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生(那提)
——与玄奘同时代前往中国和真腊的密宗传播者

2017-08-15林藜光林希常蕾

普陀学刊 2017年0期
关键词:玄奘菩萨

林藜光 著 林希、常蕾 译

本人将此论著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曾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常蕾女士的多方帮助;除提供梵—汉译名外,她还查原典核对引文,并将文中所描写的佛教仪式用专业语汇转写成中文,从而使译文在这方面的准确性得到保证。应当说,没有她的帮助,此译文也不可能问世。在此,对常蕾女士致以衷心感谢!

——林希

福生(那提)同善无畏和金刚智一样,出生于印度中部;他也像金刚智和不空金刚那样,曾历游当时印度密宗学说*善无畏(637—735?)和金刚智(671—741?)都出生于印度中部,他们在那烂陀完成学业后,于715—720年间前往中国。在锡兰,不空金刚于741—746年间收集到一批密宗文献。高宗皇帝(650—683)即位伊始,锡兰国王向中国朝廷赠送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其部分内容属密宗学说(《南条目录》No.955,《大正藏》No.159号),此经文由般若等于787年译出(参阅《贞元录》卷七,及该经文的前言)。中心之一的锡兰。在中国,他和智通、伽梵达摩及阿地瞿多并驾齐驱,成为唐代初期“新”密宗运动*唐代初期,像智通、伽梵达摩和阿地瞿多这些翻译家只翻译过一些密宗文献;就在这个时候,福生出现了,还携带着他所收藏的大批写本。半个世纪后,即金刚智和不空金刚那个时期,密宗运动在中国达到了顶点。该运动于隋代和唐初显然经历过一种革新。不空金刚传记(《宋高僧传》卷一)中提到不空金刚“欲求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即身、语、意)涉于三载”。中国和尚无行(梵文名:Prajdeva慧天)自印度发往中国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近者新有真言教法,举国崇仰。”685年,无行56岁,后在印度去世;义净于671—685年间在印度与其会见过。日本的《真言宗教时义》(Shingonshükyōji-gi)中提到这封信(卷三,《大正藏》No.2396, p.431 a, l. 10-11) 。安然(Annen),9世纪后半叶作家;无行那封信的抄本于847年由圆仁(Ennin)从中国带到日本(“南荆州沙门无行在天竺国致于唐国书一卷”,参阅:圆仁带回的抄本清单,《大正藏》No.2168, p.1086 c )。大村西崖(mura Seigai)撰写的有关密宗史的大部头《密教发达志》(Mikyō-hattatsu-shi,共5卷,1918)正是从这一颇为奇怪的引语中得到启示的。中国密宗的革新看来与当时发生在印度的那个运动是彼此呼应的。的代表人物。他于655年抵达长安时,携带着所收藏的大量抄本,比玄奘于645年带回的多三倍。*根据《慈恩传》,玄奘于645年带回中国的那批梵文抄本共计520夹,含657部著作。

与他过往甚密的道宣曾说,福生看来是个大学者。当时,道宣和玄奘一样是中国佛教最显赫的人士。玄奘回国后,与道宣合作完成了自己的首部翻译作品《大菩萨藏经》,即《大宝积经》的第十二会《菩萨藏会》。*《大菩萨藏经》,《南条目录》No.23(12)。参阅《续高僧传·玄奘传》卷四。然而后来,这两位名人成了或明或暗的竞争对手。由道宣撰写并收入其《续高僧传》的福生传记,按排列顺序紧随玄奘传记之后。书中对玄奘颇有微词,指其对福生的态度使后者在朝廷内陷入黯然失色的境地。一开始,福生受到良好接待,官方为其提供住处及供养;然而,仅仅一年后,他就奉敕赴“昆仑诸国”(其中包括真腊,即柬埔寨)访求异药。就这样,高宗皇帝把他当作一个普通“职员”来差遣。一个可能的竞争者被打发到远方去了,此事或与玄奘不无关系。福生于663年到长安“汇报使命完成情况”并打算开始翻译他手头的梵文抄本,从而实现他来远东以及他的整个职业生涯的真正目标。然而他的抄本已经不在长安了;玄奘于四年前离开首都前往外地一座宫殿定居时把那些抄本都带走了!福生只在中国待了两年。在他最终离开中国并于664年回到真腊之前,他正是在道宣*根据《开元录》卷九(《大正藏》No.2154, p.563),这三部著作是由禅林寺的慧泽(又名慧译)担任译语,而缀文和几篇序文则是本传记的作者道宣亲自撰写的。的帮助下翻译了至少三部短经。这些典籍中的第一篇《八曼荼罗经》,证明密宗佛教的发展在前,不空金刚和善无畏翻译大部头经典在后。《礼佛法》描述的供奉仪式与密宗毫不相干,然而这种仪式却长期兴盛于中国和日本,尤其是在天台学派内。《阿咤那智经》版本是小乘的密宗文本,收入长部,不幸的是长部该文本的巴利文校订本已失传。以下对福生所译尚存世的两部经文作一简要分析。

