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提升途径
2017-08-13王云鹤
王云鹤
[摘 要]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途径在于完善社会服务机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校企合作,搭建社会服务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科研服务水平。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5-0236-01
一、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高职院校适应经济发展转变的需要、开展社会服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前提是,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社會服务观。在市场经济时代,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及时更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主动同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联系,构建定期汇报沟通机制,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技术服务活动,争取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
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一)加强专业群建设理念,丰富专业建设内涵
高职专业群是指围绕某一技术领域,依据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以学校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和技术基础相近的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1)群内专业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依据个人兴趣、条件选择具体专业,避免选择专业的盲目性。(2)专业群基础平台课程共享,能够夯实学生宽厚的专业基础,提高人才培养的复合性。(3)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群内专业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新设、停招、扩招学生规模等,基础课程相对稳定、专业课程定期调整,使专业建设能够及时适应市场和产业变化,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保障,是直接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主体。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进行社会服务工作,拓宽社会服务的领域,有效地促进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到师资队伍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机结合、相互提高。从构建“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入手,注重提升每一位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其社会服务水平。在教学方式上,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行校内仿真实训教学和施行顶岗实习教学,以上三步逐级升高,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真正做到“教学做”“教中学”“学中做”一体化教学,教学任务由模拟到真实的逐级递进。
三、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实体建设,提升服务的有效性
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硬件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及技能鉴定的要求,在充分保障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积极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利用高职院校的各种实训基地向其他相关院校学生、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在岗、下岗、转岗职工的技能提高和再就业提供各种培训,实现教育和培训资源共享;装备先进的实训基地还可以授权成立行业和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站,面向社会和行业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有条件的学校应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兴办一批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校办企业实体,特别是高新技术研发、孵化、生产实体,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平台。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政府支持
高职院校的发展、社区教育的提升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早,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并不被看好。近些年,高职院校逐步被企业和社会认可,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但对外的社会服务功能还没有完全具备,就需要政府机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形成较为科学、完善的政策体系。
(二)制度保障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以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来保障教育教学的发展。我们也应思考用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对外服务的开展,要用立法明确学校在开展对外服务过程中的法律依据,明确学校开展对外服务的责任和权限。
(三)终身学习
学习型社会已经被广为接受,人人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但学校资源无法满足全社会学习的需要,因此,学校之外的教育、培训、文化传播都是绝佳的学习机会,有了公民学习提高的现实需要,高职教育对外服务功能才可以快速提高。
(四)科研研究
高职院校的科研应从小处着眼,不能贪大求全,紧扣学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通过校企合作让高职院校与企业接触紧密,把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当做高职科研课题,让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一起搞科研,通过“借力”提升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成长,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共赢。要认真研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走出属于高职院校自己的科研之路。
总之,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是一所高职院校整体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服务市场的好坏也是高职院师资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高职院要发挥社会服务的效用和功能,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为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办出特色,才能使教学质量、办学效益有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2]仇雅莉.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