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上林壮族多声部民歌探析

2015-11-25温泉

艺术评鉴 2015年22期
关键词:上林壮族

温泉

摘要:广西上林县壮族民歌因其存在天然的多声部现象而珍贵,尤其是三声部民歌曾引起了民族音乐学界密切关注。本文拟从音列音阶、和声特点、旋律进行、衬词衬句、字腔关系等方面对上林壮族二声部、三声部民歌进行剖析和探究,并通过和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对比,进一步概括和总结上林壮族多声部民歌的艺术特质。

关键词:上林  壮族  多声部民歌

上林县广西中南部的大明山东麓,西北连马山县连接,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所辖的西燕、镇圩等乡镇有多声部民歌存在,并与马山壮族多声部民歌存在一定的联系。上林民间很早就有唱歌的传统,当下“三月三”歌节民俗活动仍然是当下人们生活方式。上林多声部民歌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文明的一种形态,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馈赠,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品。其发现挖掘与研究溯其源应始于20世纪60至80年代范西姆、梁甫基、乔建中等老一辈音乐学者曾对其进行了收集、整理。上林壮族三声部民歌《上山望乡》《旱田怨》的发现说明中国民间存在着天然多声部艺术,这是让我国音乐界和学术界非常振奋的一件事情,经常作为文化自信范例来提及。本文从上林壮族多声部民歌中挑选三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达卡的歌》《光阴最宝贵》《旱天怨》进行分析,以呈现其艺术特征。

例一:

《达卡的歌》

《达卡的歌》为罗月松、蓝月莲演唱,奉孝伦、黄金莲记谱,是一首二声部的叙事歌。是上林壮语“欢(fwen)”类山歌中的一种,称为“欢冷”。音调舒缓、字多腔少,音色质朴,音域自然,适用于长时间的演唱。此歌是一首由61235五音列组成的五声音阶、宫调式民歌。旋律线呈“驼峰式”螺旋上升与下降特点,如第一句从第1至第9小节,在第4小节到波峰的位置,之后旋律不断处于螺旋下行。整个旋律以二度级进为主,偶见三度级进,跳进只有一小节,旋律以平静舒缓的特点,这与叙事长歌题材非常符合。歌词为五言四句,如第二段歌词“那时年龄小,刚得七岁满,父母去做工,惨死在地主手……。”整首曲调都是使用第一句的材料发展而来,旋律位于高声部,低声部是高声部派生出来的,两声部中出现了大量的同度音程。高声部先领唱,低声部延后两个小节跟腔进入,低声部对高声部起着支持和衬托作用,旋律走向一致。值得一提的是,大二度音程“碰撞”,这也是广西多声部民歌的和声特质,如在第4小节,第26小节、29小节在强拍出现大二度音程,解决方式相同,往同度解决。歌曲中出现了大量的衬句,其特点突出,句首以衬句开头,句尾以衬词结束,如句首第1至3小节,句尾第6至9小节,使音乐具有“一唱两叹”之感,对于表达低沉、悲凉情绪有很好效果。

例二:

《光阴最宝贵》

《光阴最宝贵》为蓝爱清、罗延英演唱,罗延英记谱,是一首二声部的山歌,因衬句落在“悦”这个字上,所以称为“悦”(yui),上林当地称为“欢悦(fwen yui)”。可以在野外或者室内对歌使用的曲调。曲调由5612四音列组成,徵调式,音域在一个纯五度以内,非常适合歌唱的区域。旋律线呈上下不规则的锯齿形,以级进进行为主,10小节进行中有7次4度跳进,两音一字或一音一字的情况较多,字多腔少。曲调中共出现2次衬句,分别为第1至3小节,5至6小节,并出现了2次“悦”(yui),从衬腔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有特色的,当地人也因此命名歌种。歌词结构为五言四句,两句为一联配上曲调,反复吟唱,押腰脚韵。高低声部同声起唱,以第1、2、3小节为一个衬句作歌曲的开始,旋律声部为高声部,低声部和高声部为同一材料发展而来,对高声部起到支撑和衬托的作用,高低声部中多见同度、小三度、纯四度叠置。此歌相对《达卡的歌》而言,歌唱性更强一些,旋律的跳进增多,音乐起伏较大,虽然也是在自然音域内歌唱,但集中稍高的音区,也满足了在野外对歌需求,说明歌手非常会根据场合、内容选择适合的曲调。

