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典组景法则的湿地公园声景观设计实证研究*
2017-08-15赵秀敏王多思石坚韧
赵秀敏 王多思 石坚韧 卢 寅
基于古典组景法则的湿地公园声景观设计实证研究*
赵秀敏 王多思 石坚韧 卢 寅
基于中国传统园林组景理论对声景观设计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了声景观组景六法,并引入到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中。以杭州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为例,对湿地公园声景观的设计构成要素、设计手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通过数据和图形相结合的方式论证了声景观设计与视觉景观设计的统一和协调。
组景;湿地;声景观
Abstract:In this study, the soundscape design is systematically combed that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the six methods of soundscape combination is put forward and introduced into the study of wetland park landscape design. Taking the Xixi-Wetland National Park in Hangzhou as an example, the elements and methods of design which applied in the wetland park soundscape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acoustic landscape design and the visual landscape design are demonstrate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data and graphics.
Key words:landscape configuration ; wetland ; soundscape
引言
与传统景观设计比较,现代景观设计具有多目标的特点,其中“空间、生态、功能与文化”是现代景观设计的4个基本方面。景观设计在对场地评价的基础上,满足多目标设计要求[1]。而现代景观设计多数以视觉感知为主,鲜有人提及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对景观的感知。近年来,很多学者提出在提供给游人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要强调其它四种感官的体验,因此声景观研究在景观设计中的地位呈上升趋势,自2002年开始出现相关研究,到达2015年出现研究高峰,至今共有148篇相关论文(图1)。
图1 声景观研究走势图
声景观设计就是运用声音作为设计元素,对整体景观空间的声环境进行设计与规划,使其与视觉景观相互协调。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引入听觉体验这种新概念,将景观设计中原有的视觉体验与听觉体验相结合并加以强调,可以使游人得到更加充实的感官体验。在大多数城市公园中湿地公园占少数,在其设计与保护方面应当加以重视。尤其要重视声景观的设计并尽量做到声景观设计与视觉景观设计的统一。
1 声景观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声景观研究现状
“声景观”一词由“Soundscape”翻译而来,是声学生态学(Acoustic Ecology)研究的主要内容。“声景观”概念最早由加拿大作曲家谢弗(R.Murray Schafer)于1968年提出,是“一种强调个体或社会感知和理解方式的声音环境之一,是指人类世界中自然声环境和人为声环境的组合。自加拿大后,法国、美国、日本等国相继对声景观设计做出相关研究与探析[2]。主要包含以下4个方面:一是对于声景观设计做出的相关分类,例如自然声、人工声、生活声、民俗文化声等。二是受众群体对于声景观的偏好度。三是声景观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四是对于有价值的自然声景观的保护。
1.2 国内声景观研究现状
