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高水长

2017-08-13亚楠

星星·诗歌原创 2017年5期
关键词:朝向漫长重构

亚楠

其实,在我看来行走就是一种姿态。当远方出现的时候,人们朝着那个方向眺望,其意义就在于它所承载的归宿感如此陌生,又如此多变。肉身的行走是有限的,但思想却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不停地朝前走吧,直到生命终结。过程多么漫长呀,那么多得失爱恨、荣辱毁誉……这样的过程看似清晰、明亮,甚至可摸可触。实际上也并不尽然,许多时候,皮囊腐朽了,灵魂还在,诗歌还在——当我们进入这一状态时,便是朝向家园、朝向诗歌、朝向永恒。试想,有了这样的认识,难道还不能够增添信心和力量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就会加快脚步,也就不再斤斤計较眼前的毁誉、得失。所以,一个诗人只要能够坚守内心的信仰和理想,他的存在就会彰显其意义本身。

或许有人会说,漫漫人生中,诗歌对我们真的如此重要吗?关于这个问题,我的回到是非常肯定的。现实生活沉重而又纷繁,各种压力无时无刻不在胁迫我们,即便能够走出阴影,那也十分短暂,根本无法让自己获得舒展与安宁。多么渴望走出束缚回到自由之中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既是愿望,也是走向欢愉的途径。因此就不难发现,“诗意地栖居”对我们来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在这种情形下,我坚守的诗意就是精神自由,心境恬淡,灵魂温暖。循着这一思绪,我纵情山水,并在天地间寻找诗意和灵感。每当行走在西域山川大地、草原森林,内心总有一种温暖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多么美呀,溪水潺潺,碧草連天。花影摇曳的丛林中,彩蝶飞舞,鸟儿鸣唱如此婉转——正是大地上有了这么多美,才让我们的“诗意栖居”有了可能。因而我对大地充满了敬畏与感恩。

我诗歌写作的时间也不算短了。漫长写作过程中,我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应该说都已经清晰、或不那么清晰地呈现在我的诗歌文本里。它们是我内心的折痕,也是一种记录和见证。至少吧,在那空阔而寂寥的岁月,这些诗曾激励过我,温暖过我。源于热爱,我对诗歌的坚守不仅不会退却,相反,我会更加执着地持续下去。就像一只鸟对山林的眷恋,不论风雨雷电,抑或酷暑严寒,他置身其中,歌唱和守望,都是为了等候春天的又一次到来……我想,在这样的前提下,坚守的意义应该远远高于坚守本身。

许多时候,我都会意识到诗歌道路异常崎岖、艰难。那里会出现九曲回环的困厄——有坎坷,有风暴,更有酷暑和严寒。尤其是,一些根本意想不到的逆境,就像黑暗中的困兽,时刻都有可能把人置于死地。那么,回过头来吗?调转身子,放弃热爱和追求,去躲进温暖的花园里做那些粉红色的梦?显然,这与我的理想相悖。我多么希望能够静下心来呀,在西域大地上精耕细作,以蜜蜂般的勤劳换取些微的回报……这就需要我沉潜到生活底部,用善于发现的眼,和一颗敏感、善良的心捕捉爱,以及能够温暖、照亮生命的诗神。

为此,我坚守诗歌之所以为诗歌的本质和尊严。我也希望我的诗歌是属于西部大地的——那里有芬芳和宁静,有辽阔和忧伤,也有人生的奥妙与体验。布罗茨基曾说“诗歌是重构的时间”……在漫长过程中,人们记忆消退的时候,时间却意外地拉长了。我想信,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当然,坚守也即意味着,纵然黑暗和苦难降临,只要灵魂是干净的,爱就在,希望就在,信仰就在。惟如此,我们的绝望就不至于太深、太凄切、太凌厉。而诗歌的奥义,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得以复苏,并以此为基点,完成它对时间的重构。

我不会简单地对诗歌作形而上的追溯,但我崇尚简单。当我日益感受到诗歌的存在,其实它已经消失了。人类精神活动朝向远方,也终将朝向他的根——只有那些进入神圣与肃穆的诗人,最后才能够返回故乡。因为,大地上有众神的引领,美好和善良缓缓升起,伟大的山河就将教会我们更加自信、自爱、自尊。

猜你喜欢

朝向漫长重构
漫长的“旅行”
朝向马头的方向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国旗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乌龟快跑
春天的告别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
朝向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