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产出能力与课程优化设计研究》评介

2017-08-13郭美艳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评介语言输出教学改革

摘 要:本文简要评述了《英语产出能力与课程优化设计研究》一书。该书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两轮教学实验为个案,从语言输出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语言产出能力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基于课程设计的视角有效的英语教学途径;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如何从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教学环境和要素分析、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课程优化设计,从而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产出并实现全面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该书对丰富和发展二语习得理论和改革学生的外语学习方式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语言输出;课程优化设计;教学改革;评介

外语教学问题由来已久,应试教学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矛盾,中学英语与大学英语的衔接现状,国内外语使用环境的匮乏与语言输出的匮乏,交际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的理念和方法是否深入到广大师生中等一直是外语研究的重点问题。语言输出是获得语言使用能力的中心环节,语言使用和输出在各级英语大纲中都有明确要求,但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仍重输入、轻输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偏向培养学习者的英语接受能力。以语言输出为主的英语专业课程优化设计,“以说促学、以写促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否改善我国英语教育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现状,从而实现外语课程的最优化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刘春燕教授新近出版的《英语产出能力与课程优化设计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0)一书则是一部从心理语言学和课程视角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的著作。该书以语言輸出为切入口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探讨出基于语言输出的英语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的教学改革路径,旨在提高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输出能力和改革高校外语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评价手段。

该课程设计针对我国学生语言输出匮乏的特点,利用语言输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强调教学目的、教学大纲、课程中的输入与输出比例、教材、教学过程诸要素、输出—输入—输出(OIO)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环节和要素的整体优化设计,实现以写促学、以说促学的学习效果。

笔者认为研究成果可推广至大学、中小学外语和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丰富和发展二语习得理论、提高学生的英语输出能力和改革学生的外语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1内容简介

本书共有十六章,内容分为五大部分。全书由绪论(第一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第二章至第四章)、语言输出视角下的外语课程(第五章至第八章)、普通高校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发展规律与特点研究(第九章至第十二章)、基于语言输出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及结论(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五部分组成。

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要阐述了本书的研究背景、意义、思路、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介绍了Swain的输出假设及后续研究和语言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第三章综述了二语产出的心理语言学机制,二语产出模型的研究及相关成果。第四章主要从语言的复杂性、准确性、流利性考察学习者二语产出能力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并指出相关的研究成果和不足。

第五章从课程设计视角阐释如何将语言输出渗透到课程的每个环节和要素中,主要探讨以语言输出为导向的课程计划、教学和评价。第六章阐述了我国外语复合人才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目标。第七章重点阐述以语言输出为驱动的课堂教学的效果最优化设计,即以语言输出为驱动的输出—输入—输出(OIO)的教学模式。第八章为促进学习的多元评价模式探索,主要考察基于输出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检验学习者输出能力的新型任务型语言测试。

第九章是二语流利性、准确性、复杂性发展研究,了解学生口语发展趋势和特征。第十章主要探讨影响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和验证相关假设模型。第十一章为二语书面语复杂性发展研究,分析其发展轨迹及变化特点。第十二章是二语课程中二语书面语发展的个案研究,从学生视角探讨课程、语言输出与二语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十三和十四章以定量研究方法汇报两轮教学实验。第十五章采用质性分析方法探讨基于输出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人文教育特征。第十六章主要总结本书的研究成果、不足、发展前景及后续的研究方向。

2要点述评

本书框架清晰、论证详实、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现将主要特色及评价阐述如下:

2.1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探讨语言输出视角下的OIO教学过程设计

本书研究方法全面,采用了教学实验、口语和书面语语料分析、个案研究、问卷、访谈、教学周记及课堂观察等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数据收集方法。定量分析中还采用了RANGE、SPSS等先进的分析技术和手段,运用了t检验、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非参数检验等数据分析方法,便于立体地考察学习者语言输出能力及基于輸出的教学效果。

研究主要从心理语言学和课程视角探索有效的英语教学途径,充足的实证研究、扎实的理论基础如语言教学系统工程中的课程、教学和评价各环节和要素的概述,以及各环节和要素与语言输出的关系;语言输出视角下的外语课程目标、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促进学习的多元评价模式,并经过不断反复论证。

作者还对高校外语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语言输出在二语习得中作用的理论模型及促进学习的任务型评价等方面加强了理论的梳理和建构。还重点突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目标及其能力结构框架,以及以语言输出为驱动的OIO教学过程设计、促进学习的多元评价模式等方面的理论创新之处。

2.2搭建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框架,提出促进外语学习的多元评价模式

作者深入分析应用型外语人才存在的分类标准不明确、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本书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外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外语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外语复合人才由知识、技能、元认知和自我系统组成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目标结构框架。该框架基于信息处理过程、注重学习者主观能动性和高阶心智技能的培养、应用型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并强调以输出为驱动的外语课程和教学路径在培养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该能力结构框架为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指导方向,这也为明确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发展和改革方向、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界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同时,本书还根据新的培养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促进学习的多元评价模式,介绍了这种新型评价模式的具体评价方法,如量规、自我评价、绩效评估、电子学习档案等,改进了语言测试方法,突出了二语语言测试中新兴的任务型测试模型及其测试指标。

