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爱艺术流派的形成暨“爱爱腔”评述
2017-08-13郭士星田永国
郭士星 田永国
王爱爱艺术流派的形成暨“爱爱腔”评述
郭士星 田永国
王爱爱是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1940年出生于梨园世家。7岁随祖母筱桂花学艺,先学花旦后工青衣。9岁登台,16岁唱红晋中。1960年荣调山西省晋剧院至今。
她先后向程玉英、牛桂英两位不同流派的表演艺术家潜心学习,既吸收了程派“咳咳腔”刚劲挺拔、朴实酣畅的艺术特色,又继承了牛派稳健大方、含蓄委婉、讲究字正腔圆的艺术风格,并根据自身条件不断创新发展,创造了深受观众喜爱的“爱爱腔”,成为晋剧青衣行当中又一位里程碑式的流派代表人物,被誉为“晋剧皇后”。
王爱爱台风稳健,刻画人物细腻入微,既有皇家国母的雍容华贵,也有良家女子的朴实无华。每每听到她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演唱,在广大观众中总会引发强烈的共鸣。在70年的艺术生涯中,她以丰富的艺术实践和出众的艺术才华,在优秀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中成功的塑造了诸多生动感人、个性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
一、王爱爱流派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流派,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存在于包括戏曲在内的文学艺术领域,也存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其他领域。在戏曲领域里,这种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具体表现在唱、念、做、打等各个方面。当然,艺术风格不等于艺术流派。凡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有独特艺术风格者,未必都会形成一个流派;即使在同一流派中,每个人的艺术风格也会有很大差异。
构成戏曲流派起码应当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其一,在艺术上要有独创性。也就是说,要有个性化的、不同于他人的重大艺术创造和成就。这里所说的艺术创造,有的主要表现在表演上,有的主要表现在唱、念上,有的则比较全面地表现在唱、做、念、打等各个方面。要求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在唱、做、念、打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创,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每个艺术家即使有再高的艺术才能,也会受到自身一定条件的局限。他们有的以唱功见长,有的以做功见长,有的还以某种特技赢人。但无论如何,既然形成一个流派,总要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有重大创造。比如,京剧史上,人们所熟知的梅、尚、程、荀、马、谭、杨、奚、余、言等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在表演艺术上,都有自成一派的独创和成就。这是形成不同流派的基本条件。
其二,要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得到观众的承认。实践证明,一个新流派产生后,其艺术创造必然会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甚至会引出许多忠实于这个流派的“戏迷”。你的艺术,尽管自我感觉很好,但观众并不欣赏,群众中没有多大反响,征服不了观众,这样的艺术很难成为流派艺术。
其三,要有自己的代表剧目。戏曲流派发展的历史表明,流派艺术的成果都是通过具体剧目表现出来的,各个流派都有代表自己艺术成就的拿手剧目。艺术家们对这些剧目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有独到的表演。即使同一剧目,由于流派不同,演出的路数和风格也会有很大差别。
其四,要有人学习,有人继承与发展。所谓“流派”就包含这个意思。有派无流,不称其为流派。换言之,既然称为一个流派,这个流派中就不能只有一两个艺术家,而是要有一批人,要形成一个由创始人及其门徒弟子或其他崇拜者组成的艺术群体。隶属于这个流派的某位艺术家,如果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和发展,自立门户,便可能形成又一个新的流派。
以上四点是构成戏曲流派的主要条件。它们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王爱爱的表演艺术完全符合这些条件。
首先,她在艺术上富有独创性,创造了晋剧史上从未有过的“爱爱腔”。王爱爱有一副别人无法相比、也很难超越的好嗓子。她专攻青衣正旦,唱、做、念等基本功都很扎实,尤以唱功见长。她音色甜美,音域宽阔,吐字清晰,韵味醇厚,特别是唱腔尾音的润腔,灵巧多变,高低自如,在晋剧旦行中独树一帜。这是形成王爱爱流派艺术的主要条件。
