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初中生自愿性辍学问题研究

2017-08-12晋妍李帆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对策

晋妍 李帆

【摘 要】 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视野下留守初中生自愿性辍学行为可划分为基于理性经济分析的工具理性、“读书无用论”的价值理性、情绪体验的情感性和传统性辍学行动四大类。因此,应以这四方面导因作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加强相关体制的建设和完善,逐步控制和解决留守初中生自愿性辍学问题。

【关键词】 社会行动理论;留守初中生;自愿性辍学;原因;对策

在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随着数量庞大的外出农民工的不断增长,农村留守学生也逐渐增多。目前,留守初中生自愿性辍学问题日渐突显,在社会行动理论看来,留守儿童的自愿性辍学绝不是被迫性或是冲动性行为,而是其在权衡比较下的理性行为选择。

一、留守初中生自愿性辍学问题描述

中小学学生辍学是个历史问题,自建国以来我国出现过三次辍学潮,即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时期及80年代末,从三次辍学潮来看,个人、同辈、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环境五大因素是导致学生辍学的原因,几大因素可以互相结合形成合力,也可能以其中一种或几种为主。[1]其中,经济原因是长期以来的主要影响因素,即,辍学率较高的多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或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2]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提升,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扶持力度的加大,2006年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和“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后,我国“普九”工作目标已基本达成,而被忽略的事实是农村青少年辍学问题呈现新特点,因贫辍学问题逐渐减少,“自愿性辍学”成为农村初中生辍学的主流。[3]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平均为10.7%,而2013年农村初中生的毛辍学率就高达15.5%,这意味着,几乎每6个农村初中生里,就有1个辍学。[4]这一问题的出现无疑对我国一直大力扶持的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和和谐社会建设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正确地看待和解决留守初中生自愿性辍学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问题。

留守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期,由于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缺失,他们在生活、学习和行为上都无法享受到父母的有效监管和正确引导,成长过程中也缺失父母及时的关心和呵护,[5]相对来说在某些方面更容易走向极端。当前,农村留守初中生的自愿性辍学问题存在以下特点:1、由上学费用等客观经济因素引起的学生被迫辍学问题已不显著,自愿性弃学成为学生辍学的主要形式;2、辍学者具有极强的主观辍学意向,尽管在此环节中父母和学校都曾做出了努力的尝试,但辍学者几乎是固执地选择了辍学;3、男生辍学率高于女生辍学率;4、新学期开学初期是留守学生辍学的高峰期;5、受同伴辍学影响大,一人辍学往往带动多人辍学;辍学出于自我意愿,外界干预能力弱;辍学后基本流向了工厂等地成为产业工人的一员;6、受到打工经济影响,学生辍学后卷入民工潮中,返校率低。

面对当前中学生辍学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学界已有较多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采用了一种客位的视角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儿童辍学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却忽视了儿童辍学行为的主体性和自身能动性以及对留守初中生自愿性辍学问题特殊性的关注。留守初中生自愿性辍学会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然而辍学者本人在这一过程中并非是完全“无辜”的,[6]在引起辍学的诸多因素中,学生的个人因素占绝对地位。[7]因此,我们需要从留守初中生微观的视角上恰当地看待其自愿性辍学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

社会行动理论视野作为教育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一种微观取向,主要围绕教育领域的人类行动展开研究,从而进行理论建构。社会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认为理解并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是社会学研究的首要任务,人类是具有理解力和创造力的主体,人类社会行动具备意向性和指向他人性两个要件,即其特定行为活动是由个体动机推动的,并在按目标行事的过程中赋予自身行动以意义,因此需要重视对人类行动的解释性理解,[8]也就是说,需要在行动者行动的过程和意义当中发现其行动的真正原因从而进行因果性说明。根据行动者的意向性情况,韦伯将社会行动划分为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传统行动四种理想类型。在韦伯看来,这种分类只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现实的行动只是或多或少接近这些纯粹类型,更常见的则是来自这些类型的混合。[9]

