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园周边地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法探讨
——广州以流花湖公园为例

2017-08-15艾勇军梁颢严何朗杰

中国名城 2017年8期
关键词:环湖轮廓线天际

艾勇军 梁颢严 何朗杰

城市公园周边地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法探讨
——广州以流花湖公园为例

艾勇军 梁颢严 何朗杰

对广州流花湖公园周边地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从视线廊道控制、整体视域分析、天际轮廓界面控制等方面进行建筑高度的分区控制手段,以弥补该地区城市设计景观控制要素的缺失,使新的开发建设在建筑高度整体控制的前提下,不破坏城市公园周边地区的自然景观界面,形成丰富的天际轮廓线以及多层次的建筑群体景观,减少新开发的建筑地块对城市公园等重要景观控制区域造成不良影响。

视线廊道;天际轮廓线;视域分析;分区控制

Abstract:Governmental policies are critical to the destiny of historic villages, the properties of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sorts of heritage.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investigations to 32 typical historic villages in Shanxi Province indicates that both the universal policies and specialized ones all contains paradox that historic villages are intended to be preserved but meanwhile their decline is accelerated due to the requirement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The contradiction is actually caused by the special properties of historic villages and by the inadequacy of policies. The effective way out of the situation is to integrate the existing policies, improve the policy functions, use the policy tools coordinately, establish a complete policy operating system and bring the lower-lever governmental policy functions into play.

Key words: historic villages ; preservation ; development ;Paradox in Policies

引言

建筑的高度是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沉积下来、表征人与空间关系的体现之一,也是各个城市凸显自我风貌特征的重要载体。对建筑高度进行合理的控制和引导,是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和整体景观的重要手段。自2009年起,广州市政府实施“公园免费惠民”政策,大型城市公园如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东山湖公园等免费向市民开放。与此同时,在广东省作为全国试点地出台《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的背景下,广州市为切实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简称“三旧”)改造工作,充分挖掘现有旧城区土地的全部价值,流花湖公园周边地区位于旧城中心区,其潜在土地价值获得“三旧”改造政策的强有力支撑,公园周边的开发建设态势明显,作为广州市体现“云山、珠水、名城”景观特色的重要控制区域,周围的建筑物高度对其整体环境和视觉美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主要从建筑高度控制入手,通过景观视线廊道控制、整体视域分析、环湖天际轮廓线界面等,综合确定环湖建筑高度分区,以改善流花湖周边地区城市景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营造优美的滨水景观。

1 相关研究及实践综述

关于建筑高度控制,不同的国家采取的方法各不相同,英国伦敦提出战略性眺望控制,指定10个眺望点进行建筑高度控制;法国提出“纺锤体”建筑高度控制方法,主要以历史纪念物和风景名胜地为背景,阻止影响景观的建筑物的修建。巴黎为了保护传统历史街道景观提出了建筑外轮廓控制法,努力保持新旧建筑的和谐统一。目前,借鉴于新的空间分析工具,建筑高度的控制方法也不断发展,应用较多的方法有,天际轮廓线控制、视线廊道控制、多因子叠合分析,以及三维模拟的可视化分析等。然而,针对城市公园周边地区的建筑高度控制方法的研究偏少,有学者以人的视域观感为出发点,以当地主要景观植物作为评价支点,提出公园周边建筑高度控制的方法(董锡,2010),以弥补建筑高度分区控制的缺陷。针对城市公园周边地区建筑高度的控制和管理,武汉、天津、深圳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和标准。

1.1 武汉市

2003年,武汉市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心城区湖边、山边、江边建筑规划管理的若干规定》,要求沿湖周边地区建筑规划管理审批必须按照以下规定进行:(1)临湖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筑物临湖面外缘垂直投影线后退湖泊外围绿线不少于7米,建筑物高度不得超过该建筑临湖面外缘垂直投影线距湖泊绿线距离1倍。湖泊蓝线与绿线之间宽度不足10米的,临湖建筑后退蓝线距离必须不少于10米,其用地用于绿化带建设。(2)临湖建设应按照“三边”规划控制望湖视线通廊。沿30米以上(含30米)城市干道一侧通过建筑规划管理控制逐步实施开敞通透,开敞面原则上不得少于湖泊沿路长度的50%。其它地段沿湖建筑面宽原则上不得超过项目地块沿湖总长的60%。沿湖应建设对公众开放的环湖路,任何单位不得修建封闭围墙。