第二,她的表演艺术群众基础雄厚,不仅老山西梆子戏迷们喜欢,不少年轻观众也很欣赏。不大听山西梆子的外省籍观众,听了她的演唱,也觉得清晰易懂,优美动听,是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可以说,“爱爱腔”传遍了千家万户,喜欢她的观众遍及山西省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爱爱腔”早已成为群众公认的艺术创造。
第三,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王爱爱演出了30多出优秀剧目,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个性的古代和现代中国妇女形象。像《打金枝》中的沈后、《含嫣》中的刘雪梅、《明公断》中的秦香莲、《算粮》中的王宝钏、《教子》中的王春娥、《金水桥》中的银屏公主、《出水清莲》中的王桂英、《三上桃峰》中的青兰等等,无论是仪态庄重的王后、公主,还是勤劳朴实的农家妇女,都以她清脆嘹亮的“爱爱腔”,细腻质朴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王爱爱的这些代表剧目,同她的流派艺术紧紧相连。她的艺术成就,通过这些代表剧目,得到广泛传播。
第四,王爱爱的表演艺术不仅受到一般观众的喜爱,而且也受到同行们的赞赏,向她学习者人数众多。山西省晋剧青衣行当的演员,不论已成名的或未成名的,不论在艺术学校学习的还是自学的,多数人都在学唱“爱爱腔”。目前,已有山西省内外33名中青年演员正式拜在王爱爱门下成为王爱爱艺术流派的传承者。事实说明,当今晋剧青衣行当中,已形成一个以王爱爱为代表的王派艺术集体。也就是说,王爱爱的表演艺术不仅有“派”,而且有“流”。在晋剧暨中路梆子流布地区,到处可以听到“爱爱腔”的传唱。
二、王爱爱流派艺术的特色
王爱爱流派艺术的特色,大体说来,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1.音色纯正,吐字清晰
作为一个戏曲演员,首先应当有一副好嗓子,同时在演唱时应当做到字正腔圆,吐字清晰。这是对戏曲演员的起码要求。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不少演员虽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演唱起来却总是达不到这个要求。有的声音浑浊,缺乏韵味,缺乏美感;有的只注重声音,不注重吐字,唱了半天,只闻其声,不辨其字。王爱爱则不然。她在这方面的修养是非常令人佩服的。她的演唱,不论什么唱段,不论什么剧目,总是声音透亮,音色甜美,韵味无穷,而且一字一句都能使观众听得清清楚楚。
戏曲的唱念关键在吐字、过韵、归音三个环节。三者的对应关系是吐字在字头,过韵在字腹,归音在字尾。字头的发音是吐字清楚的前提,是口齿清晰的保证。王爱爱在这方面功力深厚,十分规范。她的喷口有力,放声、收韵都很严谨,能严格做到腔随字走,依字行腔。她的拖腔总是根据字的韵母行进,虽十转百转而口型不变,本音始终一线;字与字之间,总是上字字尾收足再出下字,并在两字交界处自然划断,从而使观众对唱念的每个字音都听得十分清晰。
王爱爱的这种演唱功力,不仅表现在演唱节奏缓慢的【平板】【夹板】【慢二性】【慢垛板】等慢板上,而且也表现在演唱节奏很快的【流水】【紧垛板】等快板上。在《见皇姑》里,王爱爱扮演的秦香莲有一段长达38句的成套唱腔,节奏由慢到快,表达了秦香莲见到皇姑后悲愤交加的复杂感情。从“别看我荆钗布裙衣素淡”,到“这威风吓不倒我秦香莲”,这段急如流水般的【紧二性垛板】是整个唱段的高潮。王爱爱出字如流,一气呵成,18句唱词在半分钟时间里全部送给观众,把秦香莲埋在心底的满腔怒火一下子全部迸发出来了。这段快垛板,节奏紧而不乱,吐字快而不浊,并让观众听得清清楚楚。没有深厚的演唱功力和运气、换气的熟练技巧,很难达到这样高的演唱水平。
2.润腔灵巧,刚柔兼备
王爱爱的嗓音条件十分优越,高音、中音、低音运用自如。她的艺术悟性极高,尤其是唱腔尾音的润腔灵巧多变,善于表现人物多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样一段唱腔,有些人唱得平淡无味,缺乏感染力,而经过王爱爱的润色和演唱,则会变得悦耳动听,生动感人。
再以上面所说的《见皇姑》中秦香莲的那个唱段为例。王爱爱在这段长达38句的成套唱腔中,充分发挥了自己唱腔尾音润腔灵巧多变的特点,把秦香莲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入木三分。
唱腔前四句的【导板】【四股眼】,节奏缓慢,多在中低音区行腔,显得悲凉凄楚,感情深沉。特别是“包相爷他与我讲说一遍”的“遍”字,王爱爱用轻柔的装饰音轻轻吟唱,听来如泣如诉、扣人心扉。在“秦香莲放大胆走出堂前”的两处拖腔上,王爱爱运用了十分细弱而富有弹性的颤音,在“为伸冤顾不得抛头露面”之后用了一个哭腔,深刻准确地渲染了秦香莲惨遭不幸的内心痛苦。“站立在大堂口用目观看”的“站立在”三字以后的甩腔,王爱爱使用了程派高亢、挺拔、一泻千里的“咳咳腔”,一扫前边低沉凄凉的情绪,显示出她有包相爷做主,理直气壮、勇于斗争的气质。以后的【夹板】和【二性垛板】,节奏由慢加快,一字一句地叙述了秦香莲的悲惨遭遇,控拆了陈世美忘恩负义、杀妻灭子的罪恶行径,也表达了秦香莲对仗势欺人的皇帝女儿的无比蔑视和愤慨。整个唱段灵巧多变,刚柔相济,唱出秦香莲善良贤惠的品格和饱尝艰辛、不畏权贵的个性,是“爱爱腔”的代表作之一。
3.优雅质朴,稳健大方
