现来丰富社会文化。上林丝弦戏在村镇集会、节日、婚丧嫁娶等仪式活动中与其他地方曲艺一般扮演文化传递的角色,剧情设置、白话演唱歌词文本、本土小调以及家常俗事的取材都无一不是来源于当地人民生活之中,剧中所演也是为了引发民众思想共鸣达到艺术品大众品鉴的目的;这些实效性的艺术功用尽皆是劳动人民思想真实的体现。

四、传承与保护机制对策

(一)现今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下,随着文化艺术的多元化、综合化;传统地方戏曲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1、授众群体的小众性。随着新世纪的带来,西方外来文化、现代文化、流行文化等对本土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音乐戏曲在传播途径上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演出场所、时间依旧只在仪式之中,往往被仪式所禁锢而没有在其他日常场合下进行艺术表演。传授丝弦戏技艺的授业者多为当地文艺戏班子出身,在文化程度上没有相应得到提高;授课方式往往也是采用传统师徒口传心授的教学技法。学生在学习唱段时往往只依照歌词进行演唱,这样旋律上往往具有少许即兴成分造成记谱教学没有统一的规范化、系统化。而听众群往往集中于中老年人,当地的20-35岁这一年龄段的年轻人大多对传统丝弦戏认知不足并且不感兴趣。

2、政府、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够。现今具笔者下乡考察得知,丝弦戏作为地方剧目只在上林、宾阳等县镇演出,而作为其上属单位南宁市的文化单位部门并没有专业类表演者来对丝弦戏进行艺术加工和表演推广。同时,排演丝弦戏的成员大多为一些个人名义上的艺术工作者或是民间自筹的艺术表演团体,经济上的不扶持也导致了剧目排演经费上捉襟见肘,长久以往难免会出现丝弦戏剧目和表演水平上良莠不齐的现象出现。表演场地和经费都还依靠村民举行仪式活动时筹集,这也在客观条件上限制了丝弦戏的影响范围造成了社会影响力不足以及阻碍了表演团体自身的良性发展。

(二)解决措施

在政府方面,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驱动力,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并建立具有排演本土丝弦戏等民族艺术的剧院和剧团;加大优势文化输出并建立一套保护、传承、发扬民族艺术的理论价值体系。在经济方面优化丝弦戏演职人员的酬薪制度,并开设若干基金来鼓励各界关注广西壮族文化思想内涵建设,打造“文化广西”软实力文化产业新型格局、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社会民众认识家乡戏曲并鼓励艺术家走进社区介绍丝弦戏艺术。

在教育方面,应建立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基地;非遗类的研究基地可以保护好老艺人们创作的作品、剧目等文献资料并培养后继人才。除此之外,学校等教学机构应在音乐鉴赏课堂中向学生对上林丝弦戏进行推广并教授本科学生进行丝弦戏一些剧目的排演,为传统艺术表演注入新的血液。在著作、研究上可以对丝弦戏的文本遣词用句或音乐本体结构上进行系统化的分析,科学有效的发扬丝弦戏这门古老的艺术。■

猜你喜欢

丝弦广西艺术
广西贵港
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常德丝弦的研究现状
南国冬日暖总闻丝弦声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以石家庄丝弦为例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阿炳与二泉映月
爆笑街头艺术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