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应当与职业素养相互结合
2017-08-13张丽
张丽
[摘 要] 语文学习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基本,最不能舍弃的,因为汉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不仅如此,语言文字更是日常生活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而中职语文又和普高语文不大一样,中职语文的特性更为明显,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重视实用性大于学术性。但是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并不适合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是不利于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探讨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进步意义和教学方法。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职业素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5-0053-01
中职语文教育是以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为教学目标,中职学校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职业素养。这是因为职业素养是很重要的存在,对个人来说,它可能是个人素质或道德修养,以后参加工作时,它可能会变成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但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误区,即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与普高语文教学基本一致,忽视了中职语文教学实用性,忽视了职业性的特点,偏离了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以就业为指导”,相对的中职语文教学就要具有实用性和职业特色,只有这样才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特别是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职业素养已越来越重要,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可能会取得很好的工作业绩。对企业来说拥有较多高职业素养的员工,会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往大的说,国民的职业素养高低会影响到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变化,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紧密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具体情境,突出职业素养
过去中职语文教学常常采用死板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教师的,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消化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到枯燥,以至于无心进一步去学习,更不用说体会教学所要表达的职业需求。现在,教师要根据课改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即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体验其中所要表达的对职业或个人的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例如,在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中口语交际《自我介绍》这课时,教师应先注意到这不是单纯的讲述课,应锻炼学生眼、手、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推动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由于本课是口语课,教师可以根据“自我介绍”這一主题创建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表演比赛,但在创设情境前教师应向学生提几点要求,如使用文明用语、用普通话交流并且要大方得体等。然后教师给出具体情境,假如你要去求职,老板要你用5分钟进行自我介绍,你要怎么介绍。并把教室的桌椅摆成面试时的样子,教师当老板,再随机选取几名学生一同扮演老板,然后学生一个个进行自我介绍,最后教师和选取的几位学生对这些自我介紹进行点评,点评完后讲解在自我介绍中所需要的技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情境中深刻了解到待人的真谛,对以后走入社会,参加工作都有重要影响。
(二)深挖课文内涵,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中职语文教学要以实用性为主,不能与普高语文教学一样,只注重语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而是要深挖文章中的职业文化,让学生在文章中学会以后进入社会的生存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例如,在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中《善良》这课时,教师要从《善良》这篇文章中挖掘出现实价值和职业精神。教学时教师应该先深情地诵读这篇文章,吸引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然后再根据现实用人公司对现在员工的要求引领学生往职业意识上去思考,最后可以布置学生根据课文中所提及的“善良”内涵,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小短文。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三)开展辩论会,锻炼学生心理素质
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今后学生的就业质量,也是职业素养中最重要的一项,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就业。辩论会是带有竞争性质的比赛,开展辩论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例如,在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中《人生的境界》一课时,由于本课中提及到四种精神境界,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教师可以选择与职业需求相接近的两种境界,让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赛的开展,让学生对文章理解更为深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课堂教学和职业素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相结合,是符合中职学校“以就业为指导”的办学理念,符合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但要求教师抛弃以往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参考文献:
[1]倪月.如何构建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研究[J].东方教育,2013(6).
[2]渠敬永.浅谈中职语文教学渗透职业素养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