1.2 天津市

《天津市中心城区建筑高度控制导则》按照公园周边建筑层次、边界清晰、采光绿地的原则,对城市公园周边建筑高度提出如下控制要求:(1)公园边界外围40米范围内,建筑檐口高度控制24米。(2)距公园边界40-100米范围内,建筑檐口高度控制50米。(3)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在公园内侧30米处,划定日照控制线。公园周边的建筑与对应的日照控制线部分,需要按照住宅的日照控制标准,满足日照要求。(4)在公园所处的完整的街廊内,新建建筑的高度不宜超过24米,以保留未来将整个街廊划做公园的可能性。(5)如各类建筑高度控制要求相互重叠时,应按照各类标准中相对严格的标准执行。

1.3 深圳市

《深圳市城市设计标准与准则(试行)》定义城市公园周边地区是指城市公园红线外200-500米范围以内的建设用地区域(或相邻街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法包括:(1)建筑物宜进行高度分区控制:与自然景观资源距离越近,高度分区控制应越严格,总体呈逐级下降的趋势。(2)建筑物的最大面宽控制:一般情况下,高度小于18m的建筑,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的投影不宜大于120米;高度大于18m且小于或等于54m的建筑,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的投影不宜大于100m;高度大于54m的建筑,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的投影不宜大于80米。(3)廊道控制:采用建立生态通廊、视线通廊或步行通道等方式加强自然景观资源地区之间的联系。(4)街区控制:划分为小街块进行建设,街块划分时应将短边朝向城市公园地区。

从上述实践来看,针对滨湖、公园地区的建筑高度控制主要关注自然景观廊道联系、视线通廊、滨湖建筑后退管理、裙房高度控制、整体高度及天际轮廓线控制、开发强度控制等方面。

2 广州流花湖地区建筑高度控制

2.1 概况

流花湖地区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荔湾区,研究范围以流花湖公园为核心,北至内环路,东至解放路-盘福路,南至西华路,面积共3.42平方公里(见图1)。现状用地开发较为零散,大地块占据着整个沿湖界面,内部旧村、大型单位社区改造更新需求迫切,环湖地区面临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的压力。从现有规划导则控制来看,地块开发缺乏城市设计控制。因此,需要开展建筑高度的控制研究来解决这一实质性的难题。

图1 规划研究范围图

流花湖周边地区以10层以下的中低层建筑为主,中高层建筑在东风西路、盘福大街、站前横路等路段较为集中,而高层建筑主要包括广东省广播中心(34层)、嘉和苑(20层)、富力君湖华庭(26、30、40层)、兰亭西津(27层)、广铁西站经适房(25层)、陆军总医院经适房(18、20层)。按建筑层高标准3m来计算,10层30米建筑是整个流花湖地区的基准高度,20层60米建筑是流花湖地区的第二基准高度,而100米以上的建筑比较少,可作为本地区建筑的极限高度。

图2 现状建筑层数分布图

2.2 建筑高度控制方法

对流花湖地区,建筑高度的控制包括三个方面:(1)视线廊道控制:强化流花湖地区与越秀山、白云山、荔湾湖等区域自然景观联系,留出主要的自然景观联系通道,尤其要强化流花湖与越秀山的景观廊道、视线通廊、步行通道的联系。(2)天际轮廓线控制:以流花湖公园为景观核心提出梯级高度控制分区,划定建筑高度集中区域,形成丰富的天际轮廓线。(3)人的视角可视化控制:控制新开发或更新改造地区的建设强度,鼓励小地块开发,提高公园的可视性和可达性。

