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印度、西藏”佛教研究发展综述(1950—2000)
——以学术研究期刊为论谱
2017-08-15陈美华
陈美华
(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副教授)
一、 前 言
在台湾地区佛教研究这个大脉络下,本文将针对“印度、西藏”佛教研究的部分,综述从1950年到2000年这五十年之间的发展概况。1945年以前的研究概况,由于已有一些学者对台湾有关西藏方面的研究做过综论,比如萧金松《藏学研究在台湾》(1991)、*萧氏在1993年的《西藏研究论文集》第四辑中,同文再刊登了一次(内文只有微小的文词差异),不过在该刊的目录页所刊登的篇名为《台湾的藏学研究概况》,而不是《藏学研究在台湾》。大陆学者王尧于1989年第2期出版的《西藏研究》(总第31期)中,亦有一篇《藏学研究在台湾》。林冠群《近四十年来台湾对西藏地区的研究论著内容分析》(1992)、简吟慧《西藏学研究概况》(1994)、王维芳和杨嘉铭《近十年来台湾地区的蒙藏研究》(1997)、林冠群《近五十年来台湾的藏族史研究》(1999)以及王俊中的《台湾与西藏及在台的藏传佛教研究》(2001)等,虽然除了王俊中之作是主要针对佛教作综述外,其他并不是针对佛教作综述,不过从这些内容多少还是可以拼凑出一点战前的相关研究情况。至于印度佛教方面的研究,在战前是个怎么样的状况,这首先牵涉到该如何界定“印度佛教”,再则涉及该时期相关文献的系统搜集与整理,实非本文所能涵盖,因此从略。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学术研究期刊所出版的论文主题,来探讨战后五十年来台湾地区对印度、西藏佛教研究发展的概况。既然要讨论的焦点是台湾地区之印、藏佛教“研究”的发展,在此于是采取严格定义的学术研究意涵来搜集资料。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能就论文篇目和数量来做统计分析,尚无法顾及各篇内容的铺陈与讨论。
一般而言,学术相关单位所出版的期刊,大多是研究期刊,混淆难判的情形较少;但是何者是佛教的研究期刊,往往令人眼花撩乱,摸不着门。因此,在个人2006年出版的《台湾佛教研究发展综述(1950—2000):以佛教学术研究期刊为论谱》一文中,已对佛教的“研究期刊”作一界定,也讨论了“分类目次”,以及“研究期刊”的分析(陈美华2006:5—26),以资参酌。在进入下文之前,于此武断的界定“印度佛教”包含:原始/早期佛教、部派佛教,原始佛教经典,与印度地区有关的佛教研究,以及以梵文和巴利文为研究语言的相关研究等。相对而言,由于藏传佛教的传统持续,“西藏佛教”的内涵也就比较明确,*就许明银而言,“西藏的佛教是以西藏语书写的‘印度佛教’;说它是接续印度佛教最后部分的‘续印度佛教’,也未尝不可。”请见许明银(1994),《西藏佛教略述》,《国立历史博物馆刊》,第4卷第1期,页41。凡与藏传佛教有关的研究,不论地区是在西藏、台湾或海外,都是其范围,也包含以藏文为研究语言的相关研究等。
二、 13种佛教研究期刊有关印、藏篇目的分析
沿用《台湾佛教研究发展综述》(以下用此简称)一文中所制作的“台湾佛教研究期刊一览表”(陈美华2006:39—40),*参见附录1。可以清楚地看到,《华冈佛学学报》创刊于1968年,是台湾佛教学术研究期刊的滥觞;《佛教文化学报》和《佛光学报》创立于1970年代;《华梵佛学年刊》《谛观》和《中华佛学学报》3份期刊,则是在1980年代发行;到了1990年代,则有《国际佛学研究》《圆光佛学学报》《佛学研究中心学报》《法光学坛》《中华佛学研究》《正观》和《慈光禅学学报》等7份期刊的问世。从创刊的数目来看,1960年代有1份,1970年代2份,1980年代3份,到1990年代的7份。这些数字显示,1990年代是1950年到2000年这50年中,佛教研究期刊创立最多的时期。那么,此时期是不是也是这50年来佛教研究论文篇目最多的时期?(陈美华2006:11)其中有关印度、西藏方面的研究,是不是也是这个时期的产量最多?前者的答案是肯定的;*请见陈美华2006:19—21。至于后者,则是以下篇幅所要处理的部分。