此外,书中还着重探讨了基于产出的任务型语言评价,尽管该评价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较传统测试需要更多的施测时间、资源、成本、程序以及任务的评分信度及效度问题等方面的挑战,但该评价针对输出型外语教学,以促进学习者发展为目的,特别考察了输出型测试的具体任务设计和评分方式,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改革和评价方式改革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方向。

2.3总结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和书面语输出能力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本研究依據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发展规律和特点,通过相关教学实验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口语流利性、准确性和复杂性发展研究,口语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个体因素+外在因素)的调查,书面语复杂性发展规律与特点,书面语发展的个案研究。

基于上面的个案研究,作者总结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被试后,口语流利性、准确性和复杂性发展趋势和特征:流利性和准确性有所提高,但复杂性仍不尽如人意。书面语复杂性总体发展特征:句法复杂性和词汇复杂性有显著提高,而语言复杂性发展表现为变异性和跳跃性。

本研究还重点突出了口语自主学习能力及其五个影响因素研究(自我效能、口语能力归因、教师角色、同辈群体及班级氛围和口语自主意识),总结出学生口语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五个主要因素均与口语自主学习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与其相关系数最高等结论。

继教学实验和学生分析之后,本研究强调在语言输出部分增强口头和写作活动的多样性,除常规提问、课堂讨论和报告,增加了辩论赛、角色扮演、海报解说及其他灵活多样的任务。口头活动和书面任务的反馈和评价也应多样化,除常规的教师反馈,增加了在线修改(批改网)、同伴互评和学生自评等,对学生的课外学习加强了指导。

2.4独创性引入课程设计优化理念,探索高效地学习英语和评价英语能力

本研究将课程设计的理念引入教学改革,将课程设计的诸要素如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的设计、教学设计、环境、过程等进行综合设计,突出语言输出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从而实现外语课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基于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发展现状,探索出以培养输出能力为切入口、基于语言输出的英语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的教学改革途径。

作者尝试性地探索了如何更高效学习和评价英语,从实践的视角将输出假设和语言输出运用于外语教学中,即将语言输出贯穿于课程设计中,并构建了相关的课堂教学模式。基于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落后于社会需求的现状,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继承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建构主义以来的情境教学,体现了新的语言学习观和教学观。

本研究从教材,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进行课程优化设计改革,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采用这种重语言输出的任务型课堂教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3不足之处

受制于笔者对本书的阅读深度和思考程度,现基于自我理解,提出一家之言,阐述如下,供参考:

首先,本书只在综合英语课程中实施了改革,没有研究和改革课程设置,增加一些以输出为主的课程改革或有配套的任务型教材会相应增强课程实施效果。

其次,由于受被试样本数量和对象的限制,被试学生输出能力受限,教学实验有局限性,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其他高校或其他专业的英语学习者有待进一步验证。本书的语言输出活动类型、难度及其效果研究难以有效地监督和控制,反馈效率不易把握,学生的情感因素、性格因素、课堂状态等都会影响语言输出。

再次,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进度和课堂组织任务的效率都很难把握。在OIO教学模式中,促成学生语言输出时必须给学生足够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由于师资或学生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会影响教学效果,可能会导致几乎总是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语言输出,不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把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课堂任务的布置、如何促成学生把握足够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材料、如何启发性地引导学生修正后有效的输出或认知资源的重构方面需仔细斟酌。

最后,在实际组织任务教学中教学技能训练,如何加强语言输出练习和提高输出反馈效果、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口语和训练口笔译等能力、如何开发相应的口语和写作评价系统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4结语

本书根据实际,从优化课程设计的高度探讨了基于输出的外语教学系统改革,探讨了我国文化背景下,如何提高学习者语言输出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动机,完善和发展了二语习得理论。本书适应学生未来的英语综合使用能力的就业需要,符合学生语言、思维、学习、沟通能力同步发展的需要,对培养满足社会经济文化需要的高级外语应用型人才和改革我国学生外语学习方式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钦.语言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研究——《语言输出与外语学习》述评[J].外国语言文学,2010,01:63-65.

[2]刘春燕.语言输出在英语学习中效果最优化的课程设计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5,05:87-92.

[3]刘春燕.二语课程中的语言输出与二语发展——香港高校本科生课程英语写作的个案研究[J].外语界,2014,03:45-54.

[4]刘春燕.高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跨学科课程设计[J].外语界,2010,04:27-35.

[5]吴洁,刘春燕.英语专业学生二语口语准确性与复杂性的发展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0:72-78.

[6]谢力,赵明.语言输出假说与大学英语综合技能教学[J].教育探索,2012,12:47-48.

[7]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06:14-22.

[8]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02:2-9.

[9]文秋芳,胡健.中國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发展的规律与特点[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10]华维芬.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材任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11]李军.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中北大学,2016.

[12]顾珣.语言输出视野下的大学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

作者简介:

郭美艳(1994.08.26—),女,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本书是2010年江西师范大学刘春燕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课题“语言输出与英语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10BYY03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评介语言输出教学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高中英语“以说促写”教学实践研究
优化综合语言实践项目课设计提高语用能力探究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英语词典学研究的全景图
瞿秋白对苏俄采访报道的介绍
陶艺作品《芸芸众生系列——愚者》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