2.2.1 视线廊道控制方法

流花湖公园是本地区最大的景观区域,与之相连接的景观特色区域主要位于流花湖的东北部,有越秀山、兰圃、流花展馆区、东方酒店和中国大酒店区域、陆军总医院的华侨楼(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象岗山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广州传统景观生态格局中,旧城区向西与珠江相连的生态空间序列为“白云山—麓湖—越秀山—流花湖—荔湾湖—珠江”,流花湖位于联系山水景观的核心区域,东连越秀山,西连珠江水系,其主要景观视线廊道为越秀山—流花湖景观廊道,次要景观廊道控制包括广佛线—驷马涌景观廊道、荔湾路景观廊道、康王路景观廊道、人民路景观廊道、象岗山—流花湖景观廊道、盘福大街景观廊道。从现状调查与3D建模分析来看,越秀山—流花湖景观廊道、广佛线—驷马涌景观廊道、人民路景观廊道两侧建筑高度、绿化景观及视线廊道控制较好;荔湾路景观廊道、康王路景观廊道的一侧建筑高度、视线通廊控制较好,而另一侧存在遮挡问题;象岗山—流花湖景观廊道、盘福大街景观廊道两侧都存在建筑高度遮挡、绿化景观少与视线通廊遮挡等问题。具体控制方法如下:

表1 主要景观视线廊道控制要求一览表

图3 流花湖地区城市景观控制分析图

图4 流花湖内6个视点位置图

(1)鼓励小尺度街区开发。从整个流花湖周边区域来看,地块大小不一,以单位大地块开发为主,对整个地区的车行、慢行交通组织不利,建议大地块开发时采用小尺度、开放式的街区模式,从区域层面组织好地块内外的交通衔接关系,减少因新地块开发所带来的区域交通压力。

(2)开辟滨湖视线景观廊道。目前,流花湖东部与越秀山、象岗山的景观视廊有所阻隔,应强化流花湖公园与越秀山、象岗山之间自然景观联系、视线通廊联系,强化景观廊道两侧的建筑高度控制。对于白云山-越秀山-流花湖的景观视线廊道应重点给予保护,以体现广州“山、水、城”相融的城市景观特色。

(3)步行通廊的建设。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是老城区居民游憩健身的主要场所,两者相距较近,但步行联系通廊目前主要集中在流花路上,且行走极为不便。一方面需要对流花路目前的步行通廊进行整治改造,提高步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需要在越秀山和流花湖之间开辟更多的步行通廊,强化自然景观联系。

2.2.2 视域分析控制方法

(1)环湖建筑可视度现状分析

图5 环湖建筑可视度现状分析图

图6 环湖新建建筑可视度影响分析图

选取流花湖内6个观景视点进行环湖建筑现状与新增建筑的可视度比较分析,具体视点位置如图4。从6个视点出发,将流花湖地区视为一个整体面域,人的视点高度设定为1.65m,在流花湖边界处设立15m的行道树进行遮挡视线分析,利用GIS对环湖建筑进行可视度分析,分为极敏感(红色)、敏感(蓝色)、低敏感(绿色)、不可视(土黄色)四个层级,从现状环湖建筑的可视度分析(见图5)可以看出,临湖面的建筑可视度较高,二线地区可视度较高的建筑以新建的高层建筑为主,流花湖东北面(陆军总医院、省建工等)、西南面、东南面三个方向建筑可视度控制较好,有较大的层次性和纵深感。

(2)环湖新增建筑可视度分析

将环湖陆军总医院、省建工两个地块建筑方案加入到可视度分析(见图6)。

1)陆军总医院地块:流花路与人民路交叉路口建筑可视度较高,可视范围遮挡面较大,流花横路东侧3栋高层住宅可视度较高,建筑之间的纵深感不够。

2)省建工地块:建筑可视度较高,高度适中,对后排建筑的可视度影响较小。

2.2.3 环湖天际轮廓线界面控制方法

(1)流花路界面控制:现状天际轮廓线较为平直,随着君湖华庭的建设,将在流花路中部形成一个集中的高层集中区,整体平直的天际轮廓线将有所改变,而君湖华庭临流花路的板式高层在高度和体量上对滨湖视线的景观通透性有很大的影响(见图7)。天际轮廓线控制要求:在站前横路西侧增加辅助流花君庭高层集中区的中高层点式建筑,在站前路南侧、站前横路东侧形成1-2栋高层,整体上形成双波峰段的天际轮廓

