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迷人的“转转腔”
——在山西戏曲“新流派”创造经验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7-08-13周传家

戏友 2017年2期
关键词:流派唱法唱腔

周传家

迷人的“转转腔”
——在山西戏曲“新流派”创造经验研讨会上的发言

周传家

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和山西省戏剧研究所的盛情邀约,给了我这次重温往事、充电学习的机会。

岁月如梭,转眼已是35年。1981年底,我和孟繁树兄被录取为张庚先生的博士研究生。为了逐步完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人才的结构布局和梯队建设,不断为近现代戏曲史研究积蓄力量,张庚先生决定我们俩在读博期间躲开传统戏曲史论的热点和亮点,选择相对比较冷僻的地方戏中的梆子戏作为主攻方向和学业重点。在张老师的安排和带领下,陆续到山、陕、冀、豫、甘等地进行田野考察,访问老艺人,查阅典籍资料,参加相关学术会议,观摩各类演出。其中在山西省内观摩时间最长,看戏最多。我和繁树兄全程参加了山西省中青年戏曲观摩评比活动。从1981年冬到1982年春,迎风冒雪,马不停蹄,历时数月,行程数千里,从太原出发到阳泉——武乡——临汾——运城——上党(长治)——洪洞——离石——大同——忻州——榆次,最后回到太原。观摩团里有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省剧协有关领导如贾克、石丁、鲁克义、郭士星等;有晋剧表演艺术家牛桂英、程玉英、贾桂林(小电灯)、花艳君等;有山西全省各地专家学者王易风、杨孟衡、赵乙、张峰、杜波等。通过这次观摩评比活动,我们结识了山西戏曲界的领导和朋友,包括今天在座的“爱爱腔”“转转腔”“俊英腔”“爱珍腔”的艺术家们,领略到山西戏曲艺术之魅力。

三晋大地是华夏文明摇篮,也是民间戏剧之乡。山西全省拥有50多个剧种,占主导地位的是蒲州、上党、北路、中路四大梆子。其中中路梆子最晚出现却后来居上,成为晋剧的高峰和代表。有关晋剧的起源发生、成熟鼎盛的衍变脉络是复杂的学术问题,需要仔细钩沉、认真梳理、科学辨析,会上难以尽述。单就表演艺术而言,文革结束后,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全国范围内传统戏刚刚起死回生之时,山西的戏剧舞台就已经是春花无限,杨柳万千了。上个世纪80年代是戏曲的黄金时代,文化热热气腾腾,戏曲艺术厚积而薄发。宋转转生正逢时,她的“转转腔”堪称枝头上娇艳的奇葩,春风中披拂的杨柳。

苦难是人生财富,不幸催人奋进。幼年的苦寒生活和悲惨遭遇造就了宋转转倔强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艺术梦想从心底升起,音乐点亮她的人生。她懂得戏曲流派的根基和主要标志是音乐唱腔,一个剧种的唱腔、韵味,才是它存在、发展的独特空间和真实灵魂。所以她早早地从音乐唱腔入手,博览众家之长,汲取各流派的艺术营养,融会贯通,含英咀华,继丁果仙的“果子腔”、牛桂英的“桂英腔”、程玉英的“咳咳腔”、王爱爱的“爱爱腔”之后形成了风格独特、魅力无穷的“转转腔”。

宋转转的人生和艺术道路是一篇励志的咏叹、一部拼搏奋斗的传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她绝非是“鞋底子做了帽沿子——一步登天”,而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台阶,逐级而上。她一步步攀登,一次次孵化,一回回蝶变,终于攀上艺术高峰,实至名归地成为“晋剧新腔时代声。”