根据本文在这13个期刊中所能囊括和搜集到的篇目数量而言,与印、藏佛教有关的论著总篇目数共197篇。*此处只以论著为讨论,不包含翻译和其他类。这些篇数,是与台湾有关的作者之论著总数,不包含中国其他地区和所有外籍人士。此处所谓“与台湾有关的作者”乃包含:台湾学者、在台湾的香港学者、在台湾的外籍学者、在台湾的美国学者、在台湾的德国学者、在台湾的韩国学者、在台湾的马来西亚学者,以及海外台湾学者、在美国的海外台湾学者、在加拿大的海外台湾学者、在法国的海外台湾学者、在日本的海外台湾学者。
以A表示台湾学者;在台湾的香港学者以ABH表示;在台湾的外籍学者以AC表示,确知是从哪一个国家来者,则在AC后面加上括号并注明国名的英文代码。以CA表示海外台湾学者,确知是在哪一个国家者,则在CA后面加上括号并注明国名的英文代码。将此分类与代码制作成下表一。
表一: 作者代码一览表
“台湾学者”的定义,是以曾经在台湾任职者为基准,包括大陆来台、留台、居台以及台湾本地人士;“在台湾的外籍学者”,是指凡曾经在台湾求学受教或者留在台湾教学研究者;而“海外台湾学者”,则是指出生、受教或者成长在台湾之三者中的其中一、或二、或三项的任何一种情形,都包含在此类别内。各期刊每十年的出版篇数、作者别*凡海外台湾学者不确定是在哪一个国家者,则以CA表之。以及印藏类别的分布情况,可从下表二中一窥全貌。
从表二的数据中可以得知,台湾学者(即A类学者)共有165篇,总共有79位作者,其中有26位是出家法师,*据了解,“智化”为出家法师之法名,因此包含在此数字内。约占此类作者人数的1/3强的百分比。在台湾的外籍学者(即ABH和AC类学者)共有23篇,香港人士有13篇;共有8位作者,香港有3位,其中只有1位出家者,来自马来西亚。海外台湾学者(即CA类学者)则有9篇,以在美国者最多,有6篇;作者有5位,在美国的有2位,也有1位出家者。*将作者姓名与其出版篇数一览表制作成附录2—1和2—2。在该附录中,将任何值得提供后人参考的资料,都一一说明与记录。所有作者中超过5篇(含)以上的共有12位,作成下表三。至于所有作者的出版篇数统计,则成下表四。
表三: 5篇(含)以上的作者一览表
表四: 台湾以及与台湾有关的作者个别出版篇数统计表
表三和表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为止,出版论文篇数超过10篇(含)以上者只有A类的1位。以这类总写作人数79人而言,超过10篇(含)以上的只有1位,比率相当低。出版论文篇数超过5篇(含)以上者,A类有9位,ABH类有2位,AC类有1位,CA类则是0位。就男女性别而言,没有一位超过5篇(含)以上的作者是女性。而在所有的作者中,则约有25至30位左右的女性。*因为有几位作者目前不确知其性別。
再就作者的年龄层而言,出版超过5篇(含)以上的12位作者中,大多是超过50岁以上者。以目前所知,在40岁这个年龄层就达到此数字的学者,有释惠敏和黄俊威。至于曹志成在2000年的时候,究竟是属于40岁或是30岁这个年龄层,由于无法与其本人联系上而不能确知,据推测应该是在40岁上下。可见学术的累积,是需要时间与岁月的。不过就A类和ABH类出版篇数排序第一、二位的三位作者(曹志成、释惠敏和黄俊威)来看,台湾的印藏佛教研究的发展,是在这个年龄层突显出来的。要在40岁或以下这一年龄层,达到出版超过5篇(含)以上的数量,就现有的数字来看,也是可以期待有更多的学者朝此目标迈进的。但是要在现有教育体制下,于教学、行政、服务三头忙碌,又未提供年轻学者比较优质的研究环境和条件的情形下,期待有更多的学者能在40岁这个年龄层就能达到出版5篇(含)以上的学术产量,就非得靠学者自身的禀赋、努力,甚至学术使命的驱策力等等因素的聚合,才有可能达到更高数目的目标了。
而在30岁这个年龄层,是否有人、或究竟有多少人的论著出版数目达到此数量,由于未对每一位学者的出生年代作一调查,因此无法得知结果为何。此外,也由于不及对学者的出生年代作一调查,也无法得知每一个年龄层(从20岁至80岁)出版数量分布的情况。不过,从下表七中,可以看到出版超过(含)5篇以上的这12位学者,于1968到2000年间出版数量分布的情况。