留守初中生自愿性辍学行动并非学生个体出于一时冲动,或受到来自家庭或学校等各方的压迫所做出的决定,而是出于自身考虑后在教育系统内部做出的一种有意识的理性行为选择,[10]同時也是个体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以当前社会大背景为前提,从社会行动理论的视角出发关注和理解留守初中生自愿性辍学问题,这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留守初中生健康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完善发展的需要。

二、作为社会行动的自愿性辍学行为分析

自愿性辍学是指由以往的外部经济性因素强迫被动性辍学转变为由非经济因素引起的学生主动性弃学的辍学行为。[11]本文根据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分类将留守初中生自愿性辍学分为四类:基于理性经济分析的工具理性辍学行动、基于“读书无用论”的价值理性辍学行动、基于情绪体验的情感性辍学行动和传统性辍学行动。

1、基于理性经济分析的工具理性辍学行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个人投资,具有巨大性、长期性、风险性等特点,辍学者不仅考虑投资成本,也会考虑预期收益。一方面,以当地经济状况考虑,一名农村中学生一年的花费为8000元左右,供一个孩子上完大学预计需要近十万元,而当前高校扩招后出现文凭贬值问题,教育作为角逐地位和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文化资本地位下降,许多大学生就业困难,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并不能产生预期收益,如果孩子出去打工,除去开销还能有一两万剩余,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体在教育方面的策略选择。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占据相当比重,存在对大量劳动力的需求,而且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在北上广等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用工荒”,不少企业纷纷开出优厚条件招聘员工,在当地人才市场大加宣传,诱使学生放弃学业进入工厂就业。

同时,由于留守初中生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多数父母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对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监管,学生很难自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校里学不会的回到家也没有人及时辅导,不会的知识逐渐堆积就容易出现学习困难情况,学习自我效能感降低,也容易产生“我学习差又考不上大学,浪费钱,还不如外出打工挣钱”这类的辍学想法。

2、基于“读书无用论”的价值理性辍学行动

价值理性类型是超现实、超功利、指向某种不可选择目的的社会行动,在此,辍学者的行为是由于其“读书无用论”的态度和观点。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金车马”等说法,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教育是改变人的命运的途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长期以来重视教育的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读书无用论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认为读书、文凭是无用或是无望的。在笔者调查中有辍学生提到,我每年暑假都会去爸妈那里,经常看到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我觉得学习好、上大学也不一定会有好出路,我叔叔家的哥哥大学毕业还没有技校毕业的挣得多呢,而且我们村里能考上好大学的人屈指可数,不考大学早点出来打工历练也挺好的。可以看出,在许多初中留守辍学生和家长的认知中,读书的目的被庸俗化为获取物质利益,把教育的价值简化为追求现实成就。读书的“有用”评判标准是物质利益的获取,而不是个人思想、修养、品格等方面的提升,谁赚取的钱财越多,获取的社会地位越高,谁就是成功者,“有用”即外在的功利成就。在这种逻辑下,留守初中生在城市生活时也就容易受暴富者与大学生待业者的示范效应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的观念,读书即使“有用”,那也是于极小的程度上,在阶层流动越来越难以实现的背景下更显的无能为力,那么与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逐读书的意义,倒不如选择一条更有“意义”的方式——辍学打工。

同时,应试教育作为我国当前中学阶段的主要教育方式,由于乡镇中学师资力量的不足和中考压力的增大,很难给学生开设完备、专业的音体美课程,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只是单一的以文化课成绩为标准,对于喜欢和拥有其他文体天赋和潜质的学生不能及时发现和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12]一位辍学生说,我喜欢唱歌跳舞,可是学校根本不注重这方面,我现在对文化课学习毫无兴趣,成绩也不好,整天在学校里学习头疼,回到家也没人辅导功课,还不如早点出去挣钱。可以看出,在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下,课程设置不完善,学生整天学习枯燥的文化课知识,一味追求考试成绩的学习压力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个性和才能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和读书又无望的心理驱使下,学生极易把学习作为一种思想负担,产生辍学想法。