(2)人民北路界面控制:现状天际轮廓线较为丰富,在纵向和横向上展现出梯度变化的层次性,但缺少通向象岗山、越秀山的自然山体轮廓线的衬托(见图9)。天际轮廓线控制要求:建议局部地区通过更新改造打通流花湖与象岗山、越秀山的景观视线廊道和步行通廊(见图10)。

(3)东风西路界面控制:现状滨湖天际轮廓线较为平直,以中高层建筑为主,背景层高层建筑较为丰富,有很深的纵深感(见图11)。天际轮廓线控制要求:建议背景层中高层建筑天际轮廓线更丰富一些(见图12)。

图7 流花路沿湖天际轮廓线现状

图8 流花路天际轮廓线控制图

图9 人民北路沿湖天际轮廓线现状

2.3 建筑高度分区控制

通过以上建筑高度控制方法分析,形成整体的环湖建筑高度分区,与流花湖公园距离越近,高度分区控制应越严格,总体呈逐级下降的趋势,滨湖地区的建筑宜采用退台处理,临近越秀山、象岗山的界面应进行天际线控制,避免主要的山脊线、山峰受到建筑物的遮挡。形成两个建筑高度控制的比较方案(见表2)。

从开发建设的角度出发,分区控制方案一能有效提升地区开发建设的强度,促进地区城市更新改造,如采用分区控制方案二,建议减小地块建筑密度,多开发建设绿地开敞空间。如从环湖整体建筑高度控制、景观廊道系统控制的角度出发,推荐分区控制方案二,能有效地实现环湖景观控制的要求,与区域景观(白云山、麓湖、越秀山)形成良好的视线景观廊道。

图10 人民北路天际轮廓线控制图

图11 东风西路沿湖天际轮廓线现状

图12 东风西路天际轮廓线控制图

3 结语

本文以广州流花湖公园周边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建筑高度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从视线廊道控制、整体视域分析、天际轮廓界面控制等方面进行建筑高度的分区控制,主要目的是弥补该地区城市设计景观控制要素的缺失,使新的开发建设在建筑高度整体控制的前提下,不破坏城市公园周边地区的自然景观界面,形成丰富的天际轮廓线以及多层次的建筑群体景观,减少新开发建筑地块对城市公园等重要景观控制区域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试图通过建筑高度控制分区的方式,降低某些区域地块的开发强度,为视线廊道、步行通廊的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这些建议在建设项目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为环湖整体界面控制、建筑群体景观塑造以及照顾公园游憩人群的视觉感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效用。

表2 建筑高度分区控制方案比较一览表

图13 建筑高度分区控制图(方案一)

图14 建筑高度分区控制图(方案二)

[1]王卓娃.欧洲多层面控制建筑高度的方法研究[J].规划师,2006(11):98-101.

[2]覃力. 建筑高度发展史略[J].新建筑,2002(1):48-50.

[3]董锡,刘洪杰.城市公园周围建筑高度控制问题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12-116.

[4]武汉市国土资源与规划局.关于加强中心城区湖边、山边、江边建筑规划管理的若干规定[R/OL].( 2012-06-05)https://wenku.baidu.com/view/7da0f41452d380eb62946dd4.html.

[5]天津市中心城区建筑高度控制导则[R/OL].(2014-08-21)https://wenku.baidu.com/view/7da0f41452d380eb62946dd4.html.

[6]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深圳市城市设计标准与 准 则 ( 试 行 ) [R/OL].( 2010-06-02)https://wenku.baidu.com/view/7da0f41452d380eb62946dd4.html.

责任编辑:蒋亚林

TU-856

A

1674-4144(2017)-08-51(8)

艾勇军,广州市天作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高级规划师。

梁颢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

何朗杰,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猜你喜欢

环湖轮廓线天际
快乐六一 玩出天际
开往“天际”的那拉高速
城市环湖区域交通规划策略与实践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基于HTML5的凸轮廓线图解法App教学软件研究
《星夜天际》
基于AutoBank的巢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堤防渗流稳定分析
唯见长江天际流
多轮廓线的三维形体重构技术研究与实现*
基于鼻子下轮廓线的鼻尖定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