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2017-08-12魏红梅
魏红梅
摘要:《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作为本科生的基础主干课,对于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学术框架、理论前沿的熟悉与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上好这样一门基础课,如何让学生在这门课中学到更多,看得更远,成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核心。本文结合《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生课堂及课下的反馈,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自己对思考,并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社会保障 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学术前沿
一、《社会保障概论》的课程特点
《社会保障概论》这门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设计了社会保障这制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这一课程要求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回首过去”:详细的讲解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发展历程、理论框架、政策措施等等,也就是从史的角度对这一制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要带领学生“把握现在”:要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改革的趋势、不同国家、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等问题。最后还要带领学生“展望未来”:也就是培养学生自我的思考能力,建立对社会保障制度今后变革发展的思考与意见,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我科研的能力。
除此之外,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社会保障概论课还要做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上”,就是要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社会保障这一学科与其所依靠的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等等基础性学科的关系,让学生对社会保障这一综合性、交叉性极强的学科有一个全面的、宏观的认识。所谓“启下”,就是要使学生清楚理解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为今后不同方向的学习打下基础,无论学生将来选择何种研究领域,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等等,其基础理论,都是样的。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社会保障概论》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那么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这一课程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期待着我们的改革。
二、现行《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对在校大学生的实地调研情况,现行教学模式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过分注重“过去”,而忽视“现在”,甚至无视“未来”。由于教师的时间、精力等主观因素和课程设置、课时限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了现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强调了社会保障起源、发展、改革的历史,而忽视了现行政策与改革方向这两大热点问题,喧宾夺主,将这一课程变成了《社会保障史》而非《社会保障概论》。
2.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仍然以灌输式的介绍为主,忽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这和教学内容安排是一对恶性循环,由于侧重于讲社会保障的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便有启发者变成了导游人员,带领学生走马观花的观察一遍,而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动性。
3.在教学理念定位上,将社会保障制度视为一成不变的规矩,忽略了社会保障制度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自我更新、变革的事实。社会保障制度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国家政策转变而不断调整的一项动态制度。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这一客观事实,而讲社会保障制度视为一种规定、规则。这种条条框框也就束缚住了学生对于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研究的兴趣。
三、《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这种种弊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社会保障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政策性学科,改革过程中,要立足于我国基本的政治政策,经济条件,特别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同时要注重课程的开放性,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不但提高了社会保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对于学生人才的培养、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新时期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的要求下,《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内容面临着有效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前的教学内容,有些实在过于理论化、与实际脱轨,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目前新专业培养目标相悖,应致力于重组和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突出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体系;第二,过去的一些教学方法,总是注重理论而忽视时间,这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极为不利,应努力探索新型的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第三,过去,我们的教学模式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致力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应尽量多元化,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自学为主、教学辅导、多媒体课件教学、实践教学等灵活多样的适合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第四,教师团队中同样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应努力配置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师团队;第五,單一的课堂考试模式、闭卷考试方法和着重书本知识的考试内容,这些也同样需要改革,建立有利于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考核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第六,人才培养是我们的重中之重。人才培养途径关系到我们培育出什么样的学生。应建立由校外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外实训基地,坚持走产学结合、校企结合,师生与基层社会保障人员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1.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社会保障的实践教学为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学生目前社会阅历并不丰富,生活中看到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多,他们很容易觉得社会保障与自己没有关系,不关心这方面的热点问题,对此课程不感兴趣。因此,实践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2.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社会保障,归根到底,还是属于服务的范畴。服务事业,最重要的还是真正的实践。只有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才能使他们成为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时具备的综合性人才,才能使他们真的学会为人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他们真正地服务社会。
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当今这个经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极为重要。用新思想、新方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为社会大众的利益作真正的考虑,关键取决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因此,社会保障学的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现实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过程中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一种《社会保障概论》教学改革的实践模式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大家提供一种教学改革的实践模式,供大家参考,其中不足之处,也请大家多多批评。
1.课程内容设计:社会保障每周6个课时,教学周共17周,除去假期,实际教学课时98个课时左右,在这教学设置下,教学内容设计如下:第一专题《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0个课时;第二专题《当代社会保障制度》20个课时;第三专题《社会保障前沿问题讨论》20个课时;第四专题《社会保障改革方向与趋势》10个课时;第五专题《社会保障经典名著导读》20个课时;第六专题《社会实践成果展示》10个课时;考试、课堂交流讨论、考前答疑、考试说明等8个课时。
2.参考书目的选择:在教学中,再用制定和新教材,开列参考书目的方法,我指定的核心教材有:《社会保障概论》(郑功成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社会保障热点问题透析》(宋静宜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社会保障改革》(彼得。A.戴蒙德著,贾洪波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版)、《社会保障经典名著导读》(童星、庞绍堂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一版)。
3.教学活动的开展:前两个专题共计30课时由教师主讲,三四两个专题,有教师引导,以课堂讨论的模式展开。社会保障经典名著导读,要求学生每人精读一部社会保障名著,以口头汇报的形式向大家报告。社会保障实践以小组集体学习为主,结合选定的社会保障实践题目向大家进行汇报。
4.教学方法的改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状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上的主动者,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学生们应大量参与教学方法改革,踊跃提出自己的意见,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可以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思考,充分改善当前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
5.教学模式的改进:改变过去课堂作为教学唯着力点的单一教学模式,向课前、课中、课后及课内、课外全过程教学模式转变,让学生生在课前进行大量探究性学习,课堂上师生都有备而来,教师的教学引导与学生的吸收和批判有效结合,课后学生在反刍和消化中实现知识融会贯通。
6.教学管理的改进:改变过多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的学生评价模式,从多方面考察学生能力,而非只关注学习成绩。课堂学习只是方面,课外活动也应强化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由“知识本位”考核向“能力本位”考核转变。课堂教学考核与课外活动考核相结合,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如闭卷、开卷、作业、撰写小论文、口试、小组项目设计、撰写调查或研究报告、动手操作等。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状况给予持续性评估,改变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确定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传统方式,加大了平时学习成绩在课程学习成绩中所占的比重。
五、《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改革的初步成效
1.表现了对素质教育的追求,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保障基础知识和基本行为规范,另一方面更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性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将理论融入实践,在实践中继续探索理论,帮助了同学们更为有效的学习,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2.追求了教学中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模式的单一性和乏味性。努力使同学们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加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便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实现了三个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以讲为中心转到以检查学生实际操作为中心: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到以实践技能培养需要为中心。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目前的实验表明,该模式促进了师生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3.增添了考核标准,使其更符合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标准。增添的对课外活动、实践内容的考核,有效地改变了从前应试教育中学生死读书,成为书呆子的局面,对于培养综合能力优秀的学生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此外,这也充分保护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老师学生在教与学中深受其苦的局面,通过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老师也就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学生整体素质高,工作适应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绝大多数毕业生已能独挡一面。这就充分体现了该教学模式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