我国古人早在1500年前就有对声景观进行描述的诗句。例如南朝梁王籍所著的五言古诗中所提到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诗所描写的山中鸟鸣、蝉鸣为作者带来的对于景观多感官的体验。“声景观”研究进程中,大量优秀文献源自于以下学者(如图2),他们推动并引领着学科的发展与进步。李国棋(2000)对声景观设计进行了初步探析与研究,从人—声音—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声景学与传统声学和传统景观学的区别,确立了声景学作为人居环境科学中的一个基本学科地位,奠定了声景观思想的美学基础。葛坚和卜箐华(2003)分析了公园声景观的设计要素、设计阶段与设计方法,以期在景观设计领域导入声景观设计的理念,为景观研究带来新的切入点。相继葛坚等(2006)又对日本佐贺森林公园声景观进行调查,通过正负设计手法对城市公园声景观设计进行设计与评价。2008年翁玫、李轶伦依据柳赖澈夫理论提出“景观是通过以视觉为中心的知觉过程对环境进行的认知,包含了对景观的视知觉过程和行动媒介过程”。人对景观的体验不是独一的视觉体验,而是由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觉构成的综合感知,是对“整体景观”(Total Landscape)的把握,因此声景观的听觉感知成为设计的元素之一。
图2 声景观研究学者
2 西溪湿地公园概述
西溪,古称河渚,“曲水弯环,群山四绕,名园古刹,前后踵接,又多芦汀沙溆”。西溪湿地从东晋被发现,唐宋发展,到明清全盛,及至民国衰落,解放后废弃。西溪风景区在过去是仅次于西湖风景区的杭州市第二大风景区,已有1000多年历史。自唐代以来,西溪就以赏梅、竹、芦、花而闻名。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KM,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对后轮电机的速度调节使用的是PWM波,通过调节PWM波的占空比改变电机通断电时间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6]。
历史上的西溪占地约60KM2,现实施保护的西溪湿地总面积约为11.5 KM2,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经过综合保护后的西溪湿地公园,对外开放的总面积为3.46 KM2,其中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约占94%,历史遗存保护区约占2.1%,服务设施区约占3.9%。西溪湿地水域景观中最精华、最具特色的景观已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3 湿地公园声景观构成要素
基调音又可称作背景音,基调音作为其他声音的基础音而存在,用来描绘湿地空间中的基本声音特色同时它是我们所听到的频繁出现的声音。在西溪湿地公园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我们常听到的声音如风吹过水面的声音、船桨划过芦苇的声音、水鸟的叫声、公园内部与外部交通的噪声等都可被称为基调音。
信号音又可称作情报音,具有传播信息与提示人们引起注意的功能但并没有像基调音那样有代表地域和时代特征的功能。在西溪湿地公园中如扬声器声、电瓶车的汽笛声等都可被称为信号音。
标志音又可称作演出音,具有一定的地域独特性,包括自然声和人工声,如间歇喷泉和瀑布,以及钟声和传统的活动声等,该地域的人对于这种声音有着亲切感。与景观标志的调查和发掘所不同的是,景观标志可以通过现场调查来获得,而声景观中的标志音就必须通过对当地较长时间的居住者或工作者的访问才能获得。这种标志音是象征着某一地域或时代特征的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也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必须加以保全和复兴的重要对象。
但是,作为演出音,与公园声环境中的各种声音的协调,以及与公园其他环境要素的协调也非常重要。不是孤立地在空间中播放音乐,而是把音乐作为与公园环境共生的一部分而进行设计。当然,与环境共生的设计理念并不只局限于演出音。对于声景观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与视觉景观的协调,并且应和公园的自然、历史、风土人情等要素相对应进行设计。
4 湿地公园声景观设计手法
