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古城镇的发展历程与旅游发展研究*
2017-08-15周红林锋
周 红 林 锋
湘西古城镇的发展历程与旅游发展研究*
周 红 林 锋
湘西古城镇主要分布在湖南沅水流域沿岸,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保存数量较多,文化资源相近,具有类群文化旅游资源连片组团开发的优势。但从凤凰开创湘西古镇旅游先河以来,湘西古城镇的保护与旅游发展仍然处于保护不均衡,旅游产值差距大,文化资源同质化的发展瓶颈状态。本文通过对湘西古城镇保护与旅游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对今后湘西古城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提出保护与开发策略。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古城镇;保护;旅游开发
Abstract:Ancient towns in West Hunan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coast of water basin of Yuan River in Hunan, the habitation of minorities, which has advantages in cluster development of group cultur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However, since The ancient town of Phoenix starte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s in West Hunan, th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s in West Hunan is still in bottleneck where the protection is imbalanced,tourism production value difference is large,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similar. On basis of review and analysis on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ncient towns in West Hunan, experience and lesson are summarized, whil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also proposed for futur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Key words: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Xiangxi ; ancient towns ;protection ; tourism development
湘西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苗族、土家族、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在湘西土地上创造了独特的苗疆文化、巫傩文化、盘瓠文化、土司文化等绚丽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一地区的古城镇具有依山傍水的山区城镇选址特色,同时,其城镇建构方式体现了少数民族朴实奔放的性格特点,建筑形式多样,有沿河而建的样式轻盈的吊脚楼、有尺度恢宏彰显大气的窨子屋、亦有尺度宜人秀气婉约的小合院,建筑中多建有少数民族最喜爱的美人靠、晒楼、亮斗等实用构件。古城镇的空间形态随山就势、依水而生、因地制宜灵活布局,规模大小不一、千姿百态,这些城镇诉说着明清时期以来,这一少数民族文化区域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近代,随着水路运输的衰落,湘西大量的古城镇也逐渐衰落,但因为其地理位置大多偏僻,大量的明清时期到民国时期的古城镇保存完好。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星罗棋布的历史建筑,错综蜿蜒的街巷空间,以及与“码头水运格局”的城镇形态组织特色,使得湘西古城镇在我国众多古城镇中显得别具一格,又因其保存较好的古镇规模大、数量多,对湘西地区的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因此湘西地区古城镇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尤为重要。
建国以来,湘西地区因受交通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一直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模式,经济产业类型主要以能源消耗型的高污染低回报型为主,如以锰、锌为主的矿产品加工业、造纸业、桐油加工业、以白酒、中药材、烟草、茶叶为主的小规模土特产食品加工业、以破坏流域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水能产业等等,总体呈现出经济总量小、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整体经济基础薄弱、支柱产业欠缺等弊端,总体经济水平依旧处于落后状态,亟需通过合理利用湘西古城镇资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从而带动整个湘西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 凤凰古城创湘西古城镇保护发展之先河
1996年湘西凤凰县在“以发展旅游业为重心”思路的引领之下,在湘西率先开始发展旅游业,在当时湘西地区大规模拆毁古镇建设工厂的情况下,凤凰古城另辟蹊径,摸着石头过河大胆的尝试着将旅游产业提升到主导产业的高度,明确提出建设文化旅游名县的战略目标,逐步打造出“天下凤凰”的品牌,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湘西其他古城镇的发展道路。