此外,福生和外国的关系也相当重要。他抵达远东之前,曾应聘到大夏(Tokharestan)当“文士”(当然是梵文方面的)。他后来多次去过真腊(柬埔寨)并在那里待过很长时间,但据本人所知,至今没有人提及此事;他在那里讲道,似涉及密宗学说,颇受赞誉。真腊的“大师们”到中国来找他,就是想让他去“收集草药”。在烈维先生(S.Lévi)看来,翻译家福生的传记以及道宣为其著作撰写的几篇序文中所提供的信息都值得关注,这就是他鼓励本人撰写这篇小论著的原因。

一、 那提传记* 《续高僧传》,在那提离开后,由道宣编纂于664—667之间(《大正藏》No.2060, p.458 c-459 c, 卷四《那提传》,在玄奘传记之后)。此传略部分转载于《开元录》卷九中,但有一些出入。

“三藏法师那提”——中文译名福生(福气诞生):这个名字逐字从梵文音译应写为布如乌代邪*《大正藏》根据高丽藏版给出“代”字,又根据宋、元和明各代的版本,提及“伐”字(fa),但这是变异体。这个明显的错误导致《南条目录》(No.1493)误将Punyodaya恢复为Punyopya。(Punyodaya),因这样转写太长,故将其过分缩略为那提(“以言烦多故,此但讹略而云那提也”)——那提出生于印度中部,年轻时就离家出走。曾接受名师教诲,抱负不凡,立志传播佛教。他曾以教化为使命,历游诸国。他精通文法并擅长阐述经典,曾以文士身份受邀赴“大夏”(Tokharestan),*大夏,此王国位于阿姆河以南和帕米尔以西,与中国交往悠久。650年后的数年间屈服于西突厥。中国于657年使其脱离突厥而划归安西(库车)保护国。661年设大夏州,其首府位于靠东边的缚叱。参阅沙畹:《西突厥》(Les Tou-kiue (Turcs) occidentaux), p.67, n. 2; p.155。喜好文字修辞的道宣,有时会使用一些颇有随意性的地理命名法:在他的笔下,中国被称为“东夏”(《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序文,《大正藏》No.486, p.697 b),印度则称之为“中夏”(《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序文,《大正藏》No.487, p.698 c)或是“华胥大夏”(《大正藏》扉页上的版本记录No.1899,vol.45,p.895 c)。 然而,在本传记中“大夏”显然指的是Tokharestan,而文中靠后的一段中,称印度为“天竺”。在那里的角色相当于中国“兰台”*“兰台”指的是汉代的帝国图书馆。《汉书》卷十九提到:“御史大夫有两丞……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属于皇帝的)。”唐代龙朔二年(662年),秘书省也被称之为兰台(参阅《唐书》卷四七)。的著作者。他对众人都怀有善意并具有追求奇特事物的嗜好。每当听说某种事物或可对学说的理解有助益,他为探求个究竟从不嫌路途遥远,即使需要远赴外国也在所不辞,曾往锡兰(狮子国)并攀登过该国东南部的楞伽山,随缘游化南海诸国。他擅长学习语言文字。他使人皈依佛教,建立了道场并施教于所到之处。适闻中国大乘佛法兴盛,佛教在赡部洲的蓬勃发展胜过其他任何地方,乃搜集包含一千五百多部经文的大小乘经、律、论,共五百余箧(pustaka)抄本。那提于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首次抵达都城(长安),敕住大慈恩寺,由官方为其提供所需的一切。当时,玄奘法师享有三藏首席翻译官的地位,声望已如日中天。因此,那提没有任何机会显示自己的本领。他始终孤独忧郁。般若是麻烦的起因!他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接待,反而被当作一般职员对待。