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和研究

2017-08-13罗慧郝娇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职高专

罗慧 郝娇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一发展在给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中国大学生的外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年10月试行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高职英语教育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了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学习。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测试我院2016级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水平。

关键词: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前言

随着我院对外交流的不断增进,许多学生被派到联合办学的英国、荷兰等国家参与国际交流项目,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取得了收获,同时了解了不同的文化。通过接触不同文化,学生能以更开放的态度获取新知识,亦从不同角度了解事物,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和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工作职业的需要,有必要对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进行测评,以此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水平的方法。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未来职业中运用英语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很强的显示意义。

二、调查研究

首先,从高考英语入学成绩来看:100分以下的考生占总数的87%,100分以上的考生仅仅只有12%,2名学生高于130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容乐观,基础比较薄弱。本次调查选用我院2016级选修《中西跨文化比较》课程的大一、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关于“非英语专业跨文化能力自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份,有效率为84%。52%的学生认为“我在国内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外国人)接触的次数几乎没有,53%的学生认为“我不了解外国文化与交际导致个人的跨文化水平不足”。20题的能力自评题结果显示0~39分的9人,占21.43%;40~49分的16人,占38.10%;50~59分的16人,占38.10%;60~69分1人,占2.38%;70~100分没人。从调查结果来看,说明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跨文化活动的频率较低,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所欠缺。英语学习的环境不理想,尽管我国经济上的开放度很高,但是在文化上的开放度还不够,学生缺失与;还没有足够额好奇心和胆量与他们交流。

三、培养跨文化水平的策略

(一)拓宽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目前在高职院校使用的跨文化教材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多为本科使用的教材。因此,為了拓宽对文化的了解,学生和老师都应积极主动的寻找优质材料。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注释,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和事件,充实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背景知识。这种方法灵活、简便、针对性强,特别适用于高职高专学院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

(二)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延伸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的学习,比如:英语角、英语口语大赛、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竞赛等。又如角色扮演,它可以是一种模拟语言情境的英语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扮演不同人物角色,并把在一定情境下可能发生的事情用语言和动作表示出来。它大大有利于交际能力的发展,如听能、应用能力、观察力、灵活性、想象力和即兴表达力等,最重要的是,不同的英语活动让学生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不仅丰富了知识,而却拓展了文化。

(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語文化的兴趣

在校园中营造出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在课余时间播放英文歌曲、故事和诗歌等,通过这些活动,介绍一些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习得相关的文化知识。长此以往,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同时逐渐养成跨文化意识。

从学院的英语教学来看,主要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外语学习必然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

作者简介:

罗慧(1989—),女,汉族,四川都江堰人,助教,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单位: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商务英语,专门用途英语。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职高专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ERP沙盘对抗在高职高专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