声景观的设计,就是运用声音的要素,对空间的声音环境进行全面的设计和规划,并加强与总体景观的调和。“声景观的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声学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超越了“设计/ 制造声音”的“物的设计”的局限,是一种理念和思想的革新。声景观的设计理念首先扩大了设计要素的范围,包含了自然声、城市声、生活声,甚至是通过场景的设置,唤醒记忆声或联想声等内容。
4.1 正负零设计法
设计手法分别为正设计、零设计与负设计。所谓正负零设计手法就是增添新的、去除不协调的、保留具有代表性的声景观元素(如图3、表1)。
4.2 声景观设计六法
图3 湿地公园声景观设计设计手法
表1 湿地公园声景观设计手法
表2 中国园林组景十八法
在中国古典园林组景的方法中可以提炼出6种常用视觉处理手法(图4),进而对应地提出声景观设计六法,即声景观对景、声景观藏景、声景观引景、声景观障景、声景观题景、声景观借景。(表3、图5)
5 西溪湿地公园声景观解析
本文根据西溪湿地公园经典一日游路线,通过声景观与视觉景观的对比以及自然声、生物声、人工声、民俗文化声等的正设计、负设计、零设计来分析与探讨西溪湿地公园的声景观设计。
表3 声景观组景六法
图4 视觉景观组景六法
图5 声景观六法
5.1 西溪湿地视觉景观与声景观构成要素
西溪湿地公园的声景观可分为自然声、生物声、人工声等,其中以自然声为主(图6)。自然声是由类似于风、火山与浪花等非生物的自然元素的声源叠加所产生的声音。生物声是动物的叫声(鸣叫声、联络声,警告声与呼喊声)所产生的声音。人工声是技术设备(发动机、车轮声、工业声等)所产生的声音。视觉景观以水体、植物、动物、建筑以及构筑物为主(图6)。其中水体包括河港、池塘、沼泽、鱼塘等。植物包括树木、花卉、草等。动物包括鸟、虫、鱼等。建筑包括庵堂、祠庙、民居、村舍、草堂、别墅等。构筑物包括桥、亭以及牌楼等。
西溪湿地公园的声景观可分为自然声、生物声、人工声等,其中以自然声为主(表4)。自然声是由类似于风、火山与浪花等非生物的自然元素的声源叠加所产生的声音。生物声是动物的叫声(鸣叫声、联络声,警告声与呼喊声)所产生的声音。人工声是技术设备(发动机、车轮声、工业声等)所产生的声音。视觉景观以水体、植物、动物、建筑以及构筑物为主(表5)。其中水体包括河港、池塘、沼泽、鱼塘等。植物包括树木、花卉、草等。动物包括鸟、虫、鱼等。建筑包括庵堂、祠庙、民居、村舍、草堂、别墅等。构筑物包括桥、亭以及牌楼等。
5.2 西溪湿地主要区域的视觉景观和声景观
以西溪湿地视觉规划以及调研需求将其分为3个区域进行调研。将每个区域划分为100mx100m的网格,组织若干名同学使用声级计对每个网格内的声压级进行测量、汇总并且绘制声压级图;在每个区域内设置测量点,于2016年6至9月,每月两天进入西溪湿地国家公园,每天从06:00至20:00记录其声景观发生时间。(表6,图7)
从图8中可以看出,水是西溪的灵魂,整个西溪湿地水网密布,各个主要景点由红线部分串联起来,大致呈矩形。资料显示,西溪湿地地处浙江省杭州市西部,位于浙西南河谷丘陵与浙东北水网平原的交接地带,主要属于西湖区的蒋村乡和余杭区的常乡。目前的西溪湿地,大致是指东起紫金港、蒋村商住区和占荡小区,南倚老和山、老东岳山北坡,接天目山路延伸段,西以余杭八常乡段杭州绕城公路为界,北至文华路的一片鱼塘水网平原,是杭州城区引构部郊区的过渡地带。
周家村大码头由公园西南角方向,周家村入口500M处即是。游客可以通过乘坐电瓶车(信号音)来观赏与游览西溪湿地公园的主要景点。茭芦田庄码头位于茭芦田庄附近有个茭芦庵(节庆祭祀:演出音),宋绍兴年间(1131一1162),侍卫马军司驻屯于西溪湿地一带,因奉祀所需,于龙驹坞建正等院。明万历初年(1573),正等院释如觉将院迁往河渚,初名正等庵。明末整修时,由董其昌题写“茭芦”名(误书“交芦”为“茭芦”)。
图6 西溪湿地公园视觉景观与声景观的融合
表4 西溪湿地公园声景观构成要素
表5 西溪湿地视觉景观构成要素
烟水秋渔位于烟水庵的南部,濒临朝天暮漾。在美丽的渔庄里(流水潺潺:自然声),与亲人、朋友倾心交流(“庵堂话春秋”),享受独具特色的煮鱼佳肴(“渔庄品鱼宴”),喝着香茶(“水槛斗茶”),耳边聆听着美妙的音乐(“乐坊听丝竹”)。烟水秋渔的“烟水”,有三烟之妙:柳烟、云烟、炊烟,人与烟水共处,犹如身临仙境。而又有一座烟水阁,却是三层高楼,是登高远望朝天暮漾风光,观赏飞鸟白鹭的好去处。垂钓于湖边,散步于塘堤,喝上一口本地的米酒,感受一番西溪原住民的生活(生活声,自然声)。此景点有桑蚕丝绸故事、婚姻民俗、西溪人家等展览馆,展现水乡民居的地方特色和居民质朴的农耕文化。