显庆元年(656年)奉敕赴崑仑诸国*“崑仑”一词,狭义上指的是东南亚岛国地区(参阅烈维:Kouen-louen et Dvipantara, 该文收入Bijdragen tot de Taal-, Land-en Volkenkunde van Nederlandsch-Indie, Deel 88, Afl. IV, 1931)。此处的“崑仑诸国”,一般指的是“南海诸国”,包括柬埔寨在内;下文中一句话为此提供了根据:“……真腊(柬埔寨)人……那提曾在那里授法……”求异药。既至南海,诸王归敬,为其立寺,遂于该地度人授法;比起前次来此时取得了双倍的效果。因奉敕而来,必须回(中国)汇报使命完成情况;再说,他打算重新捡起和研究他原先留在慈恩寺的梵文抄本。龙朔三年(663年),他回到该寺。然而,他(原先)存放那里的经文全部被玄奘带到北边*根据《开元录》卷八和《慈恩传》,玄奘于659年离开慈恩寺前去玉华宫定居。这座宫殿位于宜君县西南,在长安以北约二百里地(参阅《寺沙门玄奘上表记》,《大正藏》No.2119, p.826 c)。慈恩寺位于长安县的东南边。去了。那提曾打算翻译[几部经文]以便使[中国人]皈依佛教,但由于手头已没有资料了,他只翻译了三部佛经,即:《八曼荼罗》《礼佛法》及《阿咤那智经》。其译文准确、简洁、精细,适合长久研读和运用。这一年(663年),南海真腊(柬埔寨)人盼望再见到那提;他曾在那里授法并始终受到敬重。该国的大法师们不顾路遥前来请他前去,说他们那里有只有他知晓的好草药,并表示希望他能亲自[去]收集,遂敕往,但[从此]无法归来了。*“返亦未由”,此处的“未”字似错讹,应是“末”字;“末由”的意思是“没有办法,不可能”等。本人询问过从大夏(Tokharestan)旅行归来的游人;他们说,那提这位三藏法师是龙树的弟子。而他所尊崇的“无相”(Nirlakaa)学说,与玄奘所奉行的学说大相径庭。印度(天竺)的一些和尚曾说,自从龙树大师作古以来,对“实相”(Lakaa)和方便(upya,解脱的方法)具有最深刻了解的,首屈一指要数那提。关于小乘佛教的五部*法藏部,说一切有部,饮光部,化地部,犊子部。律(Vinaya)和外道的四吠陀(Veda),勿论是原始资料还是内容实质,无论是字面还是深层次,他都有透辟的理解。他[妙语]连珠,论据[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撰写的《大乘集义论》(Mahynasamuccayrthastra)可达四十多卷。刚打算将其翻译成[中文],就被派往[南海],因而未能实现。唉![孔夫子]的“抱麟*抱麟之叹指关于孔夫子的一则趣闻:孔夫子诞生之前,一只麒麟在他村子的一所房子里吐出一本用玉制作的书;孔子的母亲徵在,让人在那动物的独角上拴一条刺绣短带,翌日那麒麟不见了。后来,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一些农民在沼泽地里抓到一只麒麟并将其送到孔子面前,那刺绣短带还拴在独角上。孔夫子亲吻了麒麟,取下短带,然后痛哭一场。参阅王嘉:《拾遗记》(公元4世纪)。之叹”是一种恒久不变的现象啊!知人之明远非易事,千年亦少有矣!那提带着学说来到[中国];如当时他被安排在和他身价相称的位置上,他会证明自己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投俾北冥,既无所待”,指《庄子》首篇中的怪兽“鲲”(相当于《圣经》中所描述的海中怪兽)以及该怪兽在北海里嬉戏的情景。“无待”一词也出现在该篇中,即“独立无所依”的意思。然而,他却多次受到伤害,之后又被委以使命赴南海。在那里,他不知走了多少[里]山路,并多次冒险呼吸过[热带地区]有害的空气。就在那里,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惜哉!