“转转腔”并非一空依傍,她深深扎根于晋剧声腔,以其母体“山陕梆子”的唱腔和晋中一带的民间音调(祁太秧歌等)融合而成的梆子声腔为主,以各种花腔(三花腔、五花腔、十三咳强、三倒腔等)为辅,在特定剧目中,间或也唱曲牌联缀的昆曲,以及明清以来的民间小曲如【钉缸】【娃娃】【一串铃】【小放牛】等。“转转腔”在保持晋剧基本演唱形态和七种板式(即【平板】【夹板】【二性】【导板】【介板】【流水】【滚白】)的前提下,并不拘泥于传统的板式和唱腔,而以【夹板】为基础进行变奏和加花。其唱腔特点为节奏多变、灵巧自如、棱角分明、感情充沛,激越时像高山瀑布,势不可挡;凄婉处如泣如诉,催断人心。宋转转音域宽广(包括自然音区、假声音区、极限音),音质纯净,音色美妙;梆板准确,节奏工稳;吐字清晰,收放自如;润腔得法,灵巧多变;感情浓厚,韵味盎然,形成自然、真切、婉转、俏丽、动人的基本特色。尤其是她善于运用华彩唱法,声音穿透度强、音色透明度高,甜脆柔润,在三代晋剧表演艺术家中独树一帜,堪称一绝。“转转腔”动人心扉,直刺灵魂,余音绕梁,让人听而不忘,犹似评剧新派“疙瘩腔”。已故戏曲家刘乃崇则誉之为“晋剧中的花腔女高音”。如果把王爱爱的“爱爱腔”比作京剧中的梅派;那么,宋转转的“转转腔”则犹似京剧四大名旦中的程腔,四大须生中的言腔。1992年内蒙古某市长给宋转转送来春节对联曰:“宋转转、转转腔、腔腔独转;声悠悠、悠悠韵、韵韵皆悠。”横批:“自成一派”。概括得颇为传神。有一首打油诗曰:“顺也转,倒也转,南也转,北也转,转来转去大家看。”比喻得也算贴切。山西省文化厅原副厅长郭士星为“转转腔”题词:“交城山郁郁苍苍皆入画,转转腔曲曲弯弯尽是情”,更是词短情长,得其三昧。

宋转转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呢?值得我们思索和总结。窃以为:

1.按照唯物主义观点,宋转转先天条件优越,有一副银铃般的好嗓子,一双水灵灵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富有艺术的头脑、创造的激情和灵感悟性,是从交城飞出的金凤凰。她事业心强,使命感重,奉行完美主义,有一种“无我不成戏”“非学成个气候不可”“舍我其谁”的气概和心劲。

2.深深扎根于民间艺术土壤,继承了父母的基因、细胞。从牙牙学语的儿时,就开始接触交文书调、民歌、谣讴、曲艺,将自然音响、生活音调,耳濡目染地积淀在记忆里,融汇到唱腔之中。在回顾学唱过程时,宋转转曾说:“我从学鸟儿的鸣叫中学会了滑音的唱法,从小商贩的叫卖声中学会了闪板起唱,从民歌中学会了碰板起唱,从农村妇女送殡时的哭声中学会了类似晋剧【滚白】的散板唱法,从交文书调中学会了为强调字意而常采用的犹如马失前蹄的富有动力性的切分音唱法及旋律的尾坠唱法与尾扬唱法……”

3.明确目标,选准方向。晋剧是深受百姓欢迎的大剧种,崛起得晚却后来居上,红火之极,名家辈出。转转幸遇伯乐,1970年就被推荐参加晋剧团,投入各类演出,得到舞台锻炼。古装戏开放后,宋转转选择小旦行,刻苦练好基本功,主工文戏,兼演刀马,先后主演《玉蝉泪》《杜十娘》《珍珠塔》等经典传统剧目,以及新编的《花中君子》《杏花酒仙》等。她和她的团队对重点剧目千锤百炼,晋剧音乐家李静波亲自为她定腔定谱,功不可没。就这样,“转转腔”饮誉三晋大地、塞外边陲,声名远播首都北京。不仅吸引培养了大批观众,也赢来许多荣誉。