深潭口又名深潭港,在蒋村乡深潭口村,“水曲深潭深静不波,瓜皮艇载客闲过。四围断岸居民少,一径荒林宿鸟多。柳半余袅袅,芦花平放舞婆娑。兴酣只有渔人好,高唱弯弯月子歌。”(吴祖枚《深潭口》)这就是昔日的深潭口。《南漳子》记载:"深潭口,非舟不渡;闻有龙,深潭不可测。"当年,乾隆南巡来到西溪的河渚镇,观端午佳节龙船集会,并口谕御封其为“河渚龙舟竞渡”。至今,“划龙舟吉祥庆丰年、观龙舟吉利保健康”这一习俗,仍是杭州四乡百姓的盛会。因此,深潭口成为蒋村每年龙舟胜会所在地,每逢端午,人来舟往,热闹非凡,为西溪的乡俗风情增色不少(节庆声:演出声)。
整个街区的建筑风格沿着明朝至现代的历史主线,呈现着不同的风格,犹如一个建筑博览园。它也是游客休闲、购物的场所,展示西溪特有的民俗文化和西溪物产等的场所。
表6 西溪湿地声景观发生时间
图7 西溪湿地网格图
图8 西溪湿地景观空间分区
高庄,高庄又名西溪山庄,俗称西庄,是清代高士奇在西溪的别墅。高士奇,字澹人,号江村、瓶庐,又号竹窗,钱塘(今杭州)人,官至礼部侍郎。他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
图9 周家村入口及茭芦
5.3 湿地公园声景观分区规划
根据西溪湿地的声景观类型,可以把湿地的声景观空间构成分成以下3个区:
①自然体验区
由河港、池塘、湖漾、沼泽、港汊、树丛等自然景观组成的自然体验区,这里充斥着自然的声音。湿地自然体验区的声景观提炼为“冷、野、淡、雅”。冷,就是幽寂、冷静;野,就是天然、野趣;淡,就是淡泊、清远;雅,就是文雅、别致。在该景区内,以享受自然为主,丰富多样的树声、风声、流水声、虫声和周围的水、树、草、桥等混杂交融,使得游人就像融进了大自然,被大自然的心声拥抱,从而对环境敞开心扉,忘记尘世的烦恼。其声景观特征为:宁静的、自然的、没有活力的、有统一感。这个区域主要是与自然对话,放松休息身心,在宁静安详的氛围中,能充分感受到虫鸣鸟叫、芦苇沙沙作响、清风流水等自然声。
②民俗活动区
由西溪人家、龙舟盛会、越剧表演的古戏台、街铺等景区组成民俗活动区。该区的特点是朴实、温馨、愉悦、亲切、生活。在该区内,可以听到拿着锄头除草的农民们的对话声,可以听到农妇们把蚕喂胖的喜悦声,可以听到龙舟盛会时小伙子赛龙舟的呼喊声和加油声。其声景观特征为:热闹、有活力、开放。由于热闹有活力的人声的掩盖,自然声的印象得到了消减,人工的、生活的印象较为突出。
③商业体验区
沿路亦可以听到小铺子旁售卖各种古物的方言吆喝声。为什么卖铺的吆喝声不是噪声?因为,该区的房屋、街铺设计也更大程度地亲近自然,保留古典感,使得这里卖铺的吆喝声和视觉景观结合在一起便也富有了民俗、古朴、自然的感觉。因此,该区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了江南水乡的民俗文化,给人以不同于城市里的热闹和亲切。该区是西溪湿地具有特征性和标志性的声景观区。
5.4 西溪湿地声景观改善及其设计
西溪湿地声环境的改善设计将考虑:自然声的保全和培育、噪声的预防和控制、舒适满意的声环境的创造等视角。一般来说,空间规模越小,声景观的个别性和多样性的要素就越强,设计中建筑音响的要素就越强:而空间规模越大,声景观的公共性和统一性的要素就越强,设计中城市规划的要素也越强。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西溪湿地,即具有自然绿地、水系环境、节庆活动设施、步行道、商业区等各种功能和设施。对西溪湿地的游客来说,可以作为在钢筋混凝土丛林、车水马龙的城市生活中,充分地享受自然的氛围,身心愉悦松弛的场所,也可以在此参与各种节庆活动,或和家人一同观赏甚至是参与其中来享受天伦之乐。针对西溪湿地的这些功能特征,本文认为西溪湿地的声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以下设计内容:
①为了充分制造游客与自然声密切接触的机会,必须尽可能地保全和培育自然声要素。为了培育和保全丰富的自然声,在规划用地阶段,就应该结合视觉景观的设计和规划,充分考虑用地的自然环境的保全和再生,例如保护和规划多样的水系环境与丰富的植物系,以便能吸引(诱导)各种鸟类和昆虫类的栖息,提供多种鸟鸣和虫叫。同时,植物系的存在,也可带来风吹芦苇的沙沙作响。
②把“安静空间”和“热闹空间”合理分区,并充分考虑其间的“缓冲空间”,使游客可以各取所需,既可以使人们在宁静的氛围中缓解都市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压力和身心疲惫,也可以满足人们在热闹的氛围中通过各种活动来娱乐身心,感受活力的不同要求。
③充分考虑公园的声景观和其它环境要素的协调,以及公园内外环境的关系。例如,应考虑防止外部环境中交通噪声等声音的侵入,湿地内的各种活动对外部住宅等环境的不良影响。大型的扬声器会成为周围住宅会的噪声源,而把大型的扬声器换成小型扬声器的分散布置,将会是一个较好的解决途径。