很明显的,就这12位作者而言,1960年代出版0篇,1970年代8篇,1980年代28篇,1990年代42篇。这些数据显示,1990年代是12位作者产量最多的时期。在这个表格中,有几点值得一提。首先是出版的篇数,以每一年出版1篇的状况最多,总篇数是63;出版2篇的有12;3篇的只有1998一年,所以是3;没有出版4篇或是4篇以上的。出版年限最久的是李志夫,从1972年开始。下表八的数据可以呈现出这些学者刊登在多少种不同的期刊、哪些期刊刊登了多少篇数,以及每一期刊各有多少不同人数的学者发表在其上等情形。
就表六的数据来看,这些作者主要刊登的期刊,是以自己所属机构、或是所邀请机构所发行的期刊为第一选择,比如释惠敏有7篇在《中华佛学学报》、1篇在《华冈佛学学报》。发表在最多不同种期刊的学者是曹志成,共在5个期刊上发表其论文。其次是李志夫,是在4个不同的期刊上发表。在这些期刊中,以《中华佛学学报》刊登的论文篇数最多,有37篇;《谛观》次之,13篇;《华冈佛学学报》位居第三,是8篇。这个排列顺序也是这13份期刊上,各有12位学者中多少位不同学者在该刊上发表论文的人数排序,分别是10、5、5。
根据林端的说法,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2001)编辑出版的《佛教相关博硕士论文提要汇编(1963~2000)》(以下简称《汇编》)既多元又多重的佛教知识之社会承担者,包含原作者、编者与读者。他将佛教相关的博硕士论文的原作者,根据其所出身的学科与知识背景,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台湾佛学院的研究所学生;第二类是就读各大学文史哲等人文学科者;第三类的研究者是出身于社会科学者;第四类则是有自然科学背景者(林端2001:11—12)。以本文的原作者而言,亦是由于时间太有限,无法对已经初步掌握到的每一位作者的学科与知识背景数据作一精确的整理,因而无法有一明确的分析数据呈现于此。不过,若是就其任职或是就学的机构来说,大体而言,以任教于各大学文、史、哲系所和佛学研究所的学者居大多数,就读于佛学研究所者次之。这些作者中,大多数是兼具信仰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身份,这应是可以求证的客观经验事实。至于是先信仰而研究,还是先研究而信仰,则是一个可以深入探讨的面向。
以上虽然已经可以看出,1990年代是12位学者于1960年代到2000年中,论文产量最多的时期。而在下表七的数据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整体论文出版数量年代分布的情形。
表七: 13份佛教研究期刊所有论著出版年代分布简表
(续表)年代 作者别篇数 AABHAC(A)AC(G)AC(K)AC(M)CA(A)CA(C)CA(E)CA(J)19783319793111198088小计2522000002100198155198222198344198475219852111986111987422198896319891011990761小计42329000010001991141211199275219936411199415101121199565119966619971917111998141419991716120002421111小计128110416123010总计1971651316126111
从此表可以很清楚的看到,1990年代是这13份佛教期刊所有论著出版篇数最多的一个时期,共有128篇,较之1980年代的42篇,增加了3倍。而就以A类的台湾学者来说,1990年代的110篇,也比1980年代的32篇增加了3.4倍。其他ABH、AC和CA模拟较特别的状况是,在1980年代几乎是空白的状态,只有CA(A)在1990年有1篇的出版。以下将就这4类作者总共197篇的论文数,根据《台湾佛教研究发展综述》所订立的期刊论文分类表的18个一级类目表(陈美华2006:9—11),*参见附录3。统计其篇数的分布状况。
表八: 13份佛教研究期刊与台湾以及台湾有关的作者论文之分类篇数简表
