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职机械专业“三提升”教学创新的实践与研究

2017-08-13寿峰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7年12期
关键词:环境职业中职

寿峰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对中职机械加工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大,中职学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最主要阵地,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还存在一些缺陷。通过对职业能力的定义,明确职业能力由三部分组成: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根据每个能力的特点,开展把生产、生活实例带进课堂,提升专业能力;把研究性课题带进课堂,提升方法能力;把工程氛围、师徒关系带入教学环境,提升社会能力的“三提升”教学创新与实践。

[关 键 词] 中职;职业能力;“三提升”;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5-0190-02

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教育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在这份国家教育指导性意见中,明确了培养学生个人能力是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目标与任务。

根据浙江省政府统一部署,到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将超100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将超40%。同时《中國制造2025杭州行动纲要》中指出,杭州将要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机械制造产业的大环境下,职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系统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开发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使之与中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适应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与需求。

可见,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就业情况,更关系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职业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本人以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研究机械专业教学的创新性教法。

一、影响中职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因子分析

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中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国上下中高职院校随着十几年的发展,无论硬件投入还是软件的支撑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才培养也从单一的知识培养逐步发展至以能力为本位的内涵培养。影响中职数控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本身的职业意识薄弱

目前中职学校的大多数专业课老师均为应届毕业生。这些年轻的教师直接从学生转为教师身份,导致他们缺少社会经验以及对职业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比较传统

机械专业是较为传统的专业,课程内容已基本固定,无论是知识阐述性的教材还是项目式的教材都强调知识与技能,缺少职业能力的内容。

(三)教学上缺乏工作岗位的身影

在真实工作岗位中培养职业能力是最好的途径与方法。但是由于目前校企合作的深度问题,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课堂还是由教师模拟工作环境,教学内容是否渗透职业能力也由教师主观性决定。

二、职业能力的理论界定

英国学者曼斯菲尔德(Bob Mansfield)对职业能力做如下定义:在具有相关压力与各种实际工作环境中,能根据职业所要求的标准(而非“培训”标准或脱离产业现实的标准)履行全部的工作角色[1]。该定义突出职业能力的两个要点:(1)职业所要求的标准,包含专门性的技能,是同一工种的执行规范。(2)工作角色,指岗位环境下能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

综合地讲,根据曼斯菲尔德对职业能力的定义,可以将职业能力分成三种类型,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即规范与标准,是职业活动过程中运用规定的知识与技术的能力。方法能力即规范与标准的执行力,是职业活动过程中的工作方法与学习方法。社会能力即处理工作角色与岗位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三提升”教学创新

笔者根据中职机械专业的专业特点、岗位需求,结合职业能力所包含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三种,提出以提升专业能力、提升方法能力及提升社会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三提升”教学创新,具体内容如下:

(一)把生产、生活实例带进课堂,提升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并不单指一些技术能力的集合,而是为解决某些工作环境中的一些实际的产品实例。提升专业能力,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常规的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带给学习运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技术与产品的对接。同时,这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比如,学生好奇于摩托车能开动,教师就引出内燃机零件、构件、转动副、移动副等概念以及链传动、齿轮传动、轮系的相关知识;学生好奇于山地车为什么能变速,教师就引出链传动、齿轮传动、轮系等有关内容;学生好奇于钢笔或水笔为什么能出墨水,教师就引入螺纹知识;学生好奇于飞机为什么能降落,教师就引出铰链四杆机构;学生好奇于生产工具的使用原理,教师就带着学生到工厂实物观察牛头刨床的急回特性,观看铣床的液压传动系统。平时,教师还应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对部分经典原理做直观的演示,使理论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与形象。通过生活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了部分机械基础等知识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机械师的视角再去观察生活,学生会发现缝纫机踏板、汽车刮雨器、货车自动卸料、单元防盗门的关闭、自行车后轴的飞轮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机械知识,从而更加激励了学生学好机械知识的决心与动力。

将生产实例与机械基础有机结合,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好奇心,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更是职业能力的启蒙教育,将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提升专业能力,长此以往必将对学生未来的专业学习产生积极的意义。

(二)把研究性课题带进课堂,提升方法能力

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是否高效将直接影响工作水平,为此在学生受教阶段,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与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时常将研究性课题带入课题,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方法能力的必要手段。

在进行有关具体机构与抽象运动之间联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困难,经常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为此,笔者通过在教学中引入研究性课题,把一些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抛向学生,学生建立小组式研讨小组,大家共同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发地形成自主性的浓郁学习氛围,大家或是求助于课本、老师,或是求助于网络。在小组活动中具体的概念变得形象化,陌生的知识点在一次次的剖析、理解过程中被分解,变得更为熟悉。这一分解过程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获得认识上的升华,把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比如,在“平面连杆机构”这节中的“曲柄摇杆机构”,结合这一知识,将“为什么脚踏缝纫机踏板可以这样运动”设计为问题,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将这个问题分解为将缝纫机踏板机构各构件抽象、确定杆件长度、形象描绘运动形式、确定一个运动周期中的死点位置及越过死点。通过这类课题的研究,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有价值的。

英国大作家肖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通过研究性课题的引导作用,再加上小组活动,利用组内相互协助、相互交流以及小组间的相互竞争,使学生无论是课外研究还是课内讨论都相当热烈。学生学会了自己设置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逐步建立起对机械的完整性概念,初步能将机械原理与执行机构、传动机构的设计有机结合,也能将机构运动设计和结构设计结合起来,并且能把机械创新设计方法应用到整个设计过程中。通过从认识到应用再到认识的有效循环,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在课题研究中涌现的奇思妙想,学生也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创新的精神去验证。如此探索性学习活动不但激活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和认识世界的兴趣,也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的掌握是能使学生受益一生的最宝贵的财富。

(三)把工程氛围、师徒关系带入教学环境,提升社会能力

乔纳森(Jonassen,1999)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共同体一起学习或相互支持的空间,学习者控制学习活动,并且运用信息资源和知识建构工具来解决问题[2]。狭义的教学环境仅仅指学校教学环境,而广义的教学环境包括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教学环境创設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专业特色显著的职业教育环境下,尽快地帮助学生融入工作环境,能促使学生更快、更好、更优地学习专业技能,提升职业能力。环境的创设如若能兼顾职业特点与中职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则会有效提升其学习兴趣,加快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机械专业的专业特性,在教学环境的构建上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越条件,引入工程氛围,有利于浓郁专业特性的教学环境。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所在学校新建了开放性数控车间实训室,这既是一个实训教室又是一个标准的工厂车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学习与工作,必将逐步建立起职业意识,帮助学生适应工作环境,处理好人与工作环境的关系。

教学环境除了物理环境之外,还有人的环境。在现代学徒制工作的推进之下,各地中职学校纷纷开展以学徒为核心的深度校企合作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更多企业参与到中职人才培养中来,企业的技术能手被邀请到了学校,学生也被安排至企业,此时学生不再是学生而是学徒、工人,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除了学会专业技能之外,如何与师傅相处,与工作伙伴相处,也成为必修课。

四、成效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之下,教师的教学着眼于中职生职业生涯的构建,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前至高中阶段,通过引入生产生活实例,引入研究性课题,引入车间环境,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改善了教学实践与岗位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现状,通过教学创新,实现了专业基础知识向职业能力的转化。

参考文献:

[1]石伟平.职业能力与职业标准[J].外国教育资料,1997(3).

[2]胡建波.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J].职教论坛,2008(2).

[3]龚凌云.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2008(8).

猜你喜欢

环境职业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环境清洁工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我爱的职业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五花八门的职业
漫观环境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