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之光照亮学生心灵
2017-08-13杨日红
杨日红
[摘 要] 生命教育是一種对人类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全人教育,生命教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命教育关系着人的成长和发展,还有生命价值的实现。生命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管理,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过程。现阶段,中职学生作为国家新生力量的主力军,由于中职院校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生命教育的传授。学生人文教育缺失,会导致学生职业素养差、心理素质差、频繁跳槽等社会现象。
[关 键 词] 生命之光;生命教育;中职语文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5-0169-01
长期以来,由于中职院校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文化教育,使中职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出现了一系列职业素养和心理健康等问题。中职语文教学中设立生命教育课程,正是解决了这一大问题。生命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用乐观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那么,如何让中职学生既能有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还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呢?这与我们中职院校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是密不可分的。
一、教师言传身教,做好榜样作用
由于中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和生活中受到的挫折比较多,他们很少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关爱,所以许多人产生了逆反心理。当他们进入中职院校还得不到教师和学校的关注和尊重,这就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念头,使他们看不到前途和未来,这对他们的发展和成长是极其不利的。所以,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重拾信心。
为此,中职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注重言传身教,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树立新的理想和目标。“生命教育”本来就是充满着灵性、人性和真性情的教育。而这种氛围的营造,更需要教育者有博大的胸怀和和一颗仁慈的心。在学校,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應该以真诚的心和慈爱去包容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使他们重新树立新的生活目标和希望。
二、利用教材进行教育,领悟生命价值
在中职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的本质是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理解生命、感悟生命。生活中处处体现语文,语文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中职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还要将知识与生命相融合,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中职语文教材中引用了许多名人篇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理解生命。
例如,当语文教师讲到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赤壁赋》的时候,可以顺势讲解一下当时作者的创作背景。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被贬黄州时,心中虽然苦闷,职低无权,但是在这种困境下,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自种自收,闲情创作,他很快走出了精神陷阱,写出了千古绝唱《赤壁赋》,并让黄州赤壁成为文赤壁,名动天下。这种超然的洒脱和怡然自适的智慧令人感动涕下,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此外,还有许多名人篇章,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佳作,这些名人在遇到生命的挫折的时候,并没有向命运妥协,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让自己的生命大放异彩。
三、深入挖掘教材,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生命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活着”,更要让他们理解要怎么“活着”的问题。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还要让学生理解书本中的引申含义。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理解生命教育的真正含义和学习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
例如,语文教师在讲到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虽然作者是在写背影,但是深层含义是在写作者如何想念自己的父亲。教师可以根据这个为题材,让学生回到家里帮父母做一件事,哪怕是说一句关怀的话,表达一下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这样既有利于课程的讲解,又有利于缓和学生和家长之间的矛盾。教师在授课期间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人道、亲情之类的纪录片,让学生写读后感,然后评选出写得比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拓展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帮学生找回自信,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感悟生命、理解生命。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对人的人格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净化学生心灵的过程。让语文课堂充满祥和的氛围,让师生之间不再有摩擦,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中职学生是祖国发展的希望,语文教师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应当把学生内心的真、善、美等良好品格激发出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职教师应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把生命教育渗透在教学课程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更快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鲜志英.解读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