以197篇论著而言,内容类篇数最多的是“02佛教思想”,共有53篇;其次是“07论书研究”类,共47篇;第三则是“06经典研究”类,有24篇。出版篇数超过50篇者尚有“04佛教人物及其思想”21篇。以A类作者而言,出版篇数最多的是“07论书研究”,共46篇;其次是“02佛教思想”,有42篇;第三则是“06经典研究”,有21篇。ABH类作者出版篇数最多的是“02佛教思想”类,共8篇。AC类作者贡献最多的是“01佛教文献学”,有6篇。最后,CA类作者出版篇数大多是两篇或是一篇,两篇的是01、02、03和06类,一篇的有04和07类。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到,出版最多的类别是02、07和06。以A类作者而言,位居前三者也是这三类,只是排列顺序稍有不同,乃07、02和06。根据林端对《汇编》的20个一级类目再做划分成为五个不同层次的有关佛教的知识领域来说,02、06和07都是属于佛教“内在理念思想”的层次,是有关佛教最核心的知识及相关的学问。*包括第一类“内在理念思想”,第二类“外在制度结构”,第三类“佛教学←→其他学问”,第四类“佛教→社会”,和第五类“佛教←→其他宗教;佛教←→社会”(林端2001:9—10)。这是这13份佛教研究期刊有关印藏出版内容的最大特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局限。下面的表九是18类一级类目的年代出版情况。
表九: 13份佛教研究期刊与台湾以及台湾有关的作者之论文分类年代简表
(续表)年代 类别篇数 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7831111979321198083131小计25925431119815411982211198341121984733119852111986111987431198893122119891119907111121小计4211416412211199114132261992721111119936113119941514112511995613111996621111199719161812199814213131121999171412411212000242545422小计1288304101532792128总计197105372102447911021301800
1970年代出版最多的类目是02,有9篇;1980年代也是02,有14篇;*1970与1980年代的结果,与陈美华《台湾佛教研究发展综述》(2006)页23的结果一致。1990年代则是07,有32篇。而以A类作者的论著而言(请见下表十),1970年代出版最多的是类目02,有9篇;1980年代是07,有12篇;1990年代也同样是07最多,有31篇。
表十: 13份佛教研究期刊A类作者之论文分类年代简表
(续表)年代 类别篇数 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8901990611121小计3291531211199112222619925111111993431199410311141995531119966211111997175181219981421313112199916141241212000211444422小计110224491231691128总计16524251802146611011301800
以上是18个一级类目的统计,附录4则是加入二级类目的篇数统计。以跟印藏有关的全部作者之所有论著197篇论文而言,出版篇数最多的二级类目,分别是论书研究的“0704其他”类有27篇,“0202缘起论、空有论”有22篇,和“0401印度”的佛教人物及其思想有15篇。“A类作者(共165篇)的前三者排序情形完全相同,0704有27篇,0202有15篇,0401则有12篇。ABH类则是“0202缘起论、空有论”有6篇;AC类的“01佛教文献学”也有6篇。
最后,再就位居前三位的二级类目的年代出版情形来看(请见附录5),以各类作者的总出版数197篇而言,在1991年和1997年都各有5篇0704类的论文出版;其次是3篇的出版数,分布在好几个年度和不同的类目。再就A类作者的165篇而言,也是在1991年和1997年各有5篇0704类的论文出版;其次也是3篇的出版数,也分布在好几个年度和不同的类目。以下再就一级类目,分为印度、西藏和跨类三大部分,统计出版篇数,并做成下表十一。结果显示,属于印度类的一级类目,前三位的排列顺序,也是02、07和04,各有39、36和19篇。西藏类的前两顺位,则是07类的9篇,和“16西藏研究”类的7篇。跨中、印、藏或是欧美的,则有02的14篇,06的6篇,和“08僧制及僧制史”的6篇。