自2001年以来凤凰县政府对古城风貌的保护进行大力的投入,全县共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清理整治了不协调建筑1517栋,完成东门至北门城墙修复工程和北门挑檐维修,修整了12条石板街;对120多栋明清特色建筑进行挂牌保护。同时县政府财政挤出了近2720万元资金,先后完成古城东正街、十字街、老采街、南边街等17条历史街区下水道及石板街改造;广播电视、电话、供电、供水管线“四线”入地改造;并实行步行街管理,禁止机动车入内;完成了自来水改造和消防管网改造;以及古城路灯和旧城路灯改造等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1]。古城的历史风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修缮复原和保护,内部居民生活环境得以改善,凤凰古城的旅游业也随之快速发展起来。
2002年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共同修编了《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凤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这是湘西地区古镇中最早的保护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了“凤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统一规划,加强管理的原则”,“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物、构筑物的改建、维修,其建筑形式、体量、色调必须保持明清时期的布局和风貌”,“核心保护区内的历史街道、巷道应保持原有的视线走廊及空间尺度,严禁拓宽或缩小,商业街巷立面应当保持历史样式”[2]等重要保护内容,这些保护规划的实施,为我们保住了一个原汁原味的湘西山区小镇。
1996年凤凰县的旅游人数为11.64万人次,旅游收入1400万。2001年,凤凰县的旅游业实现了大跨步的发展,旅游人数突飞猛进,达到了57.6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了7430万;相比发展初期,旅游人数增加了46万人次,旅游收入也将近翻了三番。2003年凤凰县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经超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总和,占到了50.9%,截止到2015年,凤凰县的旅游人数已达到了1200万,旅游收入103.23亿,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到了71.4%。凤凰县将旅游业提升到主导产业的战略思想实现。凤凰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旅游业的实践为湘西地区的古城镇指明了一条在保护前提下合理发展的道路。
图1 2015年凤凰县生产总值比值
二 湘西城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全面兴起
继凤凰古城合理保护、旅游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之后,湘西地区其他古城镇也相继开始发展旅游经济。2001年洪江古商城出台了《洪江古商城保护管理办法》地方保护文件,同年,编制了《洪江古商城保护利用规划》;2002年花垣县茶峒古镇组织湖南省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保护规划方案;洪江区黔城古镇也做了保护规划方案;2004年永顺县编制了《永顺县旅游发展规划》与《湖南省永顺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三个重点景区的概念性规划》;2006年龙山县里耶古镇完成了古镇详细规划设计,同年泸溪县浦市古镇也对古镇修缮做出了总体规划。
2009年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3],湘西各个古镇开始积极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2011年洪江古商城组建了湖南洪江古商城文化旅游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对洪江古商城进行保护、开发与经营;2014年重庆汇邦旅业与龙山县签订了旅游区开发经营合同并成立了里耶旅游发展公司;黔城、王村、茶峒等古镇的旅游事业也在政府的扶持管理下开始发展。
2014年8月,国务院出台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4];2014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7 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2015年1月,国家旅游局出台《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1 号)提出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2015年7月,国务院通过《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在这些引导政策之下,湘西古城镇纷纷开始旅游业发展,湘西旅游古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同时,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以及湖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公布也对湘西地区古城镇的旅游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自2001年凤凰古城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以来,相继又有里耶古镇(2005年)、王村古镇(2008年)、浦市古镇(2010年)和边城古镇(2014年)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公布。
三 湘西古城镇保护与发展问题初现
自1996年凤凰开始发展旅游业以来,至今已有二十年时间,这期间湘西地区对当地古城镇的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湘西保存的较好的古城镇都逐步编订了相应的保护规划和旅游规划。但是到目前为止能走出湖南的旅游古镇仅仅只有凤凰古镇,与“江南六镇”[5]、云南丽江古城这些起步早古城镇相比,湘西古城镇保护与旅游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同、旅游经济产值不突出