二、 八曼荼罗

据《开元录》卷九(《大正藏》,vol.55,p.563)记载:《八曼荼罗经》别名为《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Sihavyūharjabodhisattva-parip ̄cch-sūtra;《南条目录》No.462,《大正藏》No.486)。该佛经于龙朔三年(663年)*在这部由道宣本人撰写的著作(《大正藏》No.486)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逮龙朔三年冬十月,有天竺三藏,厥号那提,挟道间萌来游天府。皇上重法,降礼真人,厚供骈罗,祈诚甘露。南海诸蕃,远陈贡职,备述神药,惟提能致。具表上闻,霈然下遣,将事道途,出斯奥典……”被翻译成中文。其藏文本尚存世,系由智军翻译(9世纪前半叶;《甘珠尔》Mdo IV, Gu 5, p. 441a, l. 4-444a)。这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密宗文献,因为其场景属本生经(Jātaka),而该地点仍然存于这个世界;而那些晚期的密宗经典中的场景,地点却都限于某些遥远的国家或是在天上;例如《佛说宝藏神大明曼拏罗仪轨经》*《佛说宝藏神大明曼拏罗仪轨经》(Jambhalajalendrayathlabdha-kalpa),由法天于公元973—985年间翻译;《南条目录》No.1046,《大正藏》No.1283,《大谷》No.426。中的场景,地点在楞伽国;《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Mahvairocana-sūtra),善无畏(ubhakarasiha)和一行于公元724年合作翻译;《南条目录》No.530,《大正藏》No.848,《大谷》No.126。的场景,地点在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Tathgatdhihnavipulavajra-dharmadhtuū);《最上秘密那拏天经》*《最上秘密那拏天经》(Anuttaraguhya-naadeva-sūtra),法贤于公元985—1001年间翻译;《南条目录》No.1038,《大正藏》No 1288。的场景,地点在毗沙门宫等等。《八曼荼罗经》的主题是献给八位菩萨的宗教仪式,为此而建一个“祭坛”以及靠此仪式可望建立的功绩等。佛教文学中八菩萨分好几种体系。例如由支谦于吴时(222—280)所翻译的《八吉祥神咒经》(《大正藏》No.427)中,列出了八位菩萨的名字,但均属另一体系;再说,在这个三世纪的经文中尚没有提到过密宗仪式:不论是曼荼罗还是陀罗尼均以重复菩萨名字替代之。那提一文中所提到的八位菩萨就是后来中国密宗所经常崇拜的那八位(见不金刚于八世纪,约750—775年间,翻译的《八曼荼罗经》,《南条目录》No.981,《大正藏》No.1167;这部佛经的另外一个译本由法贤完成于十世纪,《南条目录》No.882,《大正藏》No.1168),每一位菩萨都有一个陀罗尼。