表十一: 13份佛教期刊有关印度、西藏的一级类目篇数统计表
三、 结 语
本综述是以佛教学术研究期刊为主要分析的主轴,探讨1950年到2000年的五十年期间,台湾地区有关印度、西藏佛教研究发展的概况。以《中华佛学研究》《中华佛学学报》《正观》《佛光学报》《佛教文化学报》《佛学研究中心学报》《法光学坛》《国际佛学研究》《华冈佛学学报》《华梵佛学年刊》《圆光佛学学报》《慈光禅学学报》《谛观》等13个期刊做篇目分析,制作作者别代码一览表,并对12位出版超过5篇含以上的作者作一讨论。接着对所有与台湾有关的作者之论文篇目作一分类,得到的结果是,1990年代也是期刊论文出版最多的时期;至于以论文类别而言,02、06和07类是论文篇数分布最多的几大类。
以上可说是本文的一点学术贡献。此外,根据万金川的说法,要“衡量一门学术的发展是否趋于成熟,其重要的评估准据之一,便是该门学术的工具性信息是否完备。这些工具性的信息,至少应该包括辞典与百科全书、期刊、论文与专著的分类目录及提要”(万金川2001:32)。本文在书目的部分将所搜集到的197篇佛教期刊论文,逐篇分类并且作成目录一览表,也是本文的另外一个贡献。就本综述而言,只能做到量的统计,而无法包含质的分析。此外,对于那些数字后面所隐含的种种可能因素,也不是本文所能顾及,而有待来日或是有心人士再做探究与处理了。
三十多年前,圣严法师曾经提到,“佛教的研究工作以及各种学术性的佛教财团、社团、会议、编译、出版等的事业,多是出于佛教教团及佛教信徒的支持”(释圣严1980:2),这种情形大部分都一直持续到今日,本文所讨论的13个佛教研究期刊也不例外。就这13期刊的整体出版成果来看,主要都是集中在汉传佛教的范围(陈美华2006),印度、西藏佛教的部分,还不到三分之一。这种情形,无论是1980年圣严法师在《华冈佛学学报》(释圣严1980:3—4),或是1992年在《中华佛学学报》(释圣严1992:16),都已经提及。到了2001年,陈玉女(2001:18)和周伯勘(2001:36)就《汇编》的资料,也同样提到博硕士论文大多集中在汉传佛教或是与其相关的主题上。
这可以说是台湾佛教研究五十年来最大的特色与成果的展现,但是,同时也显现出对其他地区佛教研究的不足、甚至可以说是严重缺乏的现象,比如对“有关印度佛教课题研究之极度不足外,同样的,对于汉传佛教圈里的东亚,即对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外围区域的佛教,乃至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之各领域的认知,仍充分显现极度有限,甚或从未涉及之实”(陈玉女2001:18)。固然,这牵涉到佛教原典语文(释圣严1980:3—4;1992:16)或是研究语言训练的问题(周伯勘2001:36),需要再有更多的加强之外,恐怕也需要有不同学术思潮与研究方法论的刺激或融入,才能开展出更大的格局与更丰硕的研究成果。
附录1: 台湾佛教研究期刊一览表(1968—2000)
附录2—1: 13份佛教研究期刊“台湾学者”姓名与出版篇数一览表(1968—2000)
附录2—2: 13份佛教研究期刊“与台湾有关的学者”姓名与出版篇数一览表(1968—2000)
附录3: 佛教研究期刊论文分类表
附录4: 13份佛教研究期刊“与台湾有关的学者”之论著的一、二级类目分类统计一览表(1968—2000)
(续表)类别 作者国别篇数 AABHAC(A)AC(G)AC(K)AC(M)CA(A)CA(C)CA(E)CA(J)小计534280010200003110302431030322小计750000011000401151221040211040311040844小计21182000010000601109106024310603330604110606651小计242110100100007011313070376107042727小计4746000000010089621小计96200010000091111小计1111000000000