3、基于情绪体验的情感性辍学行动

据笔者观察,留守辍学生长期生活在缺失父母亲情的家庭生活环境中,性格往往较为偏执、任性和随意,打定辍学的主意后别人很难相劝,在学校与同学的日常相处过程中往往不太融洽,学校生活中有不愉快的经历,内心孤独,知心朋友较少,很少与老师、家长深入交流,感觉别人无法理解自己,就连父母也不懂自己,渴望有一个能够真正懂自己的人,也渴望父母对自己内心真正地关怀。对“爸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外出务工了,我感觉没有人真正懂我,也没有知心的朋友,我想和爸妈生活在一起,不想离他们太远”这类型辍学动机深入分析后,可以看出,留守初中生的日常生活长期缺乏父母细腻的关怀,心理敏感脆弱,易形成孤僻性格,自闭、自卑者多,适应新环境能力差,面对升入初中后骤增的学习压力往往想逃避。同时,在新学期开学初期,留守初中生一方面容易想念假期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日子,渴望父母的关怀;另一方面也很难适应紧张、规律的学校生活,在面对适应困难时也就极易产生辍学与父母一起外出生活的想法。

同时,留守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其辍学行为也容易受到青春期心理影响。对“学校规矩太多,不想听家长和老师唠叨学习”、“我的某个同学也辍学打工了,我觉得那样很酷”这类型辍学动机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初中生在这一过程中心理有时会发生很大转变。如,很多辍学生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极力想表现出成人的作风和气魄,不想听父母和老师唠叨,存在“叛逆”、“盲从”和“渴望自由”等心理,认为学校管理束缚了自身发展,追求“特立独行”,甚至认为违反校规校纪、上课不好好学习是一种很“酷”的行为。由于青春期留守初中生心智还不成熟,明辨是非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弱,在日常生活中又缺乏父母的监管,容易结交不良朋友,在青春期群体观念较强的心理影响下,如果一人辍学后自我感觉很良好的話,那么其他伙伴也会跟风萌生辍学的想法。

4、基于传统的辍学行动

传统行为是习惯的继续和历史的沿袭,基本原则是:只要从前是这样做的、祖先是这样做的,行动就有了依据,一切是传统习惯使然。就辍学行动而言,如果当地长期以来就存在着易导致辍学行为发生的经济生产方式和文化氛围,那么该地就可能存在大量中学生辍学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当地经济生产方式是以外出打工和农业生产为主,村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成为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留守的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闲暇时打些零工补贴家用。在这种经济活动背景下,村民普遍从事着以体力劳动为主、对知识、技术要求较低的劳动行业,在这种经济生产方式下,也就为留守中学生的辍学行为埋下潜在的“种子”。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当地农村的流动性较弱,村民的同质性强,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还有很强的传统成分,传统习惯还具有强大生命力。在这样一个相对稳定、传统性较强的环境中,留守初中生的理想可以概括为“长大—挣钱—盖房—成家—过日子”的生活轨迹,在他们父辈那里是这样,在他们看来也是如此,很少有人怀疑其合理性。同时,在农村地区祖祖辈辈“城市情节”[13]促使下,农村儿童也容易产生如果早点辍学去大城市打工、见世面那会是“一件又能挣钱又很酷的事情”。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试图用法律的变革来改变风俗习惯等传统是不可能的,并且很多莫名其妙、难以理解的传统习惯同那些民族的存在是共时的。[14]在这样的环境中,留守初中生的辍学容易受到顽强存在着的习俗的力量支配,呈现出非理性的一面。