因政府重视程度以及投入力度的差别,湘西地区的古城镇的保护现状也不尽相同,目前湘西古城镇的保护状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政府重视程度高,保护程度好,例如凤凰县的凤凰古城自2001年开始就投入了8000多万对古城风貌进行修缮和保护,使得古镇历史风貌保存完好;第二种是政府虽然重视旅游发展,但投入的资金有限,如黄丝桥古城,作为凤凰县八大景点之一委托凤凰古城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承包经营,自2003年开始迁出城内居民,恢复古城原有风貌,但因资金问题,搬迁工作一度终止。湘西的大部分古镇都处于第二种状态;第三种是政府不重视古城镇历史风貌的保护,古城镇的保护处于无人管理。
湘西地区古城镇旅游经济产值不突出。根据已开始发展旅游业古镇的旅游经济产值来看,除了凤凰县的旅游发展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其余的古城镇旅游经济产值并没有很大的突破。例如洪江古城2006-2015年这10之间,第二产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所占比重一直大于70%,而第三产业的比重2006年为23.4%,而截至到2015年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1.8%,同比反而下降了1.6个百分点。
(二)轻保护、重开发
湘西古城镇数量众多,但因古城镇的保护工作没有立竿见影的经济回报,古城镇的保护工作力度不够,保护意识不强,在现代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步伐下,老城区面积日益缩小,有的古镇甚至彻底消失。湘西古城镇历史风貌受损的主要因素有:(1)新城的发展忽视古城镇历史形态的完整性,新城建设呈现摊大饼式的肆意扩张,古城区面积逐渐被新城蚕食与渗透[6],如洪江古城,新城环抱老城而建,随着新城的扩张与发展,不断蚕食古城区,导致洪江古商城范围逐年缩小,许多历史建筑被拆除;(2)现代交通建设为了减少建设成本,征用了古镇用地而导致古城镇居民搬迁,古镇废弃或拆毁,如中方县的中方古镇就因道路修建而全部被拆毁;(3)水能资源的大力开发,大量大规模的水电站建设导致沿沅水及其支流水位上升,分布在沅水沿岸的古城镇有的被整体搬迁,如龙山县的隆头古镇、洪江区的托口古镇,还有的古镇沿江吊脚楼全部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防洪堤坝。同时,历史建筑因修缮技术、保护力度有限,每年都在急剧减少。古城镇发展引进的开发项目为了追求短期回本,追求利益最大化,古城镇的发展保护偏移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古城镇可持续发展遭到破坏。
图2 2006~2015洪江区三产业比值
(三)发展定位不清晰,缺乏整体保护发展规划
湘西古城镇群内的空间划分比较特别,地域空间不仅仅存在自相关现象,同时还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也就是说,凤凰等古镇的发展程度较高,但是山区部分以及东西两翼的发展则水平较低[7]。目前湘西古镇缺乏对湘西古城镇群旅游产品的全面的整体的旅游规划,没有意识到一个强大而明确的湘西古镇旅游平台对于外来游客了解湘西古镇文化的重要兴,导致古城镇的整体形象不够鲜明、生动、突出。目前湘西古城镇的发展状态仍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局面,没有真正形成旅游的整体合力和湘西旅游一体化,无法形成成熟的旅游产品留住游客[8]。缺乏湘西古城镇群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整体规划下的个体定位,湘西古城镇神秘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文化内涵的整体,但是各个古城镇却缺乏自身的文化定位,缺乏深度挖掘各自文化内涵,导致湘西古城镇旅游资源同质化,古城镇缺失了各自的文化特色[9]。
(四)强调山林保护、忽视流域生态的保护建设
湘西地区自古以来自然生态环境良好,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湘西地区对生态环境保护,原有生态环境恢复有了一定的重视,湘西地区较早推行封山育林,但却忽略了该地区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到目前为止尚未对流域生态环境做出保护规划,河道淤塞,河岸沿线风貌缺乏保护规划,很多现代建筑和防洪堤坝严重破坏了原有的古城风貌。沅水流域是湘西古城镇的生命起源,也是湘西古城镇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元素, “青山、绿水、湘西人家”的湘西古城镇风貌中,如果仅存“青山”,缺少“绿水”,那湘西古城镇的风貌与旅游文化价值将大打折扣。然而沅水流域过度的水能开发,极大的破坏了流域的原始生态环境,割裂了湘西古城镇的亲水格局[10];同时河道淤塞的问题也没有引起重视,2014年凤凰古城因降雨量增大,沱江水位迅猛上涨,原有河道因建筑扩建而逐渐缩小,加之河道淤塞,凤凰古城被大水淹没,景区被迫关停,古建筑损毁严重。
四 湘西古城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策略
(一) 打造“湘西古城镇”旅游平台
湘西古城镇依托沅水流域得以形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水域文化,因此要以沅水流域自然区划,将湘西古城镇通过沅水流域连接起来,同时抓住国务院出台的《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打造湘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政策机遇,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实现湘西古城镇的整体发展。突破现有行政区划的地域限制,打破湘西古城镇当前单打独斗的发展趋势,将地域资源重新整合,加强古城镇与古城镇之间的联系,实现旅游交通网络一体化、旅游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新格局[11]。目前旅游经济产值较为突出的湘西古城镇有凤凰古城、里耶古镇、洪江古商城、黔城、芙蓉镇(王村)、边城古镇、洗车河古镇等,其中,凤凰古城的规模最大,古镇大多处于一个个体的旅游开发模式,旅游产值的带动基本只能够通过门票的销售,能够在古城镇内过夜的游客极少,不能够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要使旅游资源转换为经济效益就必须要通过湘西古城镇的整体发展来带动,湘西地区目前有两个交通核:吉首市和怀化市,湘西的旅游发展应该是建立在以这两个核心为前提下的大的旅游平台上。