此场景出现在王舍城的鹫峰上。佛陀讲道时,面对的是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五百位菩萨以及天、龙、药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和其他不计其数的八部众。师子庄严王菩萨*师子庄严王菩萨(Bodhisattva Simhavyūharja),藏语:Se ge’i rgyal po bkod pa zhes bya ha zhig ‘khor。起身向世尊表示敬意,并询问佛陀过去都做过什么修行才成为转令人尊敬的人和众神之神,才受到众生的赞扬和尊敬。(“如来往昔修何胜行,今获如是人天中尊,为诸菩萨大声闻众天龙八部之所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世尊对他说,过去,在不可思议光明如来*不可思议光明如来(Tathgata Acintyaprabhsa),藏语:De bin gçegs pa bsam gyis mi khyab pa’i ’od。那个时代,有一位叫做上施*上施(Uttaradna),藏语:Bla ma sbyin pa.的长者,凭着自己的财力,不相信诸法,对世尊也不尊重。一位叫做毗阇耶三皤婆*毗阇耶三皤婆(Vijayasambhva),藏语Rnam par rgyal be ’byu ba。的菩萨出于对这长者的怜悯,想让其皈依佛教。于是,他上门去了。那位长者见他如此神采飞扬,便起身接待他并对其表示敬意。

比丘对他说,有一个称之为《八曼荼罗》的大法门,其功德无量。聆听过此法门,如能将其运用,便会获得四项稀有果报,即:1.将出生在聪明菩萨诞生的地方,周围亲近者(眷属)众多,还有很多财产;2.由于亲近者众多,就会感到自由和免受困扰;3.将拥有完美的容貌和总是健康的身体;4.将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且即使被大山压顶也不会受到任何煎熬。将会知晓众生的想法,会对其表示怜悯并设法保护和拯救他们。

毗阇耶三皤婆补充说,这个法门是由不可思议光明如来传授给他,而他自己也加以运用的。他接着历数了供养所带来的功德和奖励。运用此方法者,如同礼拜三世诸佛、大菩萨、缘觉和声闻。他将永远受诸天的保护。如一位国王运用这种方法或是委托他人加以运用,他的王国的一切困苦都会消失。如果是善男子或善女人,则不会转生到恶道,供养就能如愿以偿获得漂亮的容貌或是聪明的头脑,就能转世到四大天王那里,或是转生到三十三天、夜魔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或是转生到帝释天王、梵天、魔王、转轮王之处,抑或是转生到天上,或转生到人世间眷属圆满并拥有很多财富的高贵家庭里;最后,如欲达到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缘觉、菩萨,甚至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应修学八曼荼罗供养法门。

然后,世尊告诉师子庄严王菩萨,这位毗阇耶三皤婆比丘就是文殊师利本人;至于上施长者,原来就是释迦牟尼佛本人,而他之所以现在功德卓著,是因为他在三阿僧祇劫中都修学供养了八曼荼罗。众生如果也能这样供养,那也会获得同样的功德。

佛经末尾,世尊还说供养也就实践了六波罗蜜:用加了香料的水或是香水浇在地上;用水和泥巴制作一个方坛和圆场,那就是布施波罗蜜。供养所包含的身、口、意业对众生无伤害,那就是持戒波罗蜜。如果忍受侵入坛城的昆虫和蚂蚁,那就是忍辱波罗蜜。如在供养过程中善心不断,那就是精进波罗蜜。如心不散乱,那就是禅定波罗蜜。如懂得正确摆放方坛及圆场并意识到应当在什么时候建立和完成仪式,那就是般若波罗蜜。

三、 礼佛法

据《开元录》卷九,此佛经名为《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Vimalajnabodhisattvapariprcch:《南条目录》No.521,《大正藏》No.487),于龙朔三年(663年)翻译成中文。这部佛经的教义就是当时中国天台学派所说的“五悔”(pratidean)。十方佛中,毗卢遮那佛位于下方。这被视为中日密宗将主佛毗卢遮那定位于曼荼罗中心的起源所在。*参阅大村西崖,op. cit., vol. II, p.196。

讲法的地点在舍卫城的祇园精舍。佛陀授法,面对五百位比丘,众多的菩萨,无数的婆罗门、吠舍、首陀罗和居士。他们是各自种姓的领头人,带着自己的下属前来。围绕在听众周围的是天、龙、药叉等。一位名为离垢慧的菩萨起身向佛陀表示敬意,并对其提问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于如来所,云何恭敬、礼拜、供养?”佛陀鼓励他并讲解礼佛法。