三、留守初中生自愿性辍学行动的应对

马克斯·韦伯将人类的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理想类型,但纯粹的、完全的符合这四种理想类型的少之又少,这四种类型的复杂交织才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世界。但韦伯对社会行动的理想分类并非毫无用处,它成为了韦伯分析社会行动的一种方法或是工具,即从与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的差异和偏差中找寻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行动的导因,通过这种方法,现实的社会行动的特殊方面就可以被突出,从而可以系统的和逻辑的进行分析。[15]因此,可以将留守初中生自愿性辍学行为划分为基于理性经济分析的工具理性辍学行动、基于“读书无用论”的价值理性辍学行动、基于情绪体验的情感性辍学行动和传统性辍学行动四大类型。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这四种辍学类型并非是独立存在的,但是我们可以据此考察其不同类型下辍学行动背后的导因,即,当前教育投资收益不显著、“读书无用论”观念影响、留守初中生独特的情感需求和情绪体验以及传统习惯力量等方面因素都容易导致留守初中生自愿性辍学行动的产生。因此,我们可以从这四方面导因着手预防和控制初中留守初中生自愿性辍学问题。

首先,在教育投资收益不显著方面,外出父母需要端正教育思想,意识到教育回报是多样的,不仅有经济回报,也具有潜在的回报价值,避免用单一的、功利的标准来评价教育投资,尽可能多地重视孩子的学业,尽量抽出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让孩子意识到读书上学的重要性,帮助孩子提升学习自我效能感;国家需要积极改善大学生能力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指导,贯彻落实对义务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乡镇中学的扶持力度,提高乡镇中学的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其次,在“读书无用论”观念影响方面,父母要自觉抵制“读书无用论”,注重对孩子学习观念引导,防止溺爱孩子,对其不良行为观念要及时纠正;乡镇中学需要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促进留守初中生的个人发展;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导向,客观公正地报道相关新闻事件,要积极遏制“读书无用论”思想舆论的炒作,弘扬和引导正确积极的青少年价值观。

再次,在留守初中生独特的情感需求和情绪体验方面,外出父母需要及时、全面地关注孩子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动态,使孩子充分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有条件的可以把孩子带到打工所在地上学,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社会与政府也要予以一定支持;同时,学校也要关注留守孩子对父母亲情的渴望和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多展开对话和交流,举办青少年心理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平缓地度过青春期。

最后,在传统习惯力量方面,外出父母需要多向孩子传播具有开放性、正能量的信息和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价值观;学校和社会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地区的思想开化建设,在承袭传统的过程中有所扬弃,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读书价值观念。

农村留守初中生的自愿性辍学现象是由多种社会因素共同影响形成,其影响也是深刻的。作为农村基础教育阶段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我们需要明确,以四种辍学类型的导因作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加强相关体制的建设和完善,留守初中生自愿性辍学问题将会得到逐步控制和解决。

【注 释】

[1] 司马义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 卢德生, 赖长春.从学生自愿性辍学看我国“控辍”政策的调整与转变[J].教育学术月刊,2009(1).

[3] 欧贤才,王凯.自愿性辍学:新时期农村初中教育的一个新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10(1).

[4] 全国妇联课题组.中国农村留守初中生、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中国妇女,2013(6).

[5] 王秋香,歐阳晨.论父母监护缺位与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问题[J].学术论坛,2006(10).

[6] 廖其发,杨聪林.“两免一补”政策后西部农村地区初中生辍学原因新解[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1).

[7][10] 王慧娟.“两免一补”背景下我国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以陕西省户县某初中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2.

[8] 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P:59.

[9] 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57.

[11][13] 欧贤才,刘刚.试析我国农村初中“自愿性辍学”问题[J].中国农业教育,2007(1).

[12] 高倩倩.未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农村初中学生自愿性辍学主要原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

[14]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5).

[15] 杨成波.韦伯社会行动理论及对中国人经济社会行动的当代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晋 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中小水电站集控系统建设改造对策分析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