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行不同气道湿化方式的效果分析

2017-08-14黄海清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30期
关键词:微泵面罩氧气

黄海清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血液净化室,广西 南宁 530021)

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行不同气道湿化方式的效果分析

黄海清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血液净化室,广西 南宁 530021)

目的 探究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运用不同气道湿化方式后所存在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90例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分为间断湿化组、微泵持续湿化组及面罩氧气持续雾化组,每组各30人。结果 在气管切开处绝对湿度、相对湿度、气管切开处温度及环境温度方面,面罩氧气持续雾化组各方面状况均优于其他两组(P<0.05);在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方面,面罩氧气持续雾化组所需时间均短于间断湿化组、微泵持续湿化组(P<0.05)。结论 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运用面罩氧气持续雾化湿化和间断湿化组、微泵持续湿化相比,可有效提高湿化效果,缩短肺部感染控制时间。

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气道湿化

在抢救危重患者的过程中,常见操作技术包括气管切开技术。但患者进行气管切开以后,由于气道湿化不良,导致患者容易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1],因此必须给予患者有效的湿化护理。本文对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90例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运用不同气道湿化方式后所存在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相关研究内容如下文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90例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根据自愿的原则分为间断湿化组、微泵持续湿化组及面罩氧气持续雾化组,每组各30人。其中,间断湿化组男性和女性人数之比为17:13,年龄分布在25~7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0±2.1)岁。微泵持续湿化组男性和女性人数之比为15:15,年龄分别在20~8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0±2.5)岁。面罩氧气持续雾化组男性和女性人数之比为12:18,年龄分别在22~7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9±1.3)岁。可见能够实施相关研究。

1.2 临床诊断标准

(1)三组均为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2)三组均同意参加本活动。

1.3 方法

间断湿化组湿化方法为:湿化液用注射器进行抽取,将针头去掉,吸痰时或每小时取3~5 ml湿化液,在气管套管壁的作用下不断滴入气管内。微泵持续湿化组湿化方法为:50 ml湿化液用50 ml注射器进行抽取,将头皮针和输液延长管进行连接,将针头去掉,在气管导管内将其插入,长度约5 cm,并将其固定妥当。每小时2~4 ml为微量泵走速,同时微量泵的走速应按照患者痰液粘稠情况进行调整。面罩氧气持续雾化湿化组湿化方法为:在气管切开口上,将气切面罩罩好,对固定带进行调节,使得气切口位置正好被气切面罩罩好,将10~15 ml的湿化液加入雾化罐内,将氧气输出管进行连接,每分钟2~3 L为氧流量,且氧流量应根据患者痰液粘稠情况进行调整。

1.4 观察项目和指标

比较三组患者湿化效果及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本文统计分析资料选择SPSS 16.0系统软件进行。

2 结 果

2.1 三组湿化效果比较

在气管切开处绝对湿度、相对湿度、气管切开处温度及环境温度方面,面罩氧气持续雾化组各方面状况均优于其他两组(P<0.05),如下表1。

表1 三组湿化效果比较(±s)

表1 三组湿化效果比较(±s)

注: 间断湿化组与微泵持续湿化组相比,P<0.05;间断湿化组与面罩氧气持续雾化组相比,P<0.05;微泵持续湿化组与面罩氧气持续雾化组相比,P<0.05

24.4±0.5 24.4±0.3 25.2±2.3组别 n 绝对湿度(mg/L) 相对湿度(%) 气管切开处温度(℃) 环境温度(℃)间断湿化组微泵持续湿化组面罩氧气持续雾化组30 30 30 28.3±2.8 17.8±5.8 40.2±2.2 88.4±0.7 48.3±6.8 97.2±1.5 29.2±0.7 25.2±1.2 35.2±1.3

2.2 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情况三组比较

间断湿化组、微泵持续湿化组及面罩氧气持续雾化组肺部感染控制时间分别为(10.82±2.16)天、(12.51±3.25)天及(7.64±2.56)天,面罩氧气持续雾化组均优于其他两组(P<0.05)。

3 讨 论

建立人工气道以后,使得人体呼吸道出现黏膜干燥的情况,损伤粘液纤毛系统,使得呼吸道对异物的清除能力降低,容易发生细菌感染的情况。

面罩氧气持续雾化湿化治疗与间断湿化组、微泵持续湿化相比,在对气道作用方面,具有较小的刺激性,同时对痰液黏稠度具有降低作用,有利于纤毛运动性的良好保持,在呼吸道防御功能保护方面作用显著,在预防肺部感染方面,具有一定临床价值[3]。

本文通过对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90例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运用不同气道湿化方式后所存在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显示,在气管切开处绝对湿度、相对湿度、气管切开处温度及环境温度方面,面罩氧气持续雾化组均优于其他两组。面罩氧气持续雾化组肺部感染控制时间为(7.64±2.56)天优于间断湿化组的(10.82±2.16)天和微泵持续湿化组的(12.51±3.25)天。综上所述,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运用面罩氧气持续雾化湿化和间断湿化组、微泵持续湿化相比,除明显缩短肺部感染控制时间以外,同时具有较好的湿化效果。

[1] 孙龙凤,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16-18.

[2] 王东平,王 萍.ICU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对吸痰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221-1222.

本文编辑:吴 卫

R322.3+3

B

ISSN.2095-8242.2017.30.5832.02

猜你喜欢

微泵面罩氧气
聚焦空气与氧气
一种新型防压疮无创面罩的设计与应用
氧气的测定与制取
氧气汇流排间电气设计
理想面罩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微泵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分娩镇痛联合微泵静注缩宫素的临床效果观察
一种微泵悬挂装置的设计和应用
民航客机上的氧气面罩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