(续表)类别 作者国别篇数 AABHAC(A)AC(G)AC(K)AC(M)CA(A)CA(C)CA(E)CA(J)1111110111小计210100000001211小计11000000000130111130311130411小计33150411小计110000000001611160222160411160544小计88000000000总计1971651316126111
附录5: 13份佛教期刊论文前三位二级类目各年代之出版篇数表
(续表)类别年代与台湾有关的作者出版篇数A类作者出版篇数020219883119891019912119921119931019943219953319961119991120001104011976111977101978111979111980111984321988111991111992101997112000330704197611198011198111198511198711
(续表)类别年代与台湾有关的作者出版篇数A类作者出版篇数0704198822199011199155199211199322199411199755199822199933
参考书目
王尧(1989),《藏学研究在台湾》,《西藏研究》,第2期,页119—128。
王俊中(2001),《台湾与西藏及在台的藏传佛教研究》,张珣、江灿腾合编,《当代台湾本土宗教研究导论》,页353—390,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
王维芳、杨嘉铭(1997),《近十年来台湾地区的蒙藏研究》,台北:蒙藏委员会。
李志夫(1987),《试分析印度“六师”之思想》,《中华佛学学报》,第3期,页245—279。
林冠群(1992),《近四十年来台湾对西藏地区的研究论著内容分析》,林恩显编,《中国边疆研究理论与方法》,页791—824,台北:渤海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林冠群(1999),《近五十年来台湾的藏族史研究》,徐正光、黄应贵主编,《人类学在台湾的发展:回顾与展望篇》,页405—451,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
林端(2001),《解读〈佛教相关博硕士论文提要汇编(1963~2000)〉所带来的丰富知识:知识社会学的考察》,《佛教图书馆馆讯》,第27期,页6—14。
周伯勘(2001),《从〈佛教相关博硕士论文提要汇编(1963~2000)〉略论台湾佛教研究学位论文题目的选择》,《佛教图书馆馆讯》,第27期,页35—36。
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编辑(2001),《佛教相关博硕士论文提要汇编(1963~2000)》,嘉义:香光书乡出版社。
陈玉女(2001),《试析台港地区二十世纪后半期之佛教研究动向》,《佛教图书馆馆讯》,第27期,页15—31。
陈美华(2006),《台湾佛教研究发展综述(1950—2000):以佛教学术研究期刊为论谱》,《台湾宗教研究年鉴》,页1—72,台北:财团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馆发展基金会附设出版社。
许明银(1994),《西藏佛教略述》,《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第4卷第1期,页40—48。
万金川(2001),《记〈佛教相关博硕士论文提要汇编(1963~2000)〉的出版》,《佛教图书馆馆讯》,第27期,页32—34。
萧金松(1991),《藏学研究在台湾》,《西藏研究会讯》,第12期,页11—14。
萧金松(1993),《台湾的藏学研究概况》,《西藏研究论文集》,第4辑,页253—259。
简吟慧(1994),《西藏学研究概况》,《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第4卷第1期,页77—86。
释圣严(1980),《序:学术的佛教》,《华冈佛学学报》,第4期,页1—4。
释圣严(1992),《现代台湾佛教的学术研究》,《中华佛学学报》,第5期,页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