例三:

《旱天怨》

《旱天怨》为苏凡荣、蒙兰经等演唱,乔建中记谱。三声部民歌,也有二声部的唱法,因在规定的衬词中使用“悦”(yui),称为“欢悦(fwen yui)”,还有称为“骡欢”的别称,意思是诙谐调皮的山歌,可以唱历史、天文、地理等较为广泛的内容。此歌音调相对其它两首民歌起伏较大一些,四五的跳进时而出现,音域适中,字多腔少,衬句衬词较多。此歌曲高声部为旋律声部,最大的特点是第二声、第三声部陪衬声部,它们走向完全一致,以大二度的交替横向发展来烘托、铺垫第一声部,同时第二声部、第三声部至始至终小三度的纵向叠置出现。另外,此歌曲高声部也是以衬句开始,第二声部、低声声部随后跟腔进入特点,与《达卡的歌》不同是,此歌是弱拍起唱。此歌为五言四句此题结构,但实际加入大量的衬词,比如:第一句“天旱第六年”的起腔和句末都要衬句,这些衬句的加入使音乐得到拓展,真可谓是“一唱两叹”,将悲凉、凄苦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更清楚地呈现上林壮族多声部民歌的艺术特征,笔者从壮学丛书《壮族民歌100首》中选取《蓝天光朗朗》《孤苦吟》《相爱嫌时短》三首壮族三声部民歌与本文的三首民歌进行音乐特点方面的分析比较。归纳如下:相同点主要有四点:一是两地壮族民歌都具有支声复调的性质,各声部进行方向基本一致;二是和声方面都有大二度“碰撞”音程的出现,比如在《蓝天光朗朗》第二第三小节便是一个长时间“碰撞”。这种情况和在上林壮族民歌《达卡的歌》出现的情况是相同,其次同度、三度、四度也都会使用;三是两地的壮族多声部民歌都是用衬句起唱,稍微不同的是上林壮族多声部民歌高声部多为顶板起唱,低声部跟腔。马上壮族三声部民歌三个声部都为顶板起唱;四是在唱词方面多数押腰脚韵,另外两地壮族民歌歌词中“五言”的情况比较多,但是句数不一样。马上多声部民歌以“五三五”为经典,上林多声部民歌种有“五言四句”词体。不同点主要有二:一是马上壮族三声部民歌三首歌都为羽调式,而上林壮族多声部民歌具有徵调式的色彩;二是旋律起伏不同,马上壮族三声部民歌跳进较多,尤其是5度、6度的跳进经常使用,音乐起伏较大,上林壮族多声部民歌则舒缓一些,级进较多,大跳较少。

上林壮族多声部民歌总体上具有以下特点:从音的组成方面看,多为四音列、五音列的五声调式,有时有偏音加入。从旋律方面看,旋律线多呈锯齿形,多是螺旋式上升和下降,旋律进行多为级进进行,音调平缓,跳进很少,五度以上的大跳基本没有。从和声方面看,高低声部具有支声复调的性质,和声天然质朴,多使用同度音程,其次是三度、四度音程较多,特性音程在于使用大二度音程的“碰撞”。演唱方面看,三首民歌均在一个8度以内,音域不宽,音调自然,多为一字一音,字多腔少。从衬句和衬词方面看,衬词衬句较多,衬句使用有很多特点,即歌曲第一句均为衬句,而且多见于高声部领唱先进入,二、三声部随后来跟腔加入。

参考文献:

[1]范西姆.广西壮族民歌100首[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

[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5.

[3]邢连秦.广西上林壮族民歌音乐形态研究[J].人民音乐,2014,(02).

[4]赵毅.壮族三声部民歌探析[J].民族艺术,1996,(03).

猜你喜欢

上林壮族
城东早春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梦境尚好
上林师公舞在广西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究
闯入上林的森境,行舟不问来时路
《Cat’s book》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壮族山歌
非洲淘金的广西“上林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