首先,要表一个誓愿:“我衷心礼拜十方佛。现在,我之所以用我的身体的五个部分向佛陀表示敬意,就是为了终止[转世]的五趣和排除(五盖*五盖分别是:贪欲、瞋恚、昏沉、掉举、疑。参阅《大智度论》卷十七,《大正藏》Vol. 25,No.1509。)。我愿众生永远安详,愿其拥有五神通和五眼。*五眼分别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我的愿望是,当我的右膝触地时,众生都实现三藐三菩提;而当我的左膝触地时,众生对外道的法不起邪见,并都笃信正见;当我的右手触地时,犹如坐在金刚座上的世尊右手指地,大地震动以示吉兆,证得大菩提,我和众生也同样证得菩提;我的愿望是,当我的左手触地时,难以制服的外道被四摄法所吸引并皈依佛法;我的愿望是,当我的头触地时,众生都远离憍慢并成就无见顶相。”

接下来要礼拜十方佛:东边是阿閦如来,以及东方无数世界中的其他如来,那些大法藏和那些菩萨、声闻、缘觉;*这些咒语是念给三宝听的,即佛、法、僧。南方是宝相如来等;西方是无量寿如来等;北方是妙鼓声如来等;东南方是因陀罗鸡都幢王如来等;西南方是宝游步如来等;西北方是娑罗因陀罗王如来等;东北方是无量幢王如来等;上方是智光如来等;下方是毗卢遮那如来等。

然后,要归命娑婆世界之主释迦牟尼如来,广及十方无量世界一切如来、大法藏和从欢喜地至法云地的十地菩萨等一切贤圣。

然后*从这里开始是严格意义上的“五悔”(参阅Mahynasūtrlamkra《大乘庄严经论》十八,70)。那提所列出的五悔是天台宗所奉行的内容,与中国真言宗的不同。再说,天台宗就这项仪式所参照的并不是那提的译文,而是另外的权威材料。要忏悔:忏悔十不善道:身业三项,语业四项,意业三项,以及忏悔无始以来轮回中犯下的所有恶业。

然后要劝请诸佛:“十方诸佛中,我祈请那些尚未转动法轮者、那些即将进入涅槃者要慈悯众生,要转动法轮,不入涅槃。”

再就是,要说以下的一句话来表示赞同随喜:“十方所有三乘的贤圣,以及一切众生修行六度和菩提支,我都随喜。”

再就是回向。要这样说:“鉴于菩萨、声闻和缘觉所行的六度的功德都已回向无上菩提,我也同样回向佛道。”

最后,要发誓愿:“仰鉴于十方三世诸佛和菩萨都发下大誓愿,要度化三界的所有众生,我也要表一个大誓愿:愿我于无上道始终心不散乱,常得见佛,听闻正法,修习不退,教化众生”云云。

四、 阿咤那智

那提所完成的这第三部翻译作品早于公元730年就已失传(参阅《开元录》卷九,《大正藏》vol.55,p.56 a)。《阿咤那智经》的巴利文本保存在长部中,藏文本则收入《甘珠尔》(《大谷》No.749)。曾在中亚*参阅Hoernle, Manuscripts remains of Buddhist Literature found in Eastern Turkestan, vol. I, p. 24-27。霍恩雷(Hoernle)所提供的参照材料可补充阿咤那咤中的一段引文,该引文摘自《善见律毗婆沙》(Samantapasdik)的中文校订本(《大正藏》No.1462, p.753 c)。鉴于相关段落的咒文具有祛病作用,因而允许比丘们将其对世俗病人朗诵之。找到其梵文校订本的一个残片。这是小乘专题文献中少见的密宗类经文。

猜你喜欢

玄奘菩萨
菩萨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
太宗&玄奘:西游前后的帝与僧
放我一马
玄奘的晚年很凄凉
玄奘
风华绝代的大唐音乐剧:菩萨蛮与破阵子
佛像面前的菩萨
生气的狼
社会意识与菩萨造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