王爱爱秉性沉稳朴实,不善自我渲染。她自幼主工青衣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大都是端庄、大方、善良、质朴的古代和现代妇女形象。这种行当特点更加使她养成一种沉稳大方的性格和演出风格。她的表演和演唱沉着老练,不浮不躁,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表现出一种稳健大方的大家风范。她扮演的《打金枝》中沈后的表演和演唱,就是最典型的事例。
《打金枝》是晋剧的优秀传统剧目,是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合作演出的代表作。王爱爱继承了牛桂英老师的表演风格,每个台步、每个身段、每句唱念,都那么沉着稳健,落落大方。这出戏中沈后是在与唐代宗的对唱中缓缓上场的。王爱爱一身皇后装扮,手执宫扇,迈着稳稳的台步跟在皇帝身后,边唱边走。两句平稳的【慢板】,加上恰如其分的身段表演,很快便让观众感受到沈后端庄稳重、深明大理的个性和气质。
《打金枝》中沈后有一段很长的“劝宫”唱段。板式为【二性垛板】,上下句结构。“在宫院我领了万岁的旨意,上前去劝一劝驸马爱婿。劝驸马你休发少年的脾气,国母我爱女儿更疼女婿”。这段40多句的唱腔,用一种板式演唱,如果对沈后的性格理解不深或缺少演唱功力,很容易唱得淡而无味。王爱爱根据人物个性和唱词内容,对每句唱腔都做了精细处理,猛然听来虽然一直是上下两句,但仔细品味,却感到字字有情,句句有理,丝丝入扣,娓娓动听,既表现出沈后温柔而严厉的性格和对女儿女婿的疼爱,也体现出王爱爱流派艺术所具有的稳健质朴的艺术特色。
4.感情细腻,贴近生活
戏曲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综合艺术。一个演员尽管唱、做、念、打的基本功都很扎实,但他并不善于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那他就不能称为真正的表演艺术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艺术创造。
任何艺术都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正如世界雕塑大师罗丹在遗嘱中所说:“艺术就是感情”。戏曲塑造人物最难的就是能否准确、深刻地挖掘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的思想感情都是很复杂的。因此,要求戏曲演员在塑造人物时也必须认真、细腻,这样才能把人物演活。在这方面,王爱爱的艺术修养是很高的。她特别善于通过细腻的表演与演唱精心刻画人物,准确、真实地表达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做到声情并茂,以情动人。
以《算粮》为例。有一个唱段:“王宝钏离寒窑自思自想,十八载真好似大梦一场。我只说夫妻见面无指望,武家坡昨日回来薛平郎。”这个唱段,先由欢快的起板,“王宝钏”三个字用了快速【二性】帽子腔,“离寒窑”三个字不加过渡,碰板起唱,直接转入【夹板】,“自思自想”四个字节奏转慢,转入【四股眼】。这段唱腔,完全是从人物感情出发,打破传统转板方法,以“倒爬山”的结构,唱出了王宝钏苦尽甘来、喜不自禁的激动心情。“十八载真好似大梦一场”,唱得轻松爽朗,给人一种大梦初醒、如释重负的感觉。“武家坡昨日回来薛平郎”一句,“昨日回来”四个字唱得明快、得意,“薛平郎”的“郎”字骤然低回,轻轻唱出,将王宝钏此时幸福、羞涩、激动、窃喜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传统戏中的角色,还是现代戏中的英雄人物,王爱爱都能准确把握,娴熟的运用唱、念、做、表塑造了众多生动感人、立体鲜活的艺术形象,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几十年来,王爱爱的艺术足迹遍及三晋城乡,晋、蒙、陕、冀乃至全国以及海内外。所到之处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欢迎和高度赞誉。时至晚年,她依然为戏曲教育辛勤耕耘,多次应邀为省内外大专院校及香港讲学,热情参与山西全省乃至全国重大艺术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王爱爱为晋剧艺术的继承、创新、传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晋剧发展史上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她的艺术成就和艺术品德是民族戏曲宝库中丰厚的财富。
王爱爱是“中国金唱片奖”的获得者,晋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王爱爱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山西省晋剧院名誉院长,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曲学院荣誉教授,阳曲县职业艺术高中特聘教授,成立有“王爱爱艺术工作室”。
郭士星,男,山西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山西省戏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田永国,男,山西省戏剧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