[1]康健, 杨威.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声景[J]. 世界建筑,2002(6):76-79.
[2]秦佑国 . 声景学的范畴 [J]. 建筑学报 , 2005(1):45-46.
[3]郭敏, 岳淼, 葛坚. 杭州新湖滨公园声景研究[J]. 华中建筑,2012, 30(1):190-194.
[4]张骏, 古风. 声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旅游声景观研究[J]. 生态经济(中文版), 2015, 31(3):138-142.
[5]袁晓梅, 吴硕贤. 拙政园的隔声降噪功能研究[J]. 建筑科学,2007, 23(11):78-81.
[6]陆宏瑶,李国棋.声音生态学[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5(11):376-369.
[7]葛坚,陆江,郭宏峰,李辉. 城市开放空间声景观形态构成及设计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40(9):1570-1573.
[8]葛坚,卜菁华.关于城市公园声景观及其设计的探讨[J].建筑学报,2003(3):58—60.
[9]孙釜釜,朴永吉,朱文倩. 城市公园声景分析及GIS声景观图在其中的应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4):229-233.
[10]葛坚,赵秀敏,石坚韧. 城市景观中的声景观解析与设计[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38(8):995-999.
[11]袁晓梅,吴硕贤. 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观营造[J].建筑科学,2007(2):70-72.
[12]扈军,葛坚,李东浩. 基于GIS的声景观地图制作与分析——以杭州柳浪闻莺公园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5,49(7):1296-1304.
[13]葛坚,郭敏,朱宇恒、贾晶、张韵.声景观的人文属性研究——以西湖风景区声景观为案例[J].南方建筑,2012(1):6—10.
[14]张森.基于声环境调查的海河亲水空间声景观设计与表达方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15]骆丽贤.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声景小品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16]苏贵君.城市综合商业街声景观的初步研究一以太原市柳巷商业街为例[D]. 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4.
[17]吴颖娇. 声景观评价方法和典型区域声景观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18]岳淼.杭州西湖风景区人文类景点声景观形态及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19]孙崟崟. 城市公园声景评价与营造--以泰安市东湖公园和南湖公园为例[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
责任编辑:张吉明
TU98
A
1674-4144(2017)-08-43(8)
赵秀敏,浙江工商大学环境设计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王多思,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石坚韧,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
卢寅,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老年人心理与行为地图的养老社区空间规划”(编号:15YJCZH102);浙江工商大学课堂教学创新项目“建筑初步课程改革”(编号:1040XJ2915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