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感悟与体验
2017-08-14常玉梅
常玉梅
[关键词]阅读教学;感悟;体验
当前阅读教学中常常存在着这样的弊端:学生只是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句子都尚未读通,教师就花很多时间让学生说感悟说体验,这误解了《语文课程标准》有关感悟与体验的本义。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去感悟与体验课文是当前阅读教学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感悟与体验要求的层次性
多读课文不是随意读课文,而是让阅读层层推进,每读一次,感悟与体验就要提高一步。一般说来,阅读一篇课文大致可分为初读、品读、展读三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感悟与体验的要求。
1.初读感知
读课文,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把课文读准确,这是阅读的最低要求,也是最基础的要求,这就要先来解决生字词。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从词语的认读、生字的读音、整篇课文的正确流利朗读三方面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便于做到以学定教。语言障碍解决了,这就为进一步从语言文字入手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是学习课文的第一步。教学一篇课文,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进行阅读感知,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个全景式的整体感知,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品读感悟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披文入境,潜心会文,悟道悟义悟情。依据学情、年段特点、课文特点等实际情况,品读感悟环节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学《掌声》一课,抓住掌声前后英子的强烈反差,引发学生思考,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让英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一问题是理解掌声的重点和关键。
(2)抓住重点词语。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抓住“空荡荡”“阴沉沉”写出了深秋时院子的荒凉。“已经枯萎”具体形象的描写出了常春藤枯败的样子。作者用悲凉的语调,描写了窗外的常春藤,它經受了怒号的北风,倾泻的雨水,在慢慢地长夜中,一点一点地被剥蚀。抓住这样的词语就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抓住重点句子。教学《我爱大海》一课,描写天是那样的蓝,水是那样的清,站在海边,我们能深深的感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博大胸怀,更能感受到大海母亲怀抱里那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无边的胸襟,品读这样的语言,既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又能领悟作者观察细致生动的特点。
品读感悟是学习课文的第二步,主要是“从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文字”,重点解决“怎样写的”“写得怎样”,从而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体会表达效果,学习语言的运用。
3.展读深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就教材本身进行拓展研读,深入探究课文中典型的或具有迁移价值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如:学了《冬眠》,可以让学生课外去搜集有关其他动物冬眠的资料等;教《昨天,这儿是一片村庄》带学生看看自己家乡的变化,是改革开放让我们走向繁荣,是勤劳的人们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了新的家园。
二、感悟与体验方式的多样性
1.在表演中感悟与体验
在教《完璧归赵》的故事时,可先引导学生列出小标题,接着让学生弄清这个故事的起因和结果,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想象、讨论并表演蔺相如见秦王一段。在学生表演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的表演,向扮演蔺相如的学生提出几个问题。由于学生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所以,扮演角色的学生能较好地回答这些问题。最后再让学生说说完璧归赵的意思。这样学生不仅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进一步体会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2.在画面中感悟与体验
如教学《荷花》一课,在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时,学生联系句意,说“冒”是长的意思。这时教师可以在讲析“冒”字的基础上出示一池荷叶挨挨挤挤、长势旺盛的荷花图,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冒”字在字典里的解释:向外透,往上升。同时,启发学生感悟荷花的生长过程,一点一点展开合理想象:荷花是透过什么、怎么升上来的。此时学生就会浮想联翩,通过“冒”字感受荷花的勃勃生机,自然就能悟出“冒”字的生动传神与常态的生、长等词的区别了。
3.在动作演示中感悟与体验
课文中有些句子看似平淡,实则凝练。如《荷花》中“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演示各种美丽的姿势,就会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池里的荷花有的挺着胸,昂着头,好像在唱歌;有的荷花伸伸腰,好像刚睡醒的孩子……通过这些想象和体态的表演,学生就会深切感受到荷花的形态美,把句子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具体化,增强其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编辑/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