(二)加速建设“湘西古城镇”旅游交通网络
目前,湘西古城镇的两个交通核心分别是吉首市和怀化市,湘西古城镇的旅游应该以这两个交通核为出发点,进行湘西地区旅游交通规划。这个交通规划要考虑到目前该地区的旅游增长极对其他古城镇的带动与辐射、游客主要来源、古镇的文化差异性等等因素,主要解决现有古城镇之间的便利通达性问题,例如,可利用这两个交通枢纽将目前发展较好的湘西古城镇凤凰古城、里耶古城、芙蓉镇(王村)、边城古镇、洗车河古镇、洪江古商城以及黔城等七个古镇先进行交通串联,加强各个古镇之间的联系,古城镇与古城镇之间互通旅游专列,缩短往返各个古城镇路程的时间,使能够游玩3-5天的游客能够便捷的前往各个不同的古镇参观游览,亦或是往返于各个古镇之间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留住前来的游客,使其能够方便的在不同的古城镇内食宿消费,通过消费旅游周边产品带动经济效益的增长,使湘西古城镇的旅游交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保护第一、分批开发、相互带动
在对待湘西古城镇“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上,必须坚持“保护第一”。湘西古城镇虽历经漫长岁月的侵蚀,但仍保存着其固有的古朴风貌城镇、较好的生态景观、独特的人文景观,特别是古民居、古书院、会馆、楼阁庙宇、民间习俗等[12],这些优势资源也正是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应该坚持保护第一的可持续发展的适度的旅游开发。同时,湘西古城镇数量多,类型多样,组合度较高,具有连片开发,相互带动发展旅游的优势。连片开发不仅能提高湘西古镇的旅游知名度,还能“留住”游客深度消费旅游,利于高端旅游项目的开展。如1989年,周庄古镇第一个景点开始营业时,旅游经济收入仅20万,随着2000年“江南六镇”捆绑申遗成功、江南古镇开始连片开发,2007年,周庄古镇仅景区门票收入就达到了1.2亿。湘西古镇的旅游发展可以借鉴这个模式,以旅游经济发展较好的凤凰为增长极,综合考虑交通网络的联系、旅游发展成熟度、游客主要来源地等因素,率先形成 “1+2”的发展格局,即以凤凰为中心,实现带动里耶古城、洪江古商城的共同发展,打破凤凰单核增长模式,再逐步形成“3+4”的递进开发模式,即分别以凤凰、里耶、洪江这三个增长极为核心,带动周边有一定旅游基础的黔城、芙蓉镇、边城、洗车河的发展,实现湘西古城镇的分批发展,连片开发的模式。
(四)保护文化共性,挖掘文化个性
旅游本身是一种文化体验,神秘而绚烂的湘西少数民族文化是这一地区旅游开发的根本,只有保护好其自身的文化特色才能发展旅游。湘西古城镇大都是依赖沅水流域得以形成、发展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古城镇历史悠久,人文内涵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和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了极具少数民族风情的文化共性。保护好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共性是湘西古城镇发展旅游事业的保障。同时,在连片开发的古镇旅游中,差异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湘西古镇数量多,其旅游开发就必须在体现共性之外,注重各古镇的差异,深度挖掘每一个古镇的差异文化,将湘西古镇打造成为一个个求同存异的高品质民族小镇。在沅水流域古城镇旅游规划中,有的古镇体现不同民族文化,如土家族茅古斯舞被称为民族舞蹈活化石,苗族鼓舞堪称中华一绝;酒鬼酒、土家织锦和苗族银饰、蜡染已成为游客珍藏的佳品。有的古镇体验不同的休闲文化,如高端民宿、节气文化、生态越野等。少数民族文化不能复制,将古城镇内的原住民留在土生土长的土地上才能够将少数民族的传统风情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游客体会到当地的真是的民俗民风。
[1]许抄军,刘沛林,王良健,陈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的模式探讨—以湘西凤凰古城为例[J].船山学刊,2004(01).
[2]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N].团结报 .2011-10-18(003).
[3]刘俊.湘西旅游地品牌营销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4]徐克勤,田代武,张建永,鲁明勇,朱朝晖.打造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支柱产业研究[J].民族论坛,2016(01).
[5]阮仪三,袁菲.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8(05).
[6]李晓艳.我国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7]唐银.湘西古镇旅游开发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2.
[8]赵耀.湘西州旅游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3
[9]刘旭昊,陈雪,贺轶宁.旅游古镇同质化背景下古镇发展新思路研究[J].旅游纵览,2015(07).
[10]林林. 遗珠拾粹(51)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湘西里耶古镇[J]城市规划,2008(04).
[11]杨洪,陈亚召,袁开国.大湘西地区旅游一体化研究[J]经济地理,2006(05).
[12]吕贵彦.湘西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责任编辑:张吉明
C912
A
1674-4144(2017)-08-38(5)
周红,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林锋,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城镇化背景下湖南沅水流域少数民族历史城镇空间形态与住居文化研究”(编号:51308205);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下武陵山区民族小城镇有机空间形态模式及文化生态研究”(编号:15B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