4.既重师承,又转益多师,勤于学而善于学,举一反三,一点即通。宋转转扎根于晋剧,重视近亲血缘艺术的吸收融合,以减轻避免排异现象。在衬字唱腔中采用程玉英的“咳咳腔”,在中音区采用侯玉兰的唱法,【滚白】中学习梁小云的韵调,润腔时吸收程玲仙的装饰法,同时吸收王爱爱的颤音唱法,从而厚培根基,丰富了基本技能。她还注意跨界学习,特地拜山西歌舞剧团的民歌手邢丑花,学会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气声唱法;向上海歌剧院的歌唱家贾淑珍学习咽音练声法,均取得满意效果。举凡民间歌曲、创作歌曲、晋剧清唱、兄弟剧种曲目(越、豫、京)无不擅长。正是由于她的广采博取,纵横继承,才做到土洋结合,一专多能。宋转转犹如勤劳的蜜蜂,贪婪地吮吸百花之蜜,补充强身壮体的艺术营养。宋转转原名“改转”,后改为“转转”。不论是“改”还是“转”,均意味着不倦的探索、不停地变化,在选腔择调、行腔润腔、出字归韵、吞吐拿放等创腔与演唱技巧上下功夫,经过板、腔、字、气的反复琢磨,常改不辍,终于使转转腔经过鱼龙变化达到圆满和升华。

5.常言道:文如其人,戏如其品。宋转转德艺双馨,人格高尚,从不孤芳自赏,心中装着观众,她坚持“七个一样”(人多人少一个样,天气好坏一个样,城市农村一个样,对领导群众一个样,山西与外省一个样,营业性演出与义务性演出一个样,比赛演出与平常演出一个样),为贫困地区、残疾人、聋哑儿童送戏上门。“非典”肆虐时期,她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为患者及医务人员演出,并多次下到煤矿坑口及井下为矿工演出。为活跃城乡文化生活,积极组织和参与“文化下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无论多么劳累、无论路程多么遥远、无论富裕或贫穷的农村,她都凭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演好戏唱好歌。她的演出总是场场爆满,受到广大群众和职工的欢迎和爱戴,先后被评为县至省、自治区级的“优秀党员”“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文学艺术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开放多样,流派纷呈。唐诗、宋词、元曲、传奇如此,京剧如此,晋剧亦复如此。流派艺术必须与时俱进地传承发展;而要传承发展流派,就必须首先了解流派。今天,我们不应满足于对流派的一般了解、一知半解、模仿描红,而应深入下去,从实践到理论,从艺术发生学、艺术生态学、艺术人类学、艺术本体论、艺术个体论、艺术传播学等诸多方向,进行考察,抓住流派的真谛和精髓。从三晋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入手,遵循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一般规律,利用文物考古、典籍史料以及史诗传说、民间稗乘,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三晋文化的来龙去脉,挖掘其丰富内涵,并进而总结出三晋文化的基本特点,探讨三晋文化和晋剧的关系,晋剧的生存环境、传播渠道,晋剧的时代性,强化问题意识、增强创新意识,为流派传承发展营造良性生态环境。

时至今日,被誉为“圭臬”的晋剧前辈大多已经辞世,硕果仅存的老艺术家也已是耄耋高龄。情势紧迫,需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迅速围绕“丁、牛、郭、冀、程”等主要流派,旁及众多各有特色的小流派,开展抢救、挖掘、传承、研究、整理、总结、保护工程。同时,把第二代乃至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涌现出来的第三代艺术家所形成的新唱腔、新流派、新剧目的传承与建设性保护问题也提上议事日程。宋转转是继王爱爱之后对晋剧唱腔改革幅度比较大的晋剧新秀,是近几十年来能够立格创派的佼佼者。“转转腔”无论是对传统板眼构造规律的突破,还是对于演唱中字、腔、气、声的灵活运用,都丰富了晋剧的表演,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实现了对于传统的超越,谱写了晋剧音乐史上的新篇章,因而应该受到格外的关注和重视。

周传家,男,北京联合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流派唱法唱腔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唱法、口法、声